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蘇益仁/給賴政府的健康國政建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益仁/給賴政府的健康國政建言










蘇益仁/給賴政府的健康國政建言


2025-05-26 00:00  聯合報/ 蘇益仁(作者為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賴清德總統就任已經周年,但多個民間媒體報導及民調結果透露出,賴政府在經濟、政治、兩岸、國防、國家韌性等多個面向皆有待改善。聯合報民調亦顯示,有五成三民眾不滿意賴總統的施政表現,僅三成七滿意,這是值得執政團隊警惕改善的。

在大環境下,因朝小野大,加上國際情勢的演變,尤其是川普關稅及台積電赴美設廠,影響到中美經貿及台灣產業的發展,這些非台灣可以掌控的因素,使賴政府團隊疲於因應,也影響了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但賴總統是醫界出身,在上任之初即在總統府成立三個委員會,其中「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是他比較嫻熟的領域,在過去一年的積極運作中,也提出幾個方案,例如設立癌症基金,希望能在六年內減低癌症的標準死亡率,並加強五大癌症的早期篩檢老化社會也進行全民運動,成立健康運動部推動健保醫療上也針對醫護人力薪資合理工時進行改善

這些健康相關的政策推動都是正面的作為,但大都是在原有的系統上進行有限改變,在大環境下民眾要看到改善並不容易。

因此,如何在公衛的大方向,引進比較制度性的根本改善,可能才是真正能夠看到成果的地方

台灣的醫療體系中,大醫院看小病,使大醫院的醫護人力負荷過重;醫師選擇容易賺錢的行業,及急重症患者缺乏醫師等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政策方案

台灣民選政府往往囿於選民方便自由考量,因此在醫療體系上往往不易進行改革。但上述這些問題已累積多年,醫界也不斷提出建議,但在制度上一直無法根本改革。

醫療體系中,開業醫師、診所、藥局應扮演廣大民眾第一線醫療責任,才能疏解民眾小病往大醫院求醫的現況。英國及歐美等地都貫徹此一轉診制度台灣在過去幾年確也往這方面在改善,但止於建議性質,基於民眾方便立意選舉考量,一直很難在制度上改善或立法

基層醫療體系強化,包括衛生所預防醫學功能強化、癌症篩檢及疫苗接種的功能,應回復過去家庭計畫中衛生所及社區醫師的角色。老人活動、供餐及健康諮詢等,在台灣老化社會下,應結合鄰里及社區中心有系統的運作。在這方面台南市的登革熱防治體系已經建立起一套結合公衛、社區鄰里、基層醫師及醫學中心的體系,值得仿效

因此,如不能進行釜底抽薪制度改革,把廣大的社區鄰里系統、衛生所、開業醫師的網絡制度建立起來,台灣在過去三、四十年建立起的上層醫學中心體系,必定疲於奔命去應付一些小病,而無法去執行醫學中心應有的研發重症醫療功能

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台灣醫療商業化提升了台灣的醫療水準,但卻也摧毀了公衛及基層醫療體系,如今是必須重新思考公衛體系醫療體系結合的時候。台灣自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退出世衛組織,使台灣前輩公衛專家建立起的公衛醫療體系逐漸轉化現今醫療商業化發展

賴政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的委員也幾乎都是醫學中心的醫師,缺乏公衛專家的參與台灣社會在老化的大趨勢下,如果沒有從根本現實問題改革,將很難改變現有醫療商業化趨勢醫療問題。這些大的改革也有待有魄力的政府大力改革推動方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