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莫以意識形態為由封殺DeepSeek(初八)
◆ 【專家之眼】中共對台統戰始終如一 間諜案為何變多?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與兩岸關係(初六)
【專家之眼】莫以意識形態為由封殺DeepSeek
2025-02-05 10:18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大陸上月推出Deepseek R1 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引爆全球科技界的震撼。(路透)
中國大陸上月推出 Deepseek R1 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引爆全球科技界的震撼,台美政治人物也分別對此發表談話,反應截然不同。美國總統川普表示,DeepSeek AI 應該給我們的行業敲響警鐘;我行政院則宣布,公務機關全面禁用 Deepseek AI 服務。
生成式 AI 問世後,美國科技巨擘幾乎引領國際潮流,然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初的 DeepSeek 的崛起,已有挑戰美國人工智慧的主導地位之勢,在各項評比中,性能足可媲美全球最強的 OpenAI 的大模型,訓練成本卻只有其零頭。一天之內讓美國科技股蒸發一兆美元的市值,其中 AI 晶片龍頭企業輝達(Nvidia)股價崩落17%,導致市值損失近6,000億美元,創下美國企業有史以來的最大跌幅。
對此諸多美國媒體、科技菁英與專家紛紛提出相關評論,就連在佛羅里達度假的川普總統也快速提出回應,指低成本模型有助於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因為你不必花費數十億美元,而是花更少的錢,就能找到相同的解決方案。川普縱然預期美國科技公司未來仍將主導人工智慧,但他也承認中國企業發布的DeepSeek AI ,「應該已對我們的產業敲響警鐘(should be a wake-up call),我們需要集中精力進行競爭。」
最大競爭對手中國大陸的企業推出的 DeepSeek R1 模型,形同打臉川普甫宣布的「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準備將豪擲5,000億美元AI 基礎設施。惟其並未巧言辯護,而是正面回應低成本 DeepSeek 所帶來的挑戰。
反觀,我行政院在春節假期過後第一天立即宣布,基於國家資通安全考量,公務機關全面禁用 Deepseek AI 服務。公立大學及研究機構如果有使用需求,則在依規定程序報准核可後,始得使用。
行政院主張的理由是:「政府已經留意到 DeepSeek AI 服務在資料來源取得有違反著作權法相關法規的疑慮,而在模型語言訓練上也有思想審查、限制等資料偏異;此外,對於使用 DeepSeek AI 服務所衍生資料上傳中國的資安風險,目前尚未釐清也並未排除,甚至有違反個人資料保護、侵害個人隱私等疑慮,基於國家資通安全考量,數位發展部已特別警示公務機關與關鍵基礎設施等應限制使用 DeepSeek AI 產品,以避免使用者相關數據或資訊被這類有資安疑慮的產品傳送,造成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的疑慮。」
不可否認,大陸無論在網站、書籍、言論等方面都有思想審查的問題,AI 模型亦難以避免,多數國人也都熟知此現象,甚至引為笑柄,我國有必要因該疑義,就全面否認該模型?
此外,即使是使用美國的 AI 模型,也有個人資料或敏感資料外洩的風險,例如南韓三星員工即曾因使用 ChatGPT,爆出多起內部機密洩漏事件,並非使用陸企的 LLM 獨有的問題,使用者本應有相關的風險意識。
至於違反著作權法疑慮,應指 OpenAI 指控 DeepSeek 可能透過「蒸餾技術」過程竊取大量資料。然其說法備受質疑,甚至 OpenAI 還遭反控侵犯媒體、藝術創作者等著作權。其執行長 Sam Altman 日前已否認將控告 DeepSeek。
本文以為,政府部門使用任何 AI 模型,都應有一定的國安與風險顧慮,得進行相關限制,惟不應以意識形態全面封殺 DeepSeek。特別是我國在 LLM 發展仍屬落後,該模型有許多可供我借鑑之處,公立大學及研究機構採許可制,顯有侵犯學術研究自由之嫌。
【專家之眼】中共對台統戰始終如一 間諜案為何變多?
2025-02-05 07:1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海基會在台北舉行「2025大陸台商春節活動」,賴清德總統出席致詞。本報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過年時四處參拜宮廟,重提中國對台統戰威脅。他久在政壇歷練,講話又有一眾幕僚幫忙把關,理論上應該找不到太多漏洞才是。但寥寥數語,卻讓人興起不少疑問,頗堪玩味。
首先,賴講話內容的因果關係是有爭議的。他說,「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台灣最近一、二年被檢察官起訴、法官判刑的間諜案愈來愈多,這代表著中國對台灣的統戰愈來愈嚴重。」中共對台所有舉措,除了武嚇硬的一手外,在綠營語境下,幾乎全被視為統戰伎倆。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中共對台統戰最高峰應該是在馬英九執政時期;而相對於疫情開始後兩岸隔絕情況,馬之後的次高峰應該是蔡上台至民國一O九年(2020年)因疫情爆發,宣布訂定陸籍人士來台限制之前。
但年初國安局〈共諜案滲透手法分析〉(以下簡稱〈分析〉)指稱,近年共諜案起訴人數明顯上升、呈高倍數成長,換句話說,以前沒那麼嚴重。這就不禁讓人好奇,馬時期與綠營執政階段的相關議題出了什麼變化呢?外界只能得知〈分析〉稱「中共持續運用多元管道及手法,對我各界進行滲透,吸收國人協力發展組織,或取得我政府機敏資訊」,又將「成立統戰組織動員介選」列為共諜滲透手法,卻未特別指明中共手段與過去不同處;而初步思考馬下台後相關議題的主要變化,除了兩岸交流變少外,還包括蔡政府在全面執政時,民國一O八年(2019年)修訂了國安五法,以及檢調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總統大選前,密集偵辦里長或特定人士到中國大陸旅遊情況。
把上述前提與變化放在一起看,反倒是提醒人民:如果中共手段與過去類似、兩岸交流又沒比以前多的前提存在,最近一、二年起訴判刑的間諜案卻愈來愈多,這究竟是有什麼新變數,還是與修法及檢調手段更有關係?由於國家機器才有詳盡資料,甚盼相關單位出來釋疑。
其次,賴總統把共諜案與中共對台統戰放在一起談,再加上將中共對台所有舉措幾乎全視為統戰伎倆的前提,或有助於凝聚政黨基本盤,卻無益於團結國家。我們固然該防範任何間諜活動,並且注意中共統戰與情報工作的關連性,但對政府來說,應該要小心區別參與兩岸交流活動、統戰與情報工作的差異,因為賴政府無法阻絕兩岸交流,如果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僅使政府權威受損,也極易造成分裂台灣的效果。
詳細言之,透過接觸獲得情報,是所有政府會做的事,即以台灣來說,政府藉各式手法向兩岸交流人士收集情報,也並非秘密。但現在早已不是冷戰時期,當年美俄陣營邊界清楚,經濟上也不似現在全球化時代往來密切,兩蔣政府可以堅持的事,如今本該出現不同彈性。
令人遺憾的是,綠營還未找出符合交流現實又有助於黨派選舉的應對做法,僅似乎優先照顧後者。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安五法的修訂,把許多名詞定義含糊化的結果,在選前大陣仗約談選民,雖易使檢調偵查起訴、威嚇選民,但定罪率如何?這恐怕不是多數法界人士希望見到的情況。而動輒把交流、統戰與間諜混在一起談,這是在內部增加猜忌、製造對立。
交流與被統戰,甚至間諜不必然有因果關係,過去在藍營執政時稱自己是中國人,綠營執政後轉換立場者,比起堅定的中華民國派,更易讓人懷疑面對威脅利誘時,能否對台灣這塊土地忠誠。我們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評估統戰與一般民眾關係,並對過去長期相關教育,以及兩岸同文同種,對彼此的理解有信心,就會希望賴政府告訴人民,兩岸交流熱絡時期中共統戰到底做得有多好,讓台灣人心產生了什麼變化,使我們現在必須要以耗費過高執法成本、起訴這麼多人民卻無法定罪的擾民及傷害法治權威為代價?如果不成比例,希望賴政府懸崖勒馬,或者至少不要再危言聳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