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大罷免-賴清德是伊斯頓理論的信徒嗎?(閏初一)
◆ 【專家之眼】普發現金是債留子孫的大錯
◆ 【專家之眼】黃仁勳旋風:AI時代的傳奇(廿八)
◆ 【專家之眼】行政院會咬牙普發現金或始亂終棄當渣男?(廿七)
【專家之眼】普發現金是債留子孫的大錯
2025-07-24 06:49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預估需舉債約台幣1014億元,才能普發現金1萬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日前通過特別條例,普發現金每人1萬元。這或許是政治鬥爭中,在野藍白兩黨的一時勝利,但對於財政紀律與國家體制而言,卻是一場無可挽回的傷害。檢討稅收超徵問題,竟然可以檢討到「開花」,生出了經費高達5,450億元的特別條例,是政治「殺紅了眼」,錯的離譜。
首先,需要一再澄清與強調的是,稅收超徵並不代表國家財政有盈餘;將超徵稅收視為政府財政有餘裕的證據,是對財政欠缺認識所形成的嚴重誤解。
所謂的稅收超徵,是指當年度實際徵起的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編製與審議時,預計可以徵起的稅收-預算數;國庫確實有超過原本預期的租稅收入,但這並不代表「夠用」。
以今年度預算為例,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編列債務舉借706億元,加計特別預算所編列之債務舉借1,607億元,合共編列債務舉借2,313億元。若稅收實徵數等於預算數-稅收沒有超徵-且其他收支項目也都與預算編列數相同,則中央政府就必須執行債務舉借2,313億元,以因應收入與支出的缺口。
但若今年度中央政府出現稅收超徵 2,000億元,其他不變下,則可以將入庫的稅收,用於法定預算之支出項目,以減少原本預算編列之債務舉借金額。在將這2,000億元超徵稅收,全數用來降低原本必須舉借債務的情形下,政府就僅須執行313億元的債務舉借,即可彌平今年度的收支差短。
這個例子說明了我國財政看似矛盾的現況-近十多年來,中央稅收連年超徵,但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也在不斷地增加。為什麼稅金持續超收,還一直要多借錢?答案很簡單-這些稅收仍然不夠用。
雖然政府稅收有超徵,但拿來降低原本總預算與特別預算編列要舉借的債務,都還不夠,何來多餘的錢?若在此時,還以特別預算的方式將超徵的稅收用來普發現金,則每發出1元,就必須借入1元來填補收支缺口,這是不折不扣的債留子孫。更有甚者,這還比「一般」的債留子孫更糟糕!
由於舉債必須於未來籌措財源償還,政府舉債取得的收入與一般經常性收入性質有別,因此,政府經由舉債所取得之收入,應用在可創造未來經濟效益之資本支出-雖然債留子孫,也必須留下建設給子孫。
按此,我國《預算法》乃有公債與賒借收入「不得充經常支出之用」之財政紀律規範,限制政府舉債必須用於投資,避免以舉債因應當期消費等效益短期之經常支出,造成寅支卯糧,衍生世代債務負擔公平性之疑慮。
普發現金所增加的購買力,經濟效益歸屬當前世代,為經常支出,根據財政紀律規範,應該避免以舉債作為財源。但讓人痛心與遺憾的是,不論是蔡英文政府時期的行政院,或現在的藍白兩黨形成的在野聯盟,皆以制定特別條例方式,明文規定普發現金所需經費來源,可透過舉借債務來支應,這是對於財政紀律的羞辱與踐踏。
總結:稅收超徵而普發現金,是自我感覺良好,無視整體財政仍需舉債的自欺自騙;是不顧財政永續,無視未來社會經濟風險的虧空財政;是政治利益至上,凌駕財政紀律規範的急功近利;是陷入政治惡鬥,以國家財政為賭注的意氣用事;是一味討好選民,自以為能換取選票的權謀算計;是將財政缺口轉嫁後代子孫,赤裸裸的跨代資源掠奪。
【專家之眼】大罷免-賴清德是伊斯頓理論的信徒嗎?
2025-07-24 09:30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教授
民進黨推動大罷免,賴清德從幕後走到台前,昨天還在民進黨中常會向黨公職喊話:「最後一哩路,大家加油。」 圖/民進黨提供
我們都被騙了!在野黨若不是過半,會有大罷免嗎?在野黨如果沒有過半,即使有十個傅崐萁、陳玉珍,也不會有「大罷免」,因為國會少數的國民黨,對於國會多數的民進黨,一點制約能力都沒有,簡直就是沙包一個,怪可憐的!
已故美國政治學大師伊斯頓(David Easton)說了一句(幾乎是)至理名言,他說:「政治人物是為了勝選而制定政策,而非為了實施政策而從事選舉」,他的表述還是過於學術,讓我轉換成白話:政治人物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出某一種主張,而非為了實現公平正義而提出某一種主張。換言之,主張只不過是糖衣,而非內核,內核是一己之利。台灣當前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大罷免主張,正是伊斯頓這句話的寫照,不多也不少。
民進黨執政之前,一直喊著轉型正義,如今,都執政十八年了,來到了第三位民進黨籍的總統,怎麼沒看到陳文成命案有任何進展?民進黨對得起陳文成一家人嗎?還是只是拿他來消費?另外,林宅血案發生至今已經四十五年了,林家還等著民進黨政府給個答案,都執政那麼久了,要檔案有檔案,要檢調有檢調,怎麼不趕快公佈答案?讓人尊敬的林義雄先生還能等多久?至於戒嚴時期被國民黨安插在黨外以及後來的民進黨裡面的那些線民,難道這些抓耙子不應公諸於世?否則,怎麼能叫「轉型正義」?莫非,轉型正義只是奪權的藉口?
民進黨在執政之前,也一直喊著民主,如今,連黨內初選都沒收,由黨主席徵召,莫非,民主也有兩套標準?對自己有利就數人頭,對自己不利,就掀桌重來。
賴清德不是以台獨為職志嗎?一個主張講了幾十年,如今政權終於到手,趕快宣佈啊!我正等著呢!莫非台獨主張也是用來騙選票的?看來,賴清德是伊斯頓理論的忠實信徒啊!
賴清德上台一年多,都做了哪些好事?就我印象所及,就是辦了幾個大案子:林岱樺涉嫌詐領助理費、鄭文燦、柯文哲涉嫌貪污案、抓了幾個國民黨黨部主委,此外,好像什麼事也沒做:台南風災不上心、對等關稅不上心、豐原一家五口詐騙命案也不管,(這一部份,其實跟總統有關,並非無關,有機會,我會寫一篇文章闡述)喔,對了,念茲在茲的就是一件事,那就是能破壞台灣團結,激化內部對立、內耗,讓中共可坐收漁利的大罷免一事。難道,團結十講,也只是掛羊頭賣狗肉?
支持大罷免的人列了100個理由,說什麼反共保台,洋洋灑灑、煞有介事,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理由不值一駁,至少相對於「團結台灣」這一主軸而言。看事情,一定要看到本質,不能光看表面,否則,就是長了眼睛的瞎子。這一點,讀者一定同意!
那麼,整件事情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賴清德從幕後走到台前全力推動大罷免?其實很簡單,跟上面那些支持者的理由一點關係都沒有,真的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那些都只是藉口,用來掩人耳目罷了。
本質是什麼?不想受到任何有效監督。然而,有效監督卻是民主最起碼的標誌,是讓一個國家更為良善的必要設計。一個不想受到監督的人,可以想像,絕對的權力就會帶來絕對的腐敗,這是為什麼民主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有限政府,即權力受到制約的政府。
在民主國家,被監督、受到制衡,是天經地義的,否則就是獨裁國家。那麼,為什麼主政者不想受到監督?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要做見不得人的事情,否則,有什麼好害怕被別人監督的。
奉勸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所有你做的壞事,以今天的科技,或早或晚,一定大白於天下!任誰也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