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王健壯/大法官與司法為民的距離有多遠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大法官與司法為民的距離有多遠
◆  蘇蘅/芝麻開門 紐時如何做數位創新
◆  劉憶如/榮景近尾聲 山雨欲來
◆  陳亮恭/醫事人員大遷徙:冰河時代的來臨
◆  方祖涵/慣犯也能當網紅的時代
◆  黃介正/美國對台戰略的新思維
◆  嚴震生/台灣民眾黨的立委選舉挑戰

◆  盛治仁/世界越快,心,則慢
◆  王正方/楊安澤名列第八
◆  施振榮/教改 學校、家庭、社會不可偏廢
◆  林中斌/經濟復甦將了 川普連任難料
◆  薛承泰/父親節的震撼
◆  洪蘭/雙語可活化大腦、延緩失智
◆  馬凱/生養國之重寶者 重罰!

◆  王健壯/百分百言論自由是個笑話
◆  周行一/中美互換?
◆  楊志良/破窗政治
◆  王文華/人類踏出一大步,我們原地踏步?
◆  葉銀華/純網銀是鯰魚?
◆  劉維公/誰是生態危機的最佳方案?
◆  趙春山/兩岸走向「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不歸路?

◆  盛治仁/讓「脊兒」不再孤單
◆  方祖涵/屬於大家的球場台灣日
◆  謝哲青/生而為人的條件
◆  劉憶如/台灣純網銀起步 期待普惠金融








王健壯/大法官與司法為民的距離有多遠


2019-08-24 23:09 聯合報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年改三解釋」出爐後,在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召開的記者會中,現場記者衹提了三個不痛不癢的問題,問答三分鐘不到就草草結束,可見大法官洋洋灑灑數萬言解釋文,果真如同有字天書,連司法記者也不知要從何問起。
依照現行大法官案件審理法,多數意見至少要取得十位大法官同意,而在「三解釋」中,軍改案與公改案有四位大法官提部分不同意見書,教改案有三位(湯德宗迴避),這四位提不同意見書的大法官都是馬英九所提名三項解釋,異議者都是同樣四人,可推斷多數意見應該得到十一位大法官的同意
在目前十五位大法官的「陣形」中,八位是馬英九提名,七位由蔡英文提名。十五票中有十一票同意「三解釋」,也就代表馬提名的大法官其中有四位,在「三解釋」表決時,加入蔡英文提名的七位大法官陣營。
十一比四或十一比三的表決結果,與大法官的陣形結構不符,何以如此?值得玩味也值得研究。另外,每個大法官都會宣稱,他們的解釋或判決都受憲法指引,不受黨派信念與政策偏好影響,但就像德沃金所說憲法裁判祇不過是冠冕堂皇的政治」,因此「三解釋」另一個值得玩味也值得研究的問題便是:對於有憲法原則重大性的這三項解釋,十五位大法官的表決作為,尤其是馬英九提名但未提不同意見書的那四位大法官,除了受陣形影響外,黨派信念或政策偏好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
為什麼這兩個問題值得玩味與研究?因為一個多月後,大法官目前的陣形將出現巨變,馬英九提名的大法官衹剩下四位,其餘十一位都由蔡英文提名。如果黨派信念與政策偏好在「三解釋」案中確實是大法官的最高指引,可想見在未來陣形巨變後,如果多數大法官不能以憲法過濾」。
其實,在「三解釋」中已或多或少可看出這樣的跡象。蔡英文政府推動的年改,除了合憲性有爭議外,正當性也備受質疑。但大法官的「三解釋」,著墨於年改正當性的比例卻出奇的高,極盡可能他們的黨派信念或政策偏好,最讓人擔心的結果便可能是大法官將變成政黨或政客的側翼,遂行的並非憲法哲學的實踐,而是黨派信念的滲透以「尚屬合理」或「尚屬和緩」這類字眼,替年改的正當性背書,而且用力之深與雄辯之強,比民進黨掌控的一府二院猶有過之。
更有趣的是,如果湯德宗在部分不同意見書中所述屬實,有位大法官在開會討論時,曾激昂陳詞「那國家就是沒錢了嘛,能不砍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嗎?不然該怎麼辦?你們告訴我!」可見應當以合憲與否作為審理標的大法官,念玆在玆的竟然是年改的正當與否。因為大法官對行政權有這樣的「同情心」與「同理心」,認為年改不得不做,所以解釋文中當然會出現「尚屬合理」或「尚屬和緩」這類字眼;但像這樣有「如此熱切愛國心」的大法官,難道衹有一位?
大法官說任何法規皆非永久不變」、「受規範對象亦非無預見可能」,「法無永恆性」當然言之成理,但受年改影響的卅多萬軍公教,誰能未卜先知?大法官何必在傷口上撒鹽?卅多萬軍公教沒等到大法官救援,等到的卻是對他們的訓戒,訓戒他們早應有預見之可能,但這樣的大法官與司法為民的距離究竟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