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圖靈到羅琳:性別包容的試煉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6876/web/ 

◆  廚餘養豬不該因噎廢食
◆  提升安管而非妖魔化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圖靈到羅琳:性別包容的試煉
◆  教育環境不改 缺師無底洞無解
◆  川高會 高市漂亮敲安
◆  美對台軍售是保險?還是勒索?
◆  藉防疫救災潑髒水 民眾看得見
◆  廚餘去化從基層做起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從圖靈到羅琳:性別包容試煉


2025-10-29 00:00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羅琳。(林一平/繪,AI 協作)


社會思潮快速變遷的時代,關於性別權利對話往往充滿張力。從歷史上對性少數群體迫害,到當代對性別認同細緻討論,這些對話反映社會價值觀演進內在矛盾

LGBTQ+ 是一個包容性縮寫,代表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跨性別者(Transgender)、酷兒或疑性戀者(Queer / Questioning)及其他性少數群體。其中的「+」號涵蓋所有未被單獨列出但屬於這個多元光譜的成員,例如泛性戀、無性戀、非二元性別者等。這個詞彙演變社會對性別性向多樣性逐步理解

歷史的教訓是沉痛的。民國卅九年(一九五○年)代的英國仍將同性戀視為犯罪,導致艾倫.圖靈(Alan Turing)的悲劇。這位計算機理論之父同性戀行為被定罪,選擇接受一年的激素治療(所謂的化學閹割)以替代監禁。他於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年)因氰化物中毒身亡,死因被裁定為自殺圖靈的遭遇,是國家權力迫害性少數群體縮影

數十年後,社會觀念發生巨變性別多元成為許多地區主流價值。然而,公共對話難題隨之而來。《哈利波特》作者 JK.羅琳,自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多次發表關於跨性別議題看法,成為近年極具爭議事件

羅琳主張「生理性別是真實且重要的概念」,並憂慮部分跨性別權利訴求,可能影響以生理性別基礎設立女性權益空間(如庇護所、更衣室)。她自認關注女性權益女性主義者,並否認憎恨跨性別者。然而她的言論被許多 LGBTQ+ 支持者及公眾人物視為對跨性別者、特別是跨性別女性身分否定。包括《哈利波特》主演艾瑪.華森與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在內的演員皆公開反對觀點。他們認為,羅琳的立場加深對跨性別群體偏見,使她被部分人標籤為「TERF」(排除跨性別激進女性主義者)。

這場爭議讓我們看到當代社會幾個難題言論自由界限個人觀點群體權益平衡,以及公共對話品質當一方的言論對他者造成傷害時,社會要如何應對?在爭取跨性別者權利同時,又如何回應女性空間可能受影響的憂慮?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答案,但都需要理性交流相互尊重

從圖靈時代的法律迫害,到今日圍繞羅琳的輿論交鋒兩者形式不同都提醒著我們社會面對異見」時的脆弱考驗真正平等包容不在於支持哪一方立場,而在於能否建立一種對話文化,使複雜議題能在尊重理性前提充分討論

我們必須正視弱勢群體曾遭遇的傷害,同時理解所有對話者的關切,這是一條艱難必要道路。前行的方向或許在於透過教育強化性別人權素養、媒體在議題報導中維持平衡與深度,以及社群平台需建立更透明且負責的討論機制。唯有如此,公共對話才能真正成為理解非對立場域,讓多元聲音共同形塑出更成熟公民社會





2025-10-28 23:02 聯合報 / 季青 季青漫畫









教育環境不改 缺師無底洞無解


2025-10-29 00:00  聯合報/ 陳吳煜/高中教師(新北市)
愈來愈少人願意當老師。教育界嘆「少師化」已成新教育危機。圖為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曾吉松/攝影


閱讀十月廿八日《聯合報》「陽光行動」系列報導關於台灣缺師、濫訴問題的新聞後,筆者不禁感到擔憂困惑,究竟我們的教育當局,還要與教育現場脫節多久才能覺醒

數月以來,已有許多新聞報導指出,中小學教師缺額持續增加,在自然科與 STEM 領域尤為嚴重。部分學校早已為招募教師社群平台中張貼各種「梗圖」及學校優勢;甚至,教育部還擬出開放業界人士轉任減免師資培育學分實習考核的方式以增加師資來源。

然而,開學都已近兩月,至今卻仍可看到有學校找不到老師,從目前教師招募網站可以發現,不只是數理自然科,其實連國小普通科、不分科兼任行政教師以及中學其他科目都仍有缺額。與此同時,家長投訴案件層出不窮,校事會議處理申訴主要機制,但程序繁瑣,讓許多教師身心俱疲。還有很多教師因學生或家長的不當行為,被迫面對行政調查的案例,這些皆讓筆者深刻感受到,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正承受著多重壓力隱憂

這些現象其實是台灣教育困境縮影。教師荒問題不只是數量不足,更早已凸顯職場環境不友善,愈來愈少新血願意投入其中。教師除了每日備課、上課,還需多花心力處理家長申訴、填寫行政表單、參與無數會議與研習,身心消耗巨大。近年頻傳教師遭學生辱罵或暴力對待的事件,但學校與教育主管機關對教師的保護有限,讓許多老師難以專注教學,甚至進一步萌生離職念頭。在如此環境下,即便有師資培育機構加入生力軍,甚至開放更多沒有教師證的所謂專業人士加入,也可能因進入職場壓力過大迅速流失

教育部提出的措施,短期或能緩解缺師現象,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教師長期缺乏支持、管教權受限、沉重行政負擔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不先改善教育環境,不能給予教師更多的權力與信任,短時間內增加的師資,最終也只是流入這個「無底洞」。

要真正改善現況,必須從制度與社會信任著手。首先,應檢討並簡化或廢除校事會議制度,減少濫訴對教師造成的壓力,同時更應加重投訴者對於自己向校方或教育局處反映內容的法律責任。其次,建立明確且公正的管教與申訴程序,讓教師敢於行使教育管教權,並減少不必要的行政負擔與各類研習。最後,社會各界應重建對教師的尊重與信任,教育團體應減少對教師的仇視及偏頗渲染的言論,讓教育這份志業不僅是良善的,更是值得長期投入、真正培育百年樹人的國家之本。唯有改善教育環境,教師才有可能安心育才,教育改革的努力成果才能真正落實。















廚餘養豬不該因噎廢食


2025-10-29 00:00  聯合報/ 陳俊成/淡江大學水環系退休副教授(新北市)
我國爆發首起非洲豬瘟案例,農業部隨即宣布禁用廚餘養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當前因國內爆發非洲豬瘟病例,廚餘養豬的議題受到討論。廚餘養豬無論是以循環經濟或廢棄物循環、充分利用的角度,都是很好的去處,因豬是廚餘最佳的生物反應器,牠可將廚餘轉化成高價值的豬肉,且因是生化反應,轉化效率近乎百分之百,是其他處理方法無法比擬的。

廚餘養豬的顧慮是疾病傳染,然而科學數據已證實,只要將廚餘以九十度煮沸一小時以上,基本上可完全滅菌;所以問題不在能否以廚餘養豬,而是如何管理。

幾年前筆者曾與農委會畜牧處官員,針對此問題訪視北部幾十家養豬場,基本上第一線的養豬戶最怕廚餘沒煮好完成消毒,讓豬隻吃了得病,因為會造成養豬戶的重大損失。通常廚餘是由地方清潔隊收集提供,少量是自行清運取得。由於各方有共同的利害關係,怕豬隻吃到未完整煮沸消毒的廚餘,因而讓廚餘養豬管理動機目標容易推動。至於要如何監督養豬戶落實煮沸廚餘,或採集中煮沸後再分送、又或採雙軌制等技術問題,則可因地制宜。

除了廚餘養豬,廚餘的處理還有掩埋、焚化、堆肥、發酵產生沼氣生質能源等方式。掩埋需大面積土地,且有鄰避設施問題易遭民意阻力,是下下策。焚化則因廚餘含氯,會在焚化過程產生戴奧辛排放,並有損害爐體的顧慮;且因廚餘含水率高會大量吸熱,造成垃圾焚化爐產生熱值損失連帶降低焚化爐發電效率

堆肥同樣需要大面積與偏僻場地,但與直接掩埋處理相較,至少回收了有機肥。將廚餘用於再生生質能源,也是循環經濟的手段之一,但因需有設備投資及適合場地,且發酵能源轉換後的再生能源,利用的每一階段都有能量損失,故以能源回收效益衡量仍不如廚餘養豬

雖然廚餘養豬克服管理規畫問題外,均優於其他的廚餘處理方式,但通常一個問題需同時運用各種解決方案搭配處理,尤其是牽涉到產業、民生與飲食文化。

廚餘養豬牽涉溫體黑毛豬在台灣傳統市場、小吃與夜市的美食文化角色,當然也與養豬產業及其出口相關,更直接的影響是各地每天產生廚餘之去處。應考量各地養豬規模、廚餘產生量、城鄉區位、處理地點面積及取得難易、時程配合等,制定各種短中長期的廚餘處理方案;廚餘養豬是好的處理替代方案之一,不應輕易廢止。












廚餘去化從基層做起


2025-10-29 00:00  聯合報/ 劉彥良/自由工作者(嘉縣中埔)
泓橋科技增加廚餘處理量能,協助桃園市去化養豬禁用廚餘後難去化的回收廚餘。圖/泓橋環保科技提供


國內爆發非洲豬瘟案例,讓「廚餘去化」議題再度成為焦點。

過去幾年,台灣也嘗試辦理「廚餘蒸煮中心」,然實際營運的卻寥寥可數、成效不彰。如果廚餘過剩是廚餘養豬的前提,那麼處理廚餘的問題才是我們一直原地踏步的事,導致非洲豬瘟爆發,只是這些年積累下來的一戳後果。

對各縣市地方政府來說,此時禁止廚餘養豬將即刻導致大量廚餘去化難題。處理廚餘去化是小至個人,乃至家戶的議題,從最基本的平時減少廚餘產生,這也能落實國人珍惜食物、減少餐飲浪費的行為。

以筆者住家為例,參照了公視節目《我們的島》「家裡的果皮、剩菜該怎麼辦?翻轉都市廚餘!」專輯,便在自家放置廚餘堆肥箱,再也不用追垃圾車倒廚餘,半年來成效相當顯著,僅在堆肥箱廚餘覆蓋木屑,不會有異味飄出或孳生蚊蟲,這些都將成為園藝的堆肥小幫手,讓筆者家戶深感廚餘再利用的可貴之處。

以「廚餘堆肥箱」為例,不論是城市或鄉下都適合放置,尤其如學校、政府機關、社區活動中心等,可依用戶需求大小放置,從基層開始做起廚餘去化再利用,減少焚化爐及掩埋場處理量能。

期盼地方政府可輔助鄉鎮市機關部門開始做起,或也可將製作廚餘堆肥箱DIY 課程導入校園、社區、農會等相關單位,自己動手打造,將能更認識廚餘去化及再利用的真諦,不失為一件美德、善政。















提升安管而非妖魔化


2025-10-29 00:00  聯合報/ 林承德/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副理事長、桃園市養豬協會理事長(桃園市)
因應非洲豬瘟疫情,行政院昨宣布延長全台禁宰、禁運及禁用廚餘餵豬措施10天,台南24日爆出運豬車違規移動,豬農遭重罰35萬元。圖/南市府提供


十月廿二日台灣發生首例非洲豬瘟後,廚餘養豬迅速成為眾矢之的。輿論與部分業者要求全面禁止廚餘餵豬,彷彿只要禁用就能杜絕疫情然而,台灣每年約產生五十萬噸廚餘,其中約廿一點六萬噸(約四成三)需靠豬隻去化。若短時間內全面禁止,這些廚餘恐無法完全由堆肥、焚化或生質能源來消化;現行處理能量顯然不足,將導致廚餘堆置、惡臭與環境負擔等新問題。與其一刀切,更務實的做法是提升安全管理降低風險,而全面禁止

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相當多元,除廚餘外,尚可經由壁蝨、昆蟲叮咬;或受汙染的人員、車輛、器械、飼料等散播。目前並無確切證據證明此次疫情源自廚餘,若僅憑猜測就將責任歸咎於使用廚餘的養豬戶,實有欠公允。若未來病毒源於其他進口原料,難道也要禁止飼料在尚未釐清感染源之前,就讓守法經營的養豬農民背負「防疫破口」的指責,未免太過草率

只要提升生物安全規格、落實蒸煮與場區防疫管理,廚餘養豬的風險基本上可以控制廚餘養豬不應被妖魔化,而應視為資源循環永續農業的重要一環。政府應予其合理空間與支持,讓廚餘回收再利用成為台灣養豬業的特色與驕傲。














藉防疫救災潑髒水 民眾看得見


2025-10-29 00:00  聯合報/ 吳立昊/教(嘉義市)
行政院長卓榮泰受訪時就非洲豬瘟疫情表示,共同的敵人只有一個,就是病毒,中央和地方要一起合作。記者黃義書/攝影


針對非洲豬瘟的防疫工作,行政院長卓榮泰公開表示,中央與地方要一起合作,疫調也要全面展開,因為共同敵人只有病毒

雖然卓院長說得振振有詞,但是從這幾日的防疫記者會來觀察,卻又發現負責主持政務委員陳時中不時就會將矛頭對準台中市政府,暗指台中市政府就是非洲豬瘟的防疫破口。這種一邊高喊中央與地方要攜手合作,一邊又趁機攻擊對方陣營的手段,實在相當高明。

而且,若拿此事件來與日前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事件相比,更會發現執政黨在這兩起事件中採取的都是相同手法:表面上以救災、防疫為優先,卻趁機潑對手髒水,看看能否順勢打壓對手,來拉抬自己的氣勢。

只是這種在救災、防疫面前,還要先看看地方政府是否與自己同黨派,再來決定是否要真心合作的作法並不可取,更浪費最寶貴時間馬太鞍堰塞湖溢流事件,因為有熱心的民眾及鏟子超人們自主投入救災,所以尚且不會被政治口水給淹沒;但非洲豬瘟的防疫疫調,一般民眾基本上是完全使不上力,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還要大玩政治手段,疫情就真的很難被徹底控制住。

其實,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在撇清自身責任時把證據拿出來,相信民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自會判斷真偽,如此一來,真正重要且該做的事,才不會被掩蓋了!














川高會 高市漂亮敲安


2025-10-29 00:00  聯合報/ 楊永年/中華民國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理事(台南市)
美國總統川普(左)28日會晤日相高市早苗。(歐新社)


高市早苗出任日本首相以來,外界普遍關注她如何在短時間內鞏固日本內政支持對外信任。從高市當選之日起,內閣即緊鑼密鼓籌備川普總統的訪日行程。短短一周內,高市不僅展現行政效率,也展露出「柔中帶剛」的領導特質。讓美日同盟新時代首場外交接觸中,擊出一支漂亮的「安打」。從日本電視直播媒體報導來看,這場外交首戰至少有三個值得注意的亮點:

第一展現自信真誠外交風格。高市在會晤全程中保持自信、自然笑容。據日媒報導,高市在訪問籌備過程中曾因過於投入、興奮而難以入眠,她親自思考最終決定安倍晉三的「鑲金箔高爾夫球桿」作為禮物。一方面代表延續美日友誼傳承,另一面也巧妙呼應兩位領袖都熱愛高爾夫的共同語言。這種「情感連結式」的安排,往往比制式文件更能拉近距離。高市深知川普重視個人情誼象徵姿態,因此藉由細節傳遞「日本願做可靠夥伴」的訊息,同時也希望在經濟、關稅與安全議題上,為日本爭取更有利的空間。

第二接待儀式細膩兼具象徵意涵。整場接待流程經過精心設計,在儀式後段安排演奏美國國歌,讓川普感動不已。當國歌旋律響起時,現場氣氛莊嚴卻不拘謹,傳達出日本對同盟國的敬意友好。對比當前美中關係仍陷於緊張與不確定的氛圍,日本的精準外交不僅凸顯戰略清晰度,也彰顯文化力量。高市內閣的這場「外交首秀」讓外界看到日本新一代領袖在對美關係上的穩健智慧,使外交場合兼具柔性魅力國家尊嚴。讓川普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氛圍,即便因長途飛行略顯疲憊,也難掩愉悅神情

第三川普的開心回應象徵雙方氣氛轉暖。當兩人第一次握手時,川普立刻露出久違燦爛笑容。可能因為高市用心安排,不只過程平順;整個會面從一開始的禮節性互動迅速轉化輕鬆私人對話氛圍。川普甚至提及與安倍晉三共同打球的往事,稱那是「與日本友誼最美好的回憶之一」。高市適時回應,強調她期望能在新的階段繼續延續兩國人民的信任與合作。讓大家感受到高市成功營造「既友誼、又戰略」的外交氛圍

此次美日會談深層意義,在於高市藉由柔性外交外表包裝,實則在國防與經貿議題上爭取日本主導權。她明確表達日本將在印太地區扮演更積極安全合作角色。川普雖以「美國優先」見長,但對高市這種既尊重又具建設性的態度顯然頗為受用。雙方的記者會中,川普甚至主動稱讚「高市是個非常堅強而聰明的領導者」,象徵日本新內閣的外交起點頗受肯定。高市早苗不僅順利打開了與川普政府的對話之門,更為日本在未來數年的國際舞台奠定穩固基調。她以一場兼具策略情感會晤,成功塑造「日本國際與國內形象」。這正是高市首相所擊出的那記「美日同盟的漂亮安打」












美對台軍售是保險?還是勒索


2025-10-29 00:00  聯合報/ 黃惠/退休公務員(台北市)
美軍售台第二批42輛戰車M1A2T。圖/軍聞社


台灣極大可能列入川習會談的議題,儘管會前川普說「尊重台灣」,國務卿魯比歐說「沒人考慮丟下台灣」,但這些都是外交辭令。

中國大陸希望「反獨促統」能夠取得美國明確支持;美國則希望「戰略模糊」的角色持續下去,以獲取最大利益。如果貿易談判沒有突破性實質進展,美國也未必在反獨促統上有進一步承諾。

川普把台灣當談判籌碼,美台關稅未確定,也是作球給習近平,看川習會的談判結果,再給台灣關稅拍板。賴清德執政,有美國智庫學者投書時代雜誌,稱賴是「魯莽的領導人」;賴的抗中保台不回頭,中國大陸難給台灣好的回饋。台灣就像在兩大之間的夾心餅乾,不只難為小,何處定錨?台灣難道只能做美中兩大刀俎強權下的魚肉?

台灣要衡酌,儘管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增長,然中國大陸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貿易夥伴;大陸給予台灣五百四十項的 ECFA  免關稅早收清單,對比美國對台灣關稅、軍購上的予取予求;更嚴峻的是,台灣進口的稀土,政府一直說是從日韓等國進來,追源溯本,從中國大陸間接進來的高達百分之九十,未來中國實施稀土管制,那麼台灣的軍工、半導體產業,就有苦頭吃。

在中美兩強對峙下,台灣應選擇「親美和中」的路線,多次民調中,民眾都已表達願意和大陸相互往來;文化交流觀光旅遊更是首選目的地之一,只是賴清德還裝睡不醒

在野的國民黨也有責任,督促賴政府將兩岸問題回歸正常往來,這樣對台灣民眾及台商會有更大安全保障。

國民黨鄭麗文主席要聯合黨籍立委強力督導審核政府國防預算。近幾年來,民進黨政府一直以台灣安全為理由,不斷增加國防預算;賴清德還宣布,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台灣國防預算要達到 GDP 的百分之五。政府只要將真正的「中華民國」四個字招牌擦得亮一點,對台灣就是最好安全屏障國防預算可以少編列。

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政府編了九千五百億台幣國防預算約三百一十億美元,占 GDP 的百分之三點三二),其中約一百九十億美元要向美國採購武器,這個採購金額遠超過以往每年約十到廿億美元,也比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的四十億美元高出多倍。

對美軍事採購像黑箱一塊,每年投入大量的錢,希望為台灣的安全買保單,但實際上做到什麼?美國一天到晚放話,說台灣不安全,要投入更多國防預算,但到現在為止,美國還有超過二百億美元的軍售,台灣已訂購交錢,但美國還沒交貨,交的貨很多都是過期武器,或者要由美國主控的武器。民眾不禁要問,美國政府是何居心?一方面說台灣不安全;二方面又要台灣大量購買美國武器;三方面交了錢又不交貨?或者買一些老舊武器這究竟是要台灣買安全保險?還是用軍售勒索台灣?居心叵測。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和諸位立委,要質詢政府,也要諮詢 AIT 和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