◆ 【專家之眼】南海聯合軍演增多 威脅台灣戰略安全
◆ 【專家之眼】賴總統談宗教交流 不能隨統戰邏輯起舞
◆ 【專家之眼】美國總統選舉的關鍵與悲哀
◆ 【專家之眼】惱人的奧運性別議題
◆ 【專家之眼】農業部宣稱外銷政策大成功 你相信嗎?
【專家之眼】南海聯合軍演增多 威脅台灣戰略安全
2024-08-15 07:42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
越南和菲律賓日前南海巴丹島附近舉行聯合海上演習,模擬一艘越南海岸警衛隊船隻(後)使用水砲模擬撲滅一艘菲律賓海岸警衛隊船隻的火災。法新社
近半年來,南海地區緊張持續升高,區域內、外國家接二連三舉行單邊、雙邊、或多邊的聯合軍演。
儘管南海區域內、外國家一再宣示、呼籲各方採取有效措施以維持南海和平穩定,但中國大陸與美國所主導國家集團在南海的對抗態勢變得更加明顯、尖銳化,針對性的海空軍演有增無減,頻率和參與國家也不斷擴大。
去年6月,美國、澳洲、日本、以及菲律賓的國防部防長趁出席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時首度召開四方會議。今年4月,此四國海軍在菲律賓所主張的專屬經濟海域舉行聯合海洋巡邏。5月,美、日、澳、菲防長在夏威夷會晤後,為進一步加深四邊安全聯繫,建立了所謂小型軍事合作組織,美國官員私下稱之為「Squad」(小隊)。
至今,以對抗中國大陸為首要目標的安全對話機制和軍事同盟越來越擴大,此包括由美國、日本、印度、澳洲所組成,被稱為「亞洲版小北約」的「四方安全對話」( Quad),以及澳洲、英國和美國組成的三方軍事合作聯盟,稱之為「AUKUS」。現在有多了一個 Squad。
上一次的 Quad 峰會原訂2023年5月在澳洲雪梨舉辦,但美國拜登總統因華府債務上限協商取消行程。今年6月印度大選,總理納倫德拉•莫迪雖贏得連任,卻失去所屬印度人民黨在議會的多數席位,未來執政面臨挑戰,而美國將在11月舉辦總統大選,加上拜登的退選,有論者指出 Quad 峰會再度延期是有可能的。
鑒於 Quad 的印太安全對話機制影響力出現下滑現象,有分析家猜測美國建立 Squad 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想以菲律賓取代印度,加強對抗中國大陸。近期中菲南海對峙,關係緊張,小馬可仕總統採取的親美政策讓美國加大力度推動拉攏菲國的安全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Squad 的夥伴國彼此間 (美日、美澳、美菲) 都訂有雙邊協防條約,美國與澳洲更採取同一戰線,在東海和南海爭端中聲援日本與菲律賓的海洋主張和立場,且一致認為有必要採取有效措施牽制中國大陸的強勢擴張作為。
美國一再重申《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適用於南海,他國若在南海任何地方對菲律賓軍隊、飛機和公務船隻(此包括海岸防衛隊) 發動武力攻擊,美國將根據條約第4條,對菲律賓啟動防禦承諾。
繼8月1日,美國與菲律賓,以及8月2日,日本和菲律賓的海軍在南海菲國所主張專屬經濟海域舉行雙邊聯合軍演之後五天,美、加、澳、菲四國海軍也在南海舉行為期兩天的海空軍演。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以「黃岩島附近海空域聯合戰巡」作為回應。
8月9日,菲律賓和越南的海岸警衛隊在馬尼拉附近海域舉行了聯合演習。更值得注意的是,8月13日開始,澳洲與東南亞14個國家展開為期5個月的「印太奮進」(Indo-Pacific Endeavour, IPE)聯合軍演,此包括菲律賓。澳洲也表示,AUKUS 已簽署核裝置及原料轉移協議,這是美國與英國協助澳洲大造核動力潛艦的關鍵一步。
南海軍演或許是海委會主委取消原定8月6日飛往南沙太平島慰問海巡人員行程的主因之一。但南海軍演對未來台灣南海戰略的安全構想與政策規劃有重要意涵與影響。
首先,Quad、 Squad、以及 AUKUS 的成員國都採取支持民國一O五年(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最終判斷,認定中國大陸在南海所畫的九段線歷史性權利主張與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相抵觸,支持菲律賓所提出南海南沙島礁和海洋地物之法律地位,以及菲律賓在南海所主張的專屬經濟海域範圍,要求中國大陸遵守仲裁結果。這些國家的挺菲立場並不符合台灣在南海所持島嶼主權主張,以及專屬經濟海域內之海洋權益。
其次,美國拉攏區域外國家在南海進行以牽制、對抗中國大陸為首要目標之聯合巡邏和軍演的戰略越來越成功。歐巴馬總統與川普執政時期,美國大聲呼籲區域外的歐洲國家派遣機艦參加南海聯合巡邏和軍演,但效果不彰。拜登上台後,日本與澳洲加大力度,採取配合美國的南海政策,而加拿大、紐西蘭、英國、法國、德國等已紛紛跟上,加入圍堵中國大陸的行列。
中國大陸與美國,以及中國大陸和美國所主導的國家集團在南海進行軍事對抗,不利台灣所持維持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安全戰略目標。一但戰爭爆發,台灣政治、經濟、安全等利益將受不利影響。台灣應倡議的是南海非軍事化,以及推動台灣能夠加入的南海海洋合作和治理機制。
第三,美國拉攏區域外國家在南海進行以牽制、對抗中國大陸為目標的軍演將促使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南海聲索國採取強硬對抗中國大陸的南海政策,北京也肯定會進一步擴大在南海的軍事安全戰略部署,更加強南海海域維權執法措施。此發展不利台灣在南海的戰略安全。
【專家之眼】賴總統談宗教交流 不能隨統戰邏輯起舞
2024-08-15 07:1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揮手者)日前到台灣道教總廟無極三清總道院參香祈福,籲全國宮廟別被對岸拐走。本報資料照
兩岸交流參與分子多元,理當有不同敘事法門,談出屬於各自的兩岸故事。然而,多數卻陷於中共賦予的統戰框架打轉,連爭論是否統戰,都恐落入分化招式。論述貧乏原因固然非只一端,但如果我們仍認為交流溝通比交惡封閉好,各方實應發掘新觀點與事證,以求打開新局。
賴總統前日拜訪廟宇,對宗教界喊話,稱中國特別喜歡透過宗教交流,免費招待台灣人去中國玩。說這幾年台灣人民到對岸接受招待,不聽對方話又不好意思,對國家安全影響很大。還說,不要人民被拐走,對岸如果要請客,大家要說不用。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內政部隔日即發關於兩岸宗教交流勿落入統戰陷阱,年輕人別被中國拐去新聞稿,表示近期疑似有團體配合中共藉由兩岸宗教交流活動,進行統戰;但同一篇新聞稿又澄清傳言有誤,還是提醒大家,如違反相關法令,將予裁罰。
兩岸交流領域那麼多,賴卻特別挑了宗教來談,顯有相當根據。這個根據至少包括多篇討論中共利用宗教開展統戰工作的學術作品。學者們透過對兩岸宗教交流活動、會訊雜誌的觀察,與對台灣宗教界人士訪談,也多少談及中共為無神論者,蓋廟搞宗教活動只是為了要協助統治,並提示相關中共統戰文件,來證明宗教與統戰的關係。
相關研究多指向媽祖。有學者發現,媽祖信仰原不在統戰工作視角中,只因台灣信仰社群積極參與大陸宗教活動,因此受到官方矚目,並透過成立宗教協會發揮對台影響力;同時也藉該會成立大會裡,時任中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發的賀信,及會長為台盟中央主席兼任,來證明協會在共黨統戰工作的角色定位。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6月更舉行「中國對台介選與統戰滲透」座談會,進一步具體指稱,中國藉由媽祖宮廟、里長等對地方統戰,透過滴水穿石方式慢慢改變部分宮廟立場,確實達到影響民眾投票行為的「介選」效果。也藉由分析研究者視為親中政黨的國民黨得票率資料,用最淺顯的數據來概括,就是「1間廟約影響925票」,並指「看似沒有很多,但累積起來就能在選舉中發揮關鍵影響」。
相關事項在學術部分,少有多元爭鳴之聲。至於被點名的單位團體,是怎麼回的呢?在場宗教界人士以掌聲應之;地主事後澄清,宗教可增加人民信仰,神佛可保佑兩岸和平,兩邊宗教團體互相接受招待,交流就是如此,台灣人對自己有信心,有自己想法;媒體則報導親綠宮廟主委說法:當地宮廟主委大部分是民進黨背景,不會因宗教交流就親中,信仰不應跟政治混為一談。
藍營則與宗教團體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不應扣神明紅帽,更不該插手單純的兩岸宗教交流,反而要透過兩岸共同信仰為聯繫樞紐,帶來和平。有名嘴批評,其實兩岸在共同信仰上,都是台灣這邊比較主動。當年是台灣的媽祖廟主動突破台灣自己的政治攔阻,並發願修繕祖廟。若(該指控)一定要冠上政治目的,這是侵害基本人權的宗教迫害。中共國台辦倒是出乎意料地說:民進黨當局誣稱媽祖等民間信仰是統戰工具,是對兩岸宗教界的極大不尊重,也是對媽祖等民間信仰的褻瀆。
上述對比,可以反思兩點:一、雙方看似在對話,但是否在一個頻道上?見仁見智。綠營主攻安全議題,非綠各方應有很多理據可以正面反駁。比方說,就算是統戰,難道就不來往了嗎?剛送返的金門軍人釣客,滯大陸3個月胖8公斤,還是藍營立委帶回的,如果比照國安局副局長之前稱金門失聯上兵人在大陸手上,不能排除淪為中共統戰工具可能;還有評論說中國可能藉翻船案,製造我方內部矛盾,即為典型統戰分化手法。那誰能解決金門軍人釣客案?
雖然媽祖廟被與統戰連繫在一起,卻極少有成果研究,因為在兩岸經濟社會交流熱絡前提下,長期趨勢是台人政治認同背離一中。既如此,這次由總統大談無根據的「不聽對方話又不好意思」,再加上官署出面威嚇,就屬於廉價的政治操作了;至於有人推估出的具體數據,連執政黨有司法工具在手,都不敢拿來用。統戰效果不彰卻一直抹紅,難怪會有人說綠營是在幫中共分化台灣。
二、兩岸交流明明有多元參與,卻一起陷入統戰的敘事框架。不能形成觀點紛呈,理由頗多,在此限於篇幅,只能說相信絕大多數學者有求真求實精神,建議中共多營造台灣學者到大陸安心做研究的環境。近年大陸新修國安法,與對包括某些台灣教授入出境時的「關心」,現在做田野調查的研究者,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多了。相對於既有研究成果,其實還需要更多聲音出來。中共應該要謹慎規範各部門對台學者手段。
最近中共國台辦一方面不厭其煩地解釋懲獨法令文件,只為對付極少數涉獨頑固分子,還引統計資料說,今年1至6月,台胞來大陸同比增長103.2%;但另方面卻有其他部門宣稱連續破獲千餘起台灣間諜竊密案件。這對人民傳達了複雜訊息。讓學者根據事實提出見解,比台辦一家之言更有助於兩岸互相了解。
本文從兩岸宗教交流談起,也問難學界關於統戰的單調敘事。對兩岸交流親身參與的田野調查資料越少,或許越容易受限於官方敘事,讓人忽略了多元社會的生命力與歧異性格。即便中國大陸社會,面對政府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我們僅視龐然大陸為鐵板一塊,那就只能扈從大國搞兩極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