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春山/川習未提台灣 賴應懂觀棋不語
◆  陳力俊/無人駕駛計程車與交通的未來
◆  廖元豪/政府扣補助 大學還有脊梁嗎?
◆  李清志/追求城市永恆的價值
◆  王文華/韓愈怎麼用AI?
趙春山/川習未提台灣 賴應懂觀棋不語
2025-10-31 00:00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榮譽教授)
全球矚目的川習會順利落幕,兩位主角在會面中,除了使用一些「惺惺相惜」的禮貌性用語,外界很難看出各自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元首外交在國際關係的意義本就形式重於實質,除非雙方在重大議題取得相當共識;否則,「相見不如不見」。川習會的如期召開顯示,中美經過五輪的貿易協商後,雙方已就關稅、黃豆採購、稀土出口管制,以及打擊非法芬太尼交易等問題,達成了「框架協議」,後續就等著雙方的工作小組來補白。
如此看來,中美關係歷經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川習會以來的紛紛擾擾後,如今繞了一圈,又回到當初貿易戰前的局面。原因如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日前發表的一份題為《穩定中美競爭關係》的研究報告,其中建議中美雙方應接受某種程度的「暫時性妥協」。
美國前亞太助卿康達即表示,中美雙方目前似乎都聚焦在維持穩定,但雙邊關係基本面沒有任何改變。因此,我認為中美兩國元首這次「相見歡」,只是為了「穩定壓倒一切」。所謂基本面,涉及的是雙方「戰略互疑」形成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和利益衝突問題。例如,在這次川普亞洲之行的過程中,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與日本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舉行會談,強調的就是「美日同盟對於威懾中國非常重要」。
對於這次川習會未提台灣,台灣內部的感覺因人而異,但不外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我認為正確的解讀是,「台灣問題」目前並未處在中美關係的優先地位,雙方沒有必要為此攤牌。
對中共而言,新華社在川習會前發表的三篇署名文章,已對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發展,做了明確的說明。這些話不僅說給台灣聽,也是說給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力」聽。
中共認為「台灣問題必然要由中國人自已解決」,因此不會成為對外交易的對象。如果未來中共與美國談台灣問題,只是為了掃除障礙,要美國在台獨,甚至統一問題上表態。中共會按自己的規畫,決定解決台灣問題的時刻和方式。
川普說「台灣就是台灣」,在川習會不談台灣,是要保留未來與中共談判的活動空間。川普與其所有前任同樣,不會挑戰中共眼裡的這個「核心利益的核心」。川普熱中「交易式外交」,會在台灣問題上說三道四,換取中共在涉及美國利益的其他國際問題上採取合作或妥協的立場。
不可否認,台灣內部的「館長效應」、「反罷免」成功,以及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讓對岸察覺到兩岸和平的一線曙光;但實事求是,中共認為這線曙光,會因民進黨的執政而稍縱即逝。
因此,未來兩年是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時刻。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四月,前總統蔡英文接受專訪時稱:即便外界有說法指台灣是別人的棋子,但她仍強調,「不要忘了,我們自己也是棋手」。以台灣目前的內外處境,賴清德總統的當務之急,恐怕是要避免讓台灣從「棋子」淪為「棄子」。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回憶錄談到處理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時,曾感慨說台灣問題與中東問題不同,兩岸領導人如果能避免言語相撞,就不會讓危機步步升高。面對川習會這盤棋局,賴政府執政團隊應洞燭機先,懂得「觀棋不語真君子」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