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啟示 平庸之惡才是民主危機
◆ 綠色菩薩 川普馬前卒 美對等關稅 賴任其宰割
◆ 美欲重塑供應鏈 台灣生路在何方
◆ 結合民間力量 為安全防護把關
◆ 查明起火源與氣體怎累積 找對原因才能有效預防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俄烏啟示 平庸之惡才是民主危機
2025-02-15 00:48 聯合報/ 林安台/前海巡署海洋總局國際事務科長(台北市)
川普(左)與普亭通話結束後,消息傳出,雙方同意立即就烏克蘭未來展開談判。圖/路透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證實日前已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通話,同意為阻止傷亡展開談判,隨後也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聯繫,「分享」對話內容,歐洲有七國外長則立即發布聯合聲明,強調「烏克蘭與歐洲必須參加談判」。顯然,美國連歐洲各國都未理會,而烏克蘭或只能被動接受美俄談判結果。
目前世界三強是美中俄,在戰爭爆發前,俄國一再警告烏克蘭不得加入美國主導的北約,但澤倫斯基當時不知接收到美國如何確認的安全保證,不理會俄國的警告,終於引起俄國發起攻擊。三年下來,烏克蘭人民死傷慘重,在民主制度價值下,民選總統澤倫斯基為了個人的幻想,與來自美國不切實際的保證,將人民送上戰場,造成幾十萬人陣亡、數百萬人顛沛流離,僅餘的菁英還在戰場上無意義的拋頭顱灑熱血,迄今無法平安返鄉。
回到戰爭前原點,俄國只是為了侵略而發動戰爭?又,戰爭可以避免?百姓可以免除生靈塗炭?如果當時澤倫斯基選擇與俄國和平談判及理性處理烏東俄裔問題,俄羅斯即無出兵理由與必要,並可運用本身價值,智慧的在美俄兩強之間,獲取烏克蘭的利益,而百姓甚幸。
如今,澤倫斯基加入北約之夢已經無望,且最終證明,一切國際事務的處理,仍是大國說了算,再一次說明了國際政治的現實。
台灣狀況與烏克蘭極為類似,台灣人一直在做美國夢,矇眼不願認知真正決定台灣前途的是美中兩國;中國謀的是和平統一,美國圖的是自身利益。當和平統一無望時,中國只有尋求武統,而美國早已為了自己利益,除了強迫台灣購買軍武外,並要求台灣必須提升義務役與後備役層級,如今。最後台灣百姓必須自己付出傷亡代價,年輕族群將陷入上戰場的夢魘中。
兩岸有無政治和平往來的機會呢?統一與台獨是兩個極端,但在兩個極端之間有甚多選項可以談判。但「台獨金孫」賴清德總統堅持極端的台獨主張掛帥,他深知如果兩岸和平往來,就絕無機會台獨,因此不論他說了多少期望兩岸和平談判的談話,都只是欺騙台灣與國際社會的虛假言詞。
唯有賴總統放棄一己私念,公開宣布放棄台獨,願意展開兩岸真實的和平對話,大陸始會相信台灣誠意。否則台灣人民恐將難以避免一場因賴清德自己的幻想帶來的歷史災難,真是罪惡啊!
民主制度最大的危機,如漢娜鄂蘭說的:「平庸的邪惡」。當不思考、不面對事實,自以為是,而事實上平庸的一群百姓甚至知識分子去附和政治人物為了選票所鼓動的仇恨時,就充滿了與對手戰鬥攻擊的愚勇。
這時要問:是誰帶來的災難啊?罪惡啊!
綠色菩薩 川普馬前卒 美對等關稅 賴任其宰割
2025-02-15 00:46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應美國川普總統提出對等關稅貿易戰的威脅,我方的因應對策是賴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宣布三項工作:第一,持續推動國防改革,優先編列特別預算達到 GDP 三%以上;第二,持續推動國安法制改革,擴大國家安全網;第三,持續推動立足台灣、布局全球的經貿戰略,強化高科技保護,和友盟國家合力打造全球民主供應鏈。
這是賴清德從元旦談話一直到春節講話時一貫的方向,換言之,這場國安會議的「應變」 措施,就只是「討好」川普,而當川普一再點名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說「我們希望他們回到美國,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賴團隊根本毫無對策,只等川普開條件,毫無還手餘地。
當二月十日賴總統召集五院院際協調會議時,立法院長韓國瑜向賴與其他四院喊話:行政院不要對總預算提覆議了,同時執政黨應停止惡意的大罷免,賴的回應竟然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幅自己就是悟了道的菩薩一樣。問題是面對川普,賴與民進黨是因?還是果?還是根本就是自甘充任川普的馬前卒呢?
賴的三大優先工作說穿了就是「抗中保台」,假「民主」之名拱手讓台積電一步步轉移到美國。 對在野黨高喊「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可是一旦碰到老美,就成了「綠畏川普」,毫無國格可言!
回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當韓國瑜和行政院卓揆見面後,表態願召集政黨協商,問題是已經三讀的總預算如何再協商調整呢?還有藍白立委看到政院自刪的一份新總預算,根本不去檢視藍白為何「凍結」一些不合理的預算,政院不去爭取說服藍白立委解凍,反而想開出綠營自己想要刪除的預算來換取政黨協商,怎麼可能達成共識。
賴向在野黨暗示:藍白若放手總預算,就不會有大罷免。可惜賴與綠營根本沒有搞清楚真正的因果在於「民意」,去年新民意就是讓民進黨成為雙少數政府,大罷免不去面對這個新民意事實(因),只想藉大罷免來「扭曲」民意(果)。
總預算原本是執政黨表現自己執政能力與效率,好爭取民意的改變,可是從綠營根本不願面對在野黨對總預算的各項質疑,更不願面對在野黨過去一年所提的改革法案,賴上台迄今可說毫無成效,如今面對川普的關稅貿易戰根本是「任川普宰割」,絲毫不敢還手!只想討好川普而「抗中」的國防與社會防衛,根本無法因應兩岸新局,如此荒唐的總預算不刪不凍結的話,在野黨不就辜負全民託付了嗎?
再說,卓內閣一再強調自己是 AI 內閣,請問大陸的 DeepSeek 橫空出世,生成式 AI 如 ChatGPT 都備受壓力,卓內閣如何因應全球最新的變局?連電力都無法創造穩定與安全的供應環境,數發部連打詐都束手無策,國內的軟體設計實力如何追上大陸與美國而自成一格?光會喊民主供應鏈或 AI 大內閣,卻根本沒有執行能力與策略,這個內閣就是空心大老官,不去急起直追創造台灣新奇蹟,卻只知玩大罷免來「坐井觀天」,賴與綠色執政真的只能讓人搖頭三嘆啊!
美欲重塑供應鏈 台灣生路在何方
2025-02-15 00:39 聯合報/ 于思遠/自由業(桃園市)
美國總統川普。路透
川普宣布推動「對等關稅」政策,意圖以「以牙還牙」的方式懲罰對美國商品課徵關稅的國家,藉此縮小美國貿易逆差。台灣作為高科技產品出口重鎮,無法置身事外。然而,問題的核心不只是關稅,而是美國如何利用關稅作為政治工具,迫使產業鏈重組,甚至要求盟友進一步表態。在這場全球貿易重整的棋局中,台灣如何應對,攸關未來經濟發展的成敗。
川普的關稅政策表面上打著「公平貿易」的旗號,實際上卻是赤裸裸的貿易霸權。全球貿易從來就不是單純的「你收多少,我就收多少」的等量對比,而是基於產業結構、勞動成本、技術優勢與市場需求等多層次的經濟運行邏輯。如果真要「對等」,美國是否願意讓台灣的電子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時,享有與本土企業相同的政策待遇?美國政府是否願意取消補貼,讓台灣企業公平競爭?
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從來不是新鮮事。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美國就對日本汽車產業施壓,強迫日本車廠到美國設廠,甚至直接限額進口,這才有了後來的「廣島協議」。今天,美國又盯上了半導體,要台積電赴美建廠,想讓關鍵技術落地美國。對等關稅只是開始,美國的終極目標是透過經濟手段重塑產業供應鏈,確保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台灣對美國出口主要以半導體、機械設備與電子零組件為主,而這些產品美國本身並不具備完整供應能力。川普的關稅大棒,看似對台灣有所影響,實際上卻可能反噬美國產業自身。以晶片為例,台積電不僅為蘋果、特斯拉等美國大廠供應高端晶片,更間接支撐美國的科技霸權。若美國真的對台灣高科技產品課以重稅,受害的將是美國本土科技產業。事實上,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已向政府施壓,要求不要對台灣產業施加過多關稅,以免動搖美國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然而,台灣不能僅寄希望於美企的反對聲浪來化解危機,應主動思考自身策略。首先,台灣應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其次,台灣應強化與其他民主國家建立供應鏈聯盟,例如與「晶片四方聯盟」中的日本、韓國也深化合作,確保自身戰略價值無可取代。
除了經濟層面考量,台灣還需關注關稅戰背後的政治意圖。若台灣未來要與美國談判,必須站穩立場,而非一味順從。台灣應強化與美國國會、智庫及企業界的關係,確保不被美國政府單方面犧牲。同時,台灣也應在 WTO 及其他國際場域積極發聲,讓國際社會理解美國貿易政策對全球產業鏈的負面影響。
此外,政府應對國內企業提供更具戰略性的產業支持政策,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力。例如,日本近期便宣布對國內半導體企業提供高額補貼,以確保產業不被美國或中國牽著鼻子走。台灣政府應參考此模式,加強對關鍵技術研發的投資,並強化與國際企業的戰略合作,而非僅依賴單一市場。
台灣在這場關稅戰棋局中的角色至關重要,既不能被動挨打,也不能盲目迎合。政府與企業應以更宏觀的視野來應對,與其擔心美國的關稅,不如思考如何讓自己變得不可取代。這才是台灣真正的生存之道。
結合民間力量 為安全防護把關
2025-02-15 00:37 聯合報/ 鄭世岳/中華民國工礦安全衛生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南市)
新光三越台中店封閉施工的12樓美食街發生氣爆,釀4死、34人輕重傷,工程人員進行百貨外牆檢視。記者黃仲裕/攝影
台中新光三越百貨日前發生爆炸意外,造成四人死亡、卅多人受傷的重大公安意外。據知情人士指出,案發地十二樓美食街正在進行拆除改裝裝潢工程,拆除廠商施工時遇到要切瓦斯管,由於管線內瓦斯疑似未清空,切管工人未確認安全即動工,才引發這起嚴重的氣爆意外。
台中市消防局昨天也公布案發後建物熱顯像儀偵測畫面,初步仍研判疑似瓦斯氣爆。從事故現場大面積的外牆及門窗被炸飛,研判必定有大量瓦斯洩漏所造成,可能在切割管路過程造成大量瓦斯外洩,遇引火源馬上發生大爆炸。
市府都發局表示,案發前並未收到施工業者提出施工申請,依建築法規及消防相關法規規定,營業場所有整修、室內裝修施工等情形,應依法於開工前三天提報施工中消防防護計畫,以維護施工中消防安全。本案之施工業者並未提出施工申請,當然也未有施工中之消防防護計畫。整起事故亦凸顯施工單位漠視安全問題,新光三越也未盡到完善監督責任,並因此造成一名年輕女樓管罹災。
去年十二月十九日台中大肚全聯倉儲發生火警,造成九死七傷慘劇,起火原因是三樓工人電焊時,高溫火星從樓梯間隙落入地下室,而當時地下室在施作地板工程,現場有油漆、黏合劑等混合物,並堆放大量易燃的冷凍保溫材料,才引發如此大的火勢。
兩起事件同樣是施工前未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顯示國內的施工安全亟待加強管制。施工業者通常為了省錢、趕工,而忽略該有的防護措施,導致施工意外頻傳,不僅讓施工人員暴露於危險中,甚至波及無辜民眾。尤其是施工場所同時有民眾經過的地點,應有適當的隔離及管制措施,本次事故造成無辜民眾多人傷亡,未在施工現場進行適當的隔離及管制是原因之一。
可以說,連續幾次的施工意外都未喚起相關施工業者的重視,尤其政府部門也未提出有效的因應對策,只是事後對業者施以罰款處分,且罰款金額並不高,造成施工業者僥倖心理、漠視安全。筆者認為,政府相關部門對施工業者應加強施工前的管制措施,違反規定必須給予重罰,情節嚴重者甚至處以停業處分,且涉及公共安全時委由相關安全專業技師,進行安全防護計畫之簽證與查核,結合民間專業機構來為安全把關,方能落實施工業者的安全防護措施,以防止施工意外不斷發生。
查明起火源與氣體怎累積 找對原因才能有效預防
2025-02-15 00:37 聯合報/ 盧守謙/大仁科大火災鑑定中心首任主任(台中市)
台中新光三越發生疑氣爆意外,施工的12樓滿目瘡痍,外界懷疑是天然氣外漏,但欣中天然氣公司否認。記者陳宏睿/翻攝
台中新光三越氣爆事故屬於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造成多人死傷,但氣爆為何發生?發生原因?迄今仍未確定。本文從爆炸類型的角度,分析可能的起因與相關機制。
從爆炸機制分析,本案顯示出化學性爆炸的特徵,故針對本案可能涉及的化學爆炸類型進行深入探討。
一、預混合燃燒爆炸。可能的預混合燃燒爆炸類型包括施工現場有機溶劑(如油漆、甲苯)、冷媒或粉塵爆炸。
二、高壓分解爆炸。施工現場乙炔等洩漏可能導致分解爆炸,其條件包括:內在特性如氣體本身具分解性,並能釋放大量熱量,自行維持分解反應,而不需外部氧氣供應。爆炸特徵上,此類不一定伴隨燃燒現象,可能以劇烈壓力波傳播。
三、爆炸物爆炸。若事故涉及炸藥,其爆炸特徵包括:明顯爆坑,炸藥爆炸產生強烈衝擊波,使周圍介質形成明顯坑洞。壓力變化特性:與氣體爆炸不同,炸藥爆炸壓力上升極快,爆炸核心區破壞力最強。
四、氣體燃料混合爆炸。如天然氣(瓦斯)爆炸,特性為氣體性質,天然氣無色無味,洩漏後隨空氣對流至高處,當濃度達到爆炸範圍(五%至十五%)並遇火源,即可能發生爆炸。爆炸特徵上呈現爆炸速率低於音速,破壞機制主要來自衝擊波效應。
從事故影響效應上,爆炸的主要破壞效應包括:衝擊波效應。爆炸波推擠建築結構,造成大範圍破壞;碎片效應。高壓衝擊將建材碎片高速拋射,擴大傷害範圍。本案因外牆窗戶玻璃破裂,部分壓力波得以釋放,否則碎片可能拋射更遠;高熱效應:燃燒產生高溫,導致施工人員燒燙傷;震動效應:衝擊波影響建築結構穩定性,可能導致局部坍塌。
在調查過程中,需確認爆炸壓力波的正壓段(初始爆炸時的快速擴散)與負壓段(氣流回流,導致物品向起爆點倒向),此現象可能影響起爆源位置的誤判。
在初步研判與排除分析上,根據現場跡象與新聞畫面,初步排除以下爆炸類型:物理性爆炸(如高壓容器爆裂),因現場無高壓容器破裂跡象;爆炸物爆炸:未發現明顯爆坑,可排除炸藥類爆炸。冷媒及乙炔高壓分解爆炸:未見高壓鋼瓶爆裂跡象;粉塵現象:施工現場因為打石作業,空氣中充斥不可燃的水泥粉塵。
而事故損害主要集中於十二樓,根據現場條件,仍無法排除瓦斯爆炸的可能性。由於甲烷比重僅O點五一,洩漏後易向上飄散,可能自低樓層洩漏並逐漸累積於十二樓,形成爆炸危險環境。當打石作業碰撞鋼筋火花或電氣設備等不明火花時,引發爆炸。
新聞畫面顯示爆炸未伴隨明顯火球,但這並不代表內部沒有火焰。因現場為大空間環境,區域性瓦斯濃度須達爆炸範圍才能燃燒,未達標準的區域則僅受到壓力波推擠。大量氣體沿管道或建築較弱結構釋放,因此外部衝出來只見壓力波而未伴隨燃燒波。
在預防建議上,為確認事故真相,需進一步調查起火源與氣體累積機制,確保鑑定結論準確性。唯有透過綜合研判與專業鑑定,方能確定最終原因,並據此提出有效預防措施,以降低類似重大事故再次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