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透視/川普的關稅武器化與美國優先
◆ 名家縱論/當大學被吸走了自由的空氣
◆ 大屋頂下/台獨是中華民國境內敵對勢力 誰要消滅中華民國?
◆ 台灣民主 缺捏熄對立引信的人
◆ 2758號決議/強納爭議有害歷史教育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當大學被吸走了自由的空氣
2025-04-20 00:40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最近大學校園瀰漫不安,部分大學生響應民進黨的「大罷免」,在校園設攤收連署書,有些學校的攤位遭撤除,遭抗議侵犯言論自由。留言版上充滿火藥味,甚至針鋒相對,仇恨撕裂。
罷免活動進入大學校園連署的政治活動,選邊站的宣傳和連署,卻被教育部長鄭英耀表態是言論自由,引起爭議,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言論自由在大學校園,從來不是簡單的議題。對有威權思想的政府,更視為必爭之地。
傳統上,大學的言論自由催生了學術自由,也促進市民社會的公共性,然隨著逆民主浪潮襲捲全球,年輕世代都正歷經一場政治主導的全面的大變局。
川普競選時,就盯上那些推行「批判種族理論、跨性別瘋狂以及其他不適當的種族、性或政治內容」的大學,列為削減預算的目標。
哈佛大學三月間原努力和川普政府協商學校政策未來如何調整:包括禁戴口罩、限制校園抗議活動及審查學術偏見。然而一周後,哈佛收到通知,要求擴大到領導層改革、招生政策改變,以及停止對某些學生組織的承認。更惡劣的,幾個學院必須改革錄取制度,以清除「敵視美國價值觀和制度」的國際生。
如此逾越學術自由的紅線,哈佛不能接受,成為第一所對抗白宮、捍衛高教的大學。校長加伯說哈佛「不會放棄獨立性和憲法權利」。「政府不僅侵犯哈佛的憲法第一修正案權利,也超出民權法賦予政府的權限。威脅大學致力知識的探索、產出與傳播的根本價值」。
憤怒的川普政府,立即宣布凍結廿二億美元撥款。
但哈佛的強硬聲明,已喚醒同儕的支持,原本準備屈服的哥倫比亞大學改變立場,聲明拒絕任何「來自政府的強硬干預」。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也說,「與哈佛站在一起」。正被教育部調查「反猶太歧視和騷擾」的史丹福大學校長說,大學的實力「建立在政府投資而非政府控制的基礎上」。
哈佛對抗川普的威脅,凸顯大學面臨主要困境:政府干預的威脅、校園內部的壓力、學生和教職員間的意識形態分歧加劇、「取消文化」的影響。言論環境緊張,對不同觀點容忍度下降,部分師生害怕表達爭議性觀點,如何保障不同觀點的自由表達,已是複雜挑戰。
美國媒體進大學調查言論自由現狀,發現少數族裔特別是非裔學生,愈來愈覺得第一修正案不能保護他們這類學生。威斯康辛大學有白人學生在社群媒體傳播種族歧視言論,導致非裔學生會要求學校全面禁止校園仇恨言論。
普渡大學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通過《言論自由原則》,表示該大學「不僅負有促進活躍和無畏的辯論和審議自由的責任,而且在他人試圖限制言論自由時,肩負保護這種自由的莊嚴責任」。該校設立言論自由委員會,處理大學爭議言論,不但讓校方保持中立,且能避免捲入爭議的一方。他們還制定新生入學的第一修正案培訓和短劇表演,讓學生學習如何應對涉及言論自由的各種困境。
當下政治意識掛帥,穿越公眾言論的雷區,往往使學校陷入兩難,不但時時面臨不同主張者的挑戰,但如果聽從政治指揮,施加任何言論限制,更是帶頭削弱公民言論,戕害學術自由。
回看台灣,社會上連主張不夠政治正確的言語,也可能受到行政懲處,和政府沒完沒了的騷擾。因為不當的政治力主導,造成社會緊張,國家撕裂、台灣撕裂、綠色麥卡錫主義和出征異己,讓民眾感受到寒蟬效應。而試圖消除學術自由的政府巨靈,正在步步進逼,難道我們只能放任它的步步擴張?
星期透視/川普的關稅武器化與美國優先
2025-04-20 00:41 聯合報/ 周陽山(作者為政治學者、中流基金會董事長)
四月二日起,川普總統向世界各地揮起關稅武器化的大棒,透過極限施壓與威脅折騰,開啟了翻雲覆雨的「加碼–暫停–恢復–豁免–再加碼」等制裁措施,課徵的關稅從百分之十躍升到二百四十五,掀起了全球經貿風暴。美國股市、滙市與債市同時出現嚴重下滑的震撼局面。
川普聲稱「關稅是最美麗的字彙」,將不惜一切代價對抗敵人!對此,世界各地的反應大不相同。大致上可歸納為下列幾種。
第一,神魅智慧。約略有三成美國選民相信川普「不為非」;他不但擁有特殊的神魅(charisma)智慧,而且是力倡「美國優先」的政治領袖,一切政策作為皆饒富深意,包括即興增稅和極限施壓都源自靈恩與天啟,受到上帝的眷顧。換言之,川普絕不是胡作非為,其決策係按照計畫進行,胸有成竹、威鎮八方。各國領袖只能服膺他的領導,共同維護美國霸業,否則必遭強烈反噬。
第二,違法濫權。與前述川粉信念正好相反,許多人質疑川普的精神狀態和道德人格大有問題;他不但違反憲政法治,而且偏離自由民主與分權制衡,造成嚴重的亂象。加州州長紐森於四月十六日向聯邦法院起訴川普政府,濫用《國際經濟緊急權力法》,給加州的家庭、企業帶來混亂,並且推高物價、威脅就業,導致加州居民數十億美元損失。紐森的訴求是,川普無權單方面對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等徵收關稅,要求法院禁止其實施。
第三,對等反制。中國大陸、加拿大、歐盟都針對美方的關稅制裁採取反制措施,尤以中方態度最為堅定;並且特別強調應合作共贏而非單邊主義的利益極大化,秉持「以直報怨」的原則實施對等制裁。中方不急於與美國協商,也作好了必要時「脫鉤斷鏈」的準備。至於日本方面,首相石破茂認為川普關稅擾亂全球秩序,日方不打算讓步,也不急於與美方談判達成協議。由此看來,儘管關稅大刀已對各國造成影響,但主要經貿大國仍沉著以對,不因川普的情緒波動而受干擾。
第四,霸權衰頹。美國獨霸地位主要表現在美軍、美元與意識型態三方面。自川普上任以來,堅決反對民主黨的民權理念和政治正確,斥責歐盟的進步主義與平權作為,在預算方面大幅度刪減外援經費,並否定顏色革命輸出等相關政策,在意識形態霸權上呈現了消退趨勢。至於軍事霸權,川普要求北約各國付出更多經費,並自行承擔防禦烏克蘭的開銷。換言之,別想「再揩美國的油」!川普還要藉徵收各國高關稅獲取更多的挹注,進一步則想刪減天價的美債利息以緩解財政的壓力,避免美元霸權快速式微。
由此看來,川普的關稅制裁應係美國霸權能否維繫的關鍵,今後恐將不斷甩鍋、恫嚇甚至變臉,這不但考驗他的智慧與能力,同樣也對各國領袖帶來嚴峻的測試與歷練。
大屋頂下/台獨是中華民國境內敵對勢力 誰要消滅中華民國?
2025-04-20 00:40 聯合報/黃年
民進黨一名台北市議員質詢市長蔣萬安:「是哪一個國家要消滅中華民國?你答不出來,國民黨是共產黨的走狗!」
蔣萬安正色回答:「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和共產黨!」
蔣萬安把這句話說了八遍,並兩次擲回議員的話說:「民進黨是共產黨的走狗」!
直球對決,當面攤牌。因為,民進黨是台獨黨,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
民進黨敢說自己是台獨黨嗎?不敢,否則無以操持大局。但民進黨又敢說不是台獨黨嗎?也不敢,否則無以面對台獨。
閃爍其詞,這是台獨的一貫話術。民進黨亦因此以台獨挾持了台灣。
本文認為,「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和共產黨」這十六個字,應可做為國民黨重建兩岸論述的起點與槓桿。
即使國民黨中央無此膽識(想不出理由),但國民黨內應有重要的山頭或派系(蔣萬安?盧秀燕?)出面,根據這句話來重建並發展兩岸論述。這十六個字應可翻轉幾十年來陷於黑白顛倒的藍綠兩岸議題辯論。
十六個字直指一個核心問題:誰要消滅中華民國?
中共不但要消滅中華民國,且一度操持「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有志一同,民進黨是台獨黨,也要消滅中華民國,更長期操作「台獨黨綱/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正名制憲」等,這則是另版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民進黨及共產黨皆持「消滅中華民國論」。這是蔣萬安發言的根據:「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和共產黨!」
因此,就「要消滅中華民國」言:民進黨是中共的同路人,共產黨是民進黨同路人。
國民黨不同於共產黨與民進黨,正因國民黨是三者中唯一堅守中華民國立場者。
但是,幾十年來的藍綠兩岸議題辯論,卻是黑白顛倒,積非成是。
國民黨與民進黨之異,在民進黨主張台獨,國民黨則反台獨。但國民黨與民進黨之同,則在同樣必須與中共抗衡。也就是說,民進黨主張以消滅中華民國(台獨)來對抗中共,國民黨則主張以堅守中華民國、反對台獨來與中共抗衡。
兩者的差異是:以台獨對抗中共,就必然要走向仇恨、敵對、零和、切割甚至戰爭的兩岸過程。相對而言,以中華民國、反對台獨來抵抗中共,卻可能經營和平、友善、交流、雙贏的兩岸過程,至少可大幅降低戰爭的風險。
國民黨護守的「中華民國」始終堅韌對抗中共,這點無可置疑。不說別的,在早年的兩岸對峙中,金門防務地下化、佳山計畫,甚至曾經研發原子彈,皆可見證國民黨的意志。
近四十年來,由於世局及兩岸的丕變,經由蔣經國的「解嚴/開放」,兩岸戰略由「軍事/敵對」轉移到「民主/和平」,這只是國家戰略與時推移的新選擇,但國民黨向未棄守「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的立場。
正因「反對消滅中華民國」,國民黨就必須反台獨。因為,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的「境內敵對勢力」,是中華民國的「內奸」。待台獨整垮了中華民國,屆時絕不可能實現台灣共和國,而必將使台灣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被中共消滅。所以,國民黨必須反台獨。
然而,可笑的是,民進黨主張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如今居然要問:「誰要消滅中華民國?」
藍綠兩岸辯論的道理其實就是如此簡單淺白。但是,國民黨主張以中華民國抗衡中共及反台獨的兩岸戰略,卻被民進黨誣指為「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境內敵對勢力/消滅中華民國」,真是含冤莫白。
此時此際,正是國民黨應回問民進黨:台獨是不是和中共一樣要消滅中華民國?台獨是不是中共同路人?
民進黨一向只會輕蔑奚落中華民國對抗中共的能力,甚至要用台獨來消滅並取代中華民國。但民進黨卻從來且愈來愈不能證明台獨在對抗中共上有何比中華民國高明之處?
馬英九執政八年,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下,維持了「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論述,且實現了對等的馬習會。但到了今天,中共不斷指賴清德「倚美謀獨」,賴清德卻不敢否認也不敢承認。試問:民進黨若不能宣示「不獨」,如何能主張「不統/不武」?
此一簡單的對比,已將中華民國與台獨的高下比了出來。
蔣萬安的「共產黨民進黨都要消滅中華民國論」,應是國民黨重建兩岸論述的起點。
國民黨要中共認識:你要消滅中華民國,台灣社會懼統容獨,台獨就會陰魂不散。中共若聽不懂國民黨必須如此與選民對話,兩岸關係就絕無出路。
國民黨也要民進黨認識:用台獨消滅中華民國,不但是中共的同路人,更是中共的帶路黨。
準此,國民黨的兩岸主張其實十分簡單明瞭,就是:國民黨反對共產黨與民進黨消滅中華民國,國民黨堅守中華民國。
台灣人必須嚴肅思考:我們究竟要用「中華民國」或「美國豪豬」的地位來面對兩岸的難題?
賴清德已和盤托出「脫中入美」的戰略觀。亦即,走台獨路線,在政治經濟上與中國徹底決裂,並將政治經濟完全外包給美國。這是完全服務於美國的地緣政治計算,在美國的挾持裹脅下,台灣這隻「美國豪豬」將完全失去與對岸和平競合的可能性。
台灣只有以「中華民國」的地位迎對兩岸難題,始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在進退攻守之間操持必要的自尊、自由與自主。「美國豪豬」已經預言「地獄景象」的結局,唯「中華民國」能營造和平競合的前景。
兩岸的死結在台獨,兩岸的解方在中華民國。
此次,蔣萬安與綠議員互嗆「誰要消滅中華民國」,正是提醒國人應當深思此一問題的契機。
文末,將《大屋頂下》建議的「兩岸新路徑」完整版再刊一次:
一、建構「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概念。二、交換論:以我不台獨,交換你不武統。三、仿東西德,建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的概念。四、過程論:淡化「台獨/統一」的「目的論」,提高「和平競合」的「過程論」。從「合理的過程」邁向「改善之目的」。五、將舊的兩岸關係,即「中共與台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轉向新型兩岸關係,即「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賴清德,你是不是台獨?請光明磊落地回答是或否。
台灣民主 缺捏熄對立引信的人
2025-04-20 00:00 聯合報/ 李珅宇/退役高階將領(台北市)
「大罷免」愈演愈烈,政黨分歧、民代互鬥、民眾衝撞、社會動盪…甚而已醖釀四二六上凱道「罷免總統」、「罷免內閣」…台灣政壇已完全看不見理性溝通與議論空間,國家長期處於仇恨對立、分化撕裂、冤冤相報,苦的是人民恐將永無寧日,慘的是國家可能走向敗亡。
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丹麥國會以「同理動物心」關懷大自然生態,決議立法「禁止馬戲團利用野生動物表演」,遂決議由政府買下民間馬戲團的四頭大象,然而因為其中一頭大象與駱駝感情很好且已生戀情,馬戲團不忍拆散這對愛侶,衍生出一段政府花錢買大象、馬戲團附贈駱駝的「感性故事」。
丹麥政府以人為本,熱愛自然環保意識的愛屋及烏決策立意絕佳,啟迪社會向善教育的意義亦非凡,執政(保守)黨深覺此法案有附加詼諧的絕妙意涵,遂刻意擱置到總預算關鍵審查時刻才推出,也因此果真化解會場原本敵對怒視怨懟氛圍,順利通過全預算。
最高超的協商折衝,是在一般正常人「應該要發怒火爆」的時候,能扭轉氣氛、輕輕的把已經點燃的火藥引信捏熄;台灣民主之路,實需要多些這類捏熄引信的細膩元素。
「罷免」本該是是民意監督的主權法寶、挽救民主制度的最後救濟,當演變成政治操控的工具時,民主已成非民主、自由已是非自由,國家又如何躋身自由世界之列?
多數決民主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設若兼顧「多數尊重少數」的理性,亦不偏離自由民主。
波波漫畫
2758號決議/強納爭議有害歷史教育
2025-04-20 00:00 聯合報/ 謝楨/政大退休教授(新北市)
國教院建議將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中英文史料納入高中歷史科,以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件,並讓學生瞭解該決議文未提及中華民國或台灣等字句。二七五八號決議其實涉及許多歷史背景與歷史解釋的問題,就連學者都有不同看法。高中教科書比較適合將一錘定音的事件載入,給予學生明確的原則與指引,不太適合將爭議性過大,且有政治意圖的內容納入教育,這樣反而不利於學生的歷史認知。
二七五八號決議有兩個重點,一是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其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二是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二七五八號透露的訊息是:一、這是中國代表權之爭,意謂著「中國」早已存在於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二者都是中國的一個政權,也都不等於中國。二、中華民國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曾經是代表中國的合法政權,只因後來政治局勢丕變,才被逐出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但不能說中華民國不是中國的政權。三、聯合國既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如果再說驅逐中華民國,那就與只有一個中國席位的前提相牴觸,故只能用很奇特的用語驅逐「蔣介石的代表」來代替。四、二七五八號決議沒有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聲明,這是因為台灣自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接受日本投降後直到現在,都在中華民國的直接控制之下。台灣隸屬於中華民國,台灣當然也是中國的一部分,二七五八號決議只需以「中國」一語概括之,根本不必單獨交代台灣的主權歸屬。
美國二戰期間發行的一張郵票,透露了民國卅一年(一九四二年)中國地圖的涵蓋範圍。郵票並列林肯總統與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頭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CHINA)上標示著中華民國的國徽,而台灣也畫在地圖上,民國卅五年(一九四六年)才獨立的外蒙當時也在地圖上。這張郵票就好像一個歷史文件,說明二戰期間台灣就算為日本的殖民地,國際間或當時的美國,仍然認為台灣隸屬於中國,也因此民國卅二年(一九四三年)的開羅宣言才會要求:「日本自中國人所竊取的所有領土,比如滿洲、台灣及澎湖群島,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國。」
還原歷史真相就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在那個時間點發生的事,以及當時的人是如何看待那時期的事,我們都應以尊重歷史的態度,讓歷史回歸歷史,讓真相回歸真相。至於客觀情境演變後,我們可能對現況有了新的期待,新的想望,這是無可厚非的,只是我們不可用現在的想法曲解歷史,用自己的詮釋抹去歷史真相,我們只能把我們的訴求告知國際社會,並與相關國家達成默契或協議。
簡言之,二七五八號決議未提中華民國,是因為中華民國已失掉中國席位,再提中華民國,就變成兩個中國。未提台灣,是因為當時認為台灣本來就隸屬於中國,台灣不是主權獨立國家,根本沒有提的必要。
二七五八號決議現在成為熱門議題,是因為台灣方面在極力爭取國際地位與國際參與。然而,二七五八號的歷史事實是一回事,現在發酵熱議又是另一回事。我擔心連專家學者都有不同見解的課題,教科書卻硬要把如此爭議性極高的問題放進去,課堂上的歷史老師能清楚瞭解其複雜性,真的能說清楚?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又能有幾分的判斷性,能真正理解問題的本質?或許真正想要把二七五八號決議文放進去的原因,是執政者想要把他的意識形態灌輸給學生吧。
民國四十一年(一九四二年)美國發行紀念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郵票,清楚地將台灣納於中國的一部分。(圖片引自國父紀念館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