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填額或選才? 大學「單科參採」的問題(初九)
◆ 【專家之眼】行政拖垮教育?師資荒已成國安警訊
◆ 【專家之眼】嘴炮防堵不了「非洲豬瘟」(初八)
【專家之眼】行政拖垮教育?師資荒已成國安警訊
2025-10-29 07:22 聯合報/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
愈來愈少人願意當老師,教育界嘆「少師化」已成新教育危機。示意圖/記者曾吉松攝影
筆者曾擔任國中家長會會長,深知家長的焦慮,也看見許多老師的辛苦。教育是百年大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沒有一支穩定又優秀的教師團隊,國家的競爭力也會隨之流失。如今各校開學還在拚命找老師,「少師化」已不是校務管理的小問題,而是一場新的國安危機:年輕老師越來越少,四十歲以下教師比例幾乎砍半,代理課、跨科代課成了日常。教學品質被稀釋,師生關係更緊繃,家長焦慮也跟著升高,惡性循環一環扣一環,越轉越緊。
為什麼年輕人不想當老師?答案其實不難想:薪水追不上物價,也比不上產業界;退休制度調整後,保障變薄、吸引力下降;課堂內外的行政工作像雪崩一樣壓下來,表格、評鑑、會議樣樣不少。更麻煩的是,校園裡動輒被濫訴,「多做多錯」成了保命原則,老師的專業尊嚴被慢慢消磨。
國外經驗可供借鏡,有的地方試行每週四天課、彈性工時,或運用 AI 協助減少行政負擔;但這些作法仍須視各國教育體制與社會條件而定,未必能直接套用到我國。關鍵在於,先讓教師脫離非教學業務的泥沼,重新專注於教育本業。
筆者主張四個「到位」:
一、待遇到位--建立固定調薪機制,增設績效或專業加給,薪資要能跟上物價與產業節奏。對理工(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領域及偏遠地區的教師,應另訂明確津貼與升遷優先制度。
二、分工到位--教學與行政要明確分工。學校可依規定強化行政支援人力(如校內行政助理),並視教學需求聘任特定領域的教學支援人員,將例行統計、系統登錄、文件彙整等事務交由行政處理,讓老師能專心教學與輔導,回歸教育本職。
三、秩序到位--校園投訴要有門檻。不具名不受理,明顯不達處分標準不立案;投訴要分流、調查要專業,避免教師陷入無端消耗。家長若有疑慮,應先透過家長會或導師正式溝通,拒絕黑函與網路霸凌,共同維護教育現場的理性與尊重。
四、供給到位--擴大師資來源,讓想教書的人進得來、留得下。應擴大學士後及跨域師培機會,建立在職轉任制度與學分抵認、實作管道,讓有志投入教育者能順利入場。代理教師也應有完整的培訓、年資採計與轉任正式教師的管道,避免「長期臨時工」成為常態。
此外,班級人數應適度調降,導師工作負擔要設上限並制度化。校長的治理指標(KPI,關鍵績效指標)中,也應納入「教師帶教制度」(由資深教師指導新進教師的輔導機制),鼓勵經驗傳承,別讓第一年就成為離職年。教育部與地方政府也應公開各校的師資缺口、代理比例與行政負荷數據,讓政策建立在事實之上,公開透明、經得起檢驗。
尊師重道不是口號,而是制度設計與社會態度的綜合展現。把待遇補齊、把行政卸下、把濫訴關上、把通道打開,老師自然能回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核心角色,年輕人才會願意投入教育、長久扎根。解決師資荒,從尊重專業開始;今天少一位好老師,明天就少一分國力。
【專家之眼】填額或選才? 大學「單科參採」的問題
2025-10-29 12:05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最近公布的大學申請入學簡章有多達302個校系在「申請入學」管道中只參採一科的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其中189個系只採「國文」一科即可。大學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公布的大學申請入學簡章繼續朝一個趨勢前進,那就是有多達三百零二個校系在「申請入學」管道中只參採一科的學科能力測驗成績,其中一八九個系只採「國文」一科即可。此種改變看似為了因應少子化、擴大招生管道,卻也引發對於教育定位、能力指標與公平性的問題。
先從現象觀察,傳統上,大學招生往往以專業能力、語文理解、數理邏輯、英語溝通等多元面向作為選才標準。當出現只參採國文或少數科目的做法時,意味著招生策略與學科測驗的對應關係發生了偏移。教育應具備「文理兼修、語數並重」的理想,文學與理工不是彼此排斥,而應為並行。若招生只看國文,是否會降低理數邏輯、英語能力在考量中的權重?是否可能誘發學生及早放棄某些科目的準備?
從制度設計角度探究,當某些系只看國文,就變相傳遞出一種訊息,該系認為國文能力即可勝任該學系之基礎課業。這或許反映該校系專業屬性偏向人文、語文,強化「語文專才」的選拔。但如果更多是因為生源萎縮、招生壓力而降低參採科目數,那麼這就不僅是選才策略,而是招生策略的妥協。教育本應以培養能力為核心,而非僅為填滿名額。若參採科目數過少,容易讓學生將焦點侷限於「僅準備某一科」而放棄其他能力養成。
再從公平性與導向性來看,當國文成為唯一或主要參採科目,有可能產生兩類效果。一是語文能力強的學生因為擁有優勢而受惠;二是數理、英語能力較強但語文稍弱的學生可能被排除。這種制度導向或許會讓學生在高中階段「退縮」於數學、自然科、英語等科目,把有限的學習資源集中在國文上,進而削弱整體能力。長久而言,學生群體的能力分布可能因此偏移,整體社會對複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可能難以滿足。
教育不僅是為了升學,更是為了未來社會與個人能力的培養。若只看一科,教育本質可能被削弱為「拿分通過門檻」。要知道,一旦進入大學,學生所面對的並非僅靠語文就可全然應付的課業與挑戰。能力的多元化、轉換性與跨領域性在未來社會只會愈加重要。若高中階段就將焦點侷限,學生大學甚至就業階段的適應將面臨風險。
從學校端來看,系所若採用單科參採,也可能反映其對於錄取門檻與招生策略的調整。也許是為了降低競爭、招收更多學生,也許是因應系所特色改變。但問題在於這樣的做法是否依舊符合該系的課程設計、專業要求與學生選才標準?若一個系在課程中仍需具備英文能力、數理邏輯或自然科學知識,卻只測國文,那麼在學生入學後可能出現「適應不良」或「補救負擔」的情況。這對系所、學生、甚至整體教育品質都是一道風險。
從政策的角度,少子化確實是現實壓力。院校為了維持招生數字、增加系所生源,不得不思考制度變革。只參採一科或兩科成為一種「招生策略」也並非意外。但教育政策應更謹慎,任何變革若僅為「填額」而非「選才提升」則可能短視。培養人才不是降低門檻,而是確認所需的能力、設計適當的選拔機制、並提供支持補強。
終究教育是一場長跑,不是一百公尺衝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數理的邏輯、英語的閱讀、科學的探究亦不可或缺。入學制度應讓學生既有機會展現語文素養,也需兼顧其他能力,以確保進入大學後能順利適應、多元發展。校系、教育部、考生與家長都應為此負起責任,而不是以單一科目為解,逃避能力測驗的多元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選對人、教成才、公平機會」的教育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