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建立「金融盾」挑戰不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6876/web/ 

◆  聯合報社論/台灣有B計畫?川習會前賴清德的戰略幻覺
◆  聯合報黑白集/還好沒接黨主席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建立「金融盾」挑戰不小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建立「金融盾」挑戰不小


2025-10-29 02:22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建立「金融盾」挑戰不小。路透


金管會主委最近接受《彭博》專訪,說明上任以來積極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希望除「矽盾」之外,另為台灣安全豎起「金融盾」的支柱。金管會的構想是請壽險業釋出約新台幣一兆元資金,由本地投信業進階資產管理公司代管,計畫六年內要把台灣資產管理總額從34兆元提升至60兆元。

「盾」字有防禦與保護意涵,社會常提及「矽盾」或「護國神山」,指的是世界對台積電(2330)先進製程晶圓代工高度依賴。金管會構建「金融盾」,應是希望創造國際資金與台灣安全緊密結合利害關係國際投資業因需要台灣資金,而積極緩解美中政治衝突,形成防護台灣安全的屏障。

金管會顯然是想進行一場翻轉台灣金融業運行軸線的「不對稱作戰」。長久以來,台灣金融業發展落後於經濟成長,去年其名目生產毛額 GDP 比重甚至已降至6.42%。我們傳統以銀行為主的信用體系,顯已無法加速金融產業發展。金管會以保險資金支援投信業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目標建構「金融盾」,算是突破性創舉

台灣是具備部分成就「金融盾」的條件。保險業資金與社會高儲蓄率提供穩定資金來源;AI 熱潮推升台股市值,且 ETF 市場快速成長也吸引國際關注;科技產業全球領導地位亦可為供應鏈金融主題投資提供機會。當香港面臨政治風險,新加坡市場走向飽和,台灣此時若能創新資產管理制度,的確有機會構成亞太區域資產管理網路的節點。

台灣發展「金融盾」也有結構性弱點首先,我們缺乏具競爭力的稅制與法制安排,而不似新加坡與香港彈性的公司資本與基金制度能吸引外資。其次台灣亦無具口碑的資產管理公司,特別是缺乏管理國際資金經驗專業能力。金管會想藉由保險資金「在職訓練」投信,既緩不濟急,更不符金融業的「受託義務」原則。第三台灣金融市場廣度與深度不足,債券市場、衍生性商品市場發展落後,加上揮之不去的外匯管理壓力限制投資工具多樣性

至於兩岸關係與國際地緣政治風險更是金管會推動「金融盾」的最大挑戰。當區域緊張升高,外資若因政治不確定性而快速撤離,便會造成流動性危機,削弱金融體系的穩定。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與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金融海嘯佐證國際投資者信心潰散國家經濟影響。金管會若宣導「金融盾」對台灣安全防護韌性,恐是言過其詞。

金管會發展「金融盾」的路徑規劃可以肯定,但不宜過度期待「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能唾手可得。與香港、新加坡近五兆美元資產管理規模相比,金管會即使六年內達標,也只是彼等一半規模,尚不足躋身「中心」之列。不過,政府推動「金融盾」過程,倒是可以檢討台灣金融法制的不足,解決政府跨部會協調困難。譬如,未來金管會與財政部協調稅改,就會是「攻關級」挑戰,屆時若無行政院的積極參與,恐將難竟其功。

我們須認知台灣金融產業特質,建立務實發展策略,而非設定遙不可及的目標。說實話,以台股市場特色、壽險退休基金規模新興活躍的 ETF,尚不足以成為亞洲區域的頂尖市場。政府若能按部就班完成以科技半導體金融為核心,強調 ESG 的亞太特色金融節點,就算相當有成就。舉例來說,最近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台」,打造「亞洲那斯達克」便具挑戰性,畢竟造市機制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就很難克服。

面對美中衝突,金管會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並不具「金融盾」效果,而社會財富快速外流反會弱化金融體系韌性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民間做好資產管理工作有其必要,政府須積極發展具國際競爭特色的金融商品,讓資金留在台灣,金管會宣傳「金融盾」的目標才容易實現。















聯合報黑白集/還好沒接黨主席


2025-10-29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卓榮泰(左)與台中市長盧秀燕(右)前往非洲豬瘟前進應變所開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中市爆發非洲豬瘟,綠營側翼狂轟盧秀燕失職。她和卓揆現身應變所,宣稱將嚴格稽查。怎料,農業局長張敬昌說明不清,他對「獸醫訪視疫情」每日說法不一,防疫責任,更是混沌不明。最新說法又冒出第三位獸醫,是農業局動保處人員。如此反應,使盧媽公信力受傷。

農業局第一時間說「該做的都做了」,將延宕十天送檢體的責任,先聲稱在於案發豬場的特約紀姓獸醫。紀獸醫否認去過,農業局改口是案場另名合作王姓獸醫。王獸醫後來被指稱是藥商,只透過電話諮詢投藥。農業局長又改口,說是動保處賴獸醫接獲報案,訪視後決定不採檢。

農業局長說法前後不一,環保局對出事案場廚餘處理,也交代不清。業者近數月未依規定上傳蒸煮影片,環境部發通知提醒,環保局也未追進處理。盧秀燕一度稱「無法可罰」,但環境部反駁,「最高可罰三百萬」。

豬瘟事件暴露市府團隊發條沒上緊。盧媽決定「顧家」,不選黨主席,還真是對的。豬瘟攪亂全台民生,農業局長環保局長欠缺積極作為,說詞前後矛盾。盧媽查明之後要即時處理,該換該辦,立竿見影,別學萊爾校長。

中央政府磨刀霍霍,盧秀燕需盤查清點,作風明快。媽媽市長要凶起來,全國都在看!














聯合報社論/台灣B 計畫?川習會前賴清德的戰略幻覺


2025-10-29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川習會定於10月30日舉行。美聯社


川習會即將登場,川普宣稱會中將討論台灣議題,並提出所謂「全球和平計畫」,強調美中應攜手「穩定世界」。此話被視為是北京的戰略機會,卻引發台北深層的恐懼:台灣會不會變成這場「和平」的代價?川普主政採商人式現實算計,任何談判都有籌碼,他不掩飾台灣問題可被納入談判;這正是台灣最大的戰略焦慮。

川普一向的談判邏輯是,只要能換取政治成果,他願放棄原則。如今,他急於重塑自己「和平締造者」的形象,而習近平亦同樣需要對內宣傳勝利。若兩人將「台灣」視為共贏籌碼,一方聲稱「避免戰爭、穩定全球」,另一方宣稱「和平統一在望」,這種「大交易」設想並非幻想,而是極現實的威脅。《外交事務》警告,美中可能以貿易與投資為交換條件,達成默契。儘管美國務卿魯比歐聲稱不會放棄台灣,但台灣被排除在談判桌外,卻須承擔後果,「被交易」的質疑絕非空穴來風。

民進黨抗中極大程度是假想美國在背後支持,但川普的搖擺,已讓美國「挺台」的基線大受動搖。英國《經濟學人》最近提出大哉問:若川普棄台,「台灣的B計畫是什麼?」文中指出,台灣深知關鍵不在於找到美國的替代者,而是必須強化自身實力,讓北京相信侵略的成本高於收益。問題是,這套思維缺乏具體的執行路徑。《時代》雜誌上,高登史坦稱台灣領導階層在危機管理上缺乏策略,又高估美國的支持,賴清德被形容為「魯莽」。檢視相關國際輿論,台灣「沒有B計畫」,確乎已是一種共識。

事實上,賴政府聲稱的自保準備,比較像一組政治宣言,而非實踐的戰略。所謂的三大主軸─外交說服、國防強化、夥伴多元化,面臨結構性侷限。外交上,賴清德改以克制語調回應北京,甚至在美國右翼媒體稱讚川普「若能促進和平應得諾貝爾獎」,只是暴露台灣的被動與尷尬。國防上,賴政府宣示二○三○年前軍費將增至 GDP 的五%,並推動「台灣之盾」防空系統;但國會政治僵局未解,軍費追加恐難順利通過。至於與歐洲的軍工合作,仍停留在展示與意向書階段,距離實際生產遙不可及。

更嚴重的,是社會心理層面。台灣社會長期相信「美國會防衛台灣」,如今網路上充斥著「疑美論」,包括認為美國已轉為「抗中而不保台」,在在皆反射民眾的集體焦慮。媒體的角色同樣令人不安。台灣媒體環境被形容為「進化版莒光日」:用恐懼與對立取代理性辯論,用抗中口號簡化所有政治議題,以不切實際的想像談論兩岸爭端。在資訊失衡下,社會就被馴化成政治馬戲場;民主則平庸化,失去了戰略思考應變能力

川普與習近平都在尋求歷史定位,一個想成為再造美國的強人,另一個想完成民族統一大夢台灣不幸夾在兩者之間,卻缺乏足夠的籌碼或話語權。當外媒質疑賴清德「魯莽」時,其實在提醒:魯莽的不僅是個人風格,而且是整個國家面對危機的草率因應。危險的不是川普的算計,而是賴政府相信可以用外交禮儀國防預算換取永恆的安全。

台灣因應世局準備,若僅存在於政策文件慶典演說中,即毫無意義可言。台灣需要的是全民的冷靜思考,對兩岸現實清醒認識,和對中華民國地位及民主制度信任因為當國際環境動盪盟友立場飄忽時,唯一能保護台灣的,不是任何外部承諾,而是我們是否真的有一套可行的 Plan B,那是沒有人能幫台灣準備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