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後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6926/web/ 

◆  聯合報社論/警惕台積電炫光造成的經濟盲點和不公
◆  聯合報黑白集/又罵人「鼻屎國」?
◆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後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後 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2025-10-31 01:13  經濟日報/ 社論
對於台灣而言,掌聲背後更是沉重的提問,在國力與地緣算計交錯的棋盤上,台灣究竟要如何確保自身的經濟動能與自主性。聯合報系資料照


美中兩位領導人再次握手,熱情的寒暄、友善的措辭、談判的互讓,彷彿世界一切美好。關稅有望延長緩衝、晶片出口規範思考鬆動、稀土管制暫停一年、農產品採購有恢復跡象,這些訊息交織成市場歡欣的音符。但對於台灣而言,掌聲背後更是沉重的提問,在國力地緣算計交錯棋盤上,台灣究竟要如何確保自身的經濟動能自主性

從北京公布的經貿成果來看,美方取消部分額外加徵關稅、暫緩新一輪出口管制產業調查,中方也同步調整反制措施合作姿態。這些舉措意味著兩國試圖在壓力風險尋找喘息空間,希望暫時按停衝突升級的按鈕。另一邊,領導人口頭強調「平穩前行」「合作為世界做貢獻」的調性,展示了政治舞台上的和解。但同時雙方對核心科技戰略安全底線並未鬆動,這場休兵更像是為下一回合角力而預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會談並未公開點名台灣議題。這種罕見現象並非安全訊號,而是敏感議題刻意排除,以避免影響主軸談判。當北京與華府選擇暫時按下台灣議題的靜音鍵,台灣反而更須提高警覺。這種沉默像是一條暗流,提醒台灣永遠不能把命運寄託他人身上

美中之間的「經貿拉鋸」表面上圍繞關稅與貿易逆差,實則是科技主導權產業鏈控制權的爭奪。兩國互相加壓、試探、妥協,最後總以「暫時休戰」作為止痛劑,卻從未改變根本的敵意結構。雙方先同意可以同意的,也同意雙方還是有歧見,暫時先休兵。

在這樣的角力中,台灣處境最為微妙。過去十年,台灣全球供應鏈憑藉半導體優勢形成「矽盾」,但如今這面盾牌也成為各方爭奪焦點。美國要求台灣企業將產能移往亞利桑那,並以「供應鏈去風險」為由強迫產業外移,中國則以市場開放與「統合誘因」相拉攏。當川普政府對台灣商品加徵關稅、要求分攤技術與產能時,所謂「親美紅利」迅速消散,台灣出口競爭力被削弱。此刻的台灣,正被迫面對一個無法再倚賴單一大國的現實。

值得警醒的是,台灣過去的產業政策多屬短期補救,缺乏長遠布局。政府熱衷紓困融資補貼,卻未能建立完整技術生態除了台積電之外,欠缺第二支能與世界競爭的支柱產業。更嚴重的是,能源供應基礎建設滯後,正逐漸成為 AI 半導體發展瓶頸當輝達執行長指出「能源是台灣最大限制」時,那是一記不容忽視的警鐘。沒有穩定電力,就談不上科技自主,更談不上與美中兩強議價

從更宏觀的角度觀察,川習會的背後其實揭示了全球經貿體系的重組。過去以效率為導向的全球化正在被以安全韌性為核心的「再區域化」取代。供應鏈從「即時生產」轉為「以防萬一」,企業開始考慮在地化近岸外包多點布局。這對台灣而言既是風險也是機會,風險在於傳統出口導向模式被動搖,機會則在於重新塑造區域經濟樞紐角色。若能利用地緣優勢成為「亞太供應鏈協調者支撐點」,台灣或許能在夾縫中開出新局。

不過要在新秩序穩住腳步台灣必須加速產業轉型。半導體固然是立國之本,但未來的競爭焦點將轉向 AI、綠色能源、生物科技、數位金融與資安產業。唯有透過多元化產業生態創新驅動,才能擺脫單一產業過度依賴風險

川習會之後,世界或許會迎來短暫的平靜,股市也可能再度飆紅,但那不過是風暴前短暫寧靜當稀土、晶片、AI 與能源交織成新一輪「科技冷戰」的主軸台灣的每一步都必須更靈活、更務實。真正的挑戰,不在華府與北京之間,而在台北如何確立自己的經濟主體性。要在強權對峙中不被推著走,唯一的出路,就是讓台灣從「供應鏈的一環」成為「創新鏈核心」,這才是川習會留給台灣最深啟示













聯合報黑白集/又罵人「鼻屎國」?


2025-10-31 00:00  聯合報/ 黑白集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 路透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與中國大陸總理李強會面,重申「一中政策」與「反對台獨」外交部立刻聲明,「嚴重關切」星方擅自評論我國主權地位。綠委王定宇還說,「反對」不同於「不支持」,新加坡曲意附和中國,「當年陳唐山部長的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一中政策」與「反對台獨」是星國一貫口徑,去年黃循財與習近平會面,也如此說。當時我國已是賴總統與林佳龍外長當家,外交部努力緩頰,抨擊北京把星國的一中「政策」曲解為一中「原則」。如今同樣措辭,我方卻強硬以對,難道外交部換了發言人,立場就大翻轉

「不支持」與「反對」確實程度不同。賴總統從參選到上任,多次重申沒打算宣告台獨。既然台獨並非選項,他國「不支持」或「反對」,有那麼大差別嗎?何以前者就是朋友,後者就要重提「鼻屎國」往事?

對各國的兩岸關係發言尺度,外交部顯然拿捏不清,才會對同樣狀況前恭而後倨更顯示不少綠營政客心目中,「外交」只剩巴結美國華府主張一中政策與不支持台獨,便得拚命粉飾;至於其他國家,就能恣意開罵。問題是,台星之間,有無可做不可說的交流?萬一告吹,我方當真不在乎?

或許有些人心底巴望的,就是台灣被傷害。否則,哪有源源不絕悲情牌芒果乾可賣













聯合報社論/警惕台積電炫光造成的經濟盲點和不公


2025-10-31 00:00  聯合報/ 社論
台灣經濟重要的護國神山「台積電」。 歐新社


最近台股狂飆衝上兩萬八千多點,市值超過九十兆元,擠下德國成為全球第八大股市。媒體據此估計,今年以來,平均每個國民財富增加了七十四萬元。政府普發的一萬元現金,人們下月即可領到;但這台股所謂的七十四萬元平均財富,卻絕難進入多數人口袋,因為那歸股市投資人所獨享一萬入袋的快慰,對比七十四萬的空想,映照的正是台灣貧富兩極化哀愁

昨天「川習會」,川普被問到兩岸問題,他說「台灣就是台灣」,沒什麼好說的。他還補充,「世界第一晶片製造商已在亞利桑那設廠」,「大量台灣公司正在美國建廠」;言下之意,美國也有「護國神山」為後盾了。此話聽在台灣人耳裡,應該是喜,還是憂?人們可以相信台積電在台灣的投資不會動搖,然而,台積電之所以稱為矽盾及護國神山,是因為大家相信美國會為保護這個世界第一晶片商而出兵保衛台灣;未來如果美國能安享台積電美國廠的晶片,那它出兵護台動機何在

台積電代表著台灣人才科技驕傲,這點大家與有榮焉,毋庸置疑。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家公司的光芒明亮無與倫比地步,它也會產生炫光作用,讓人失去正常視覺,看不清楚周遭的景物,甚至造成判斷失準。我們要提醒的是,台積電的炫光作用正在擴大,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盲點也在增加;如果對此毫無警覺而不加以修正,我們將迎來一個失衡失控的社會。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近年台股漲勢不止,幾乎全要歸功於台積電的帶動。目前台積電的市值,占整個台股比重的四十三%,位居第二名的鴻海則僅四%,第三名的台達電為三%換言之,台股前三名加總,即占了台股總市值的一半,而台積電更是遙遙領先二、三名的企業。如果與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張忠謀正式交棒時相比,當時台積電市值占台股比重不過廿%;可見,短短七年台積電市值已經翻幾番

進一步說,近年民進黨政府宣稱經濟亮麗前景繁榮財富增加云云,說穿了,都是台積電扮演經濟火車頭之故,而不是政府決策奏效治理有成。政府宣稱,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上半年全國經常性薪資平均為四.七萬元,含獎金總平均薪資為六.九萬元等,也都是拜高科技產業之賜。事實上,近七成員工的薪資皆遠不及平均薪資。這些,都是台積電炫光作用結果

台積電晶片獨步全球成長一枝獨秀員工年平均薪資三四○萬元,令人艷羨。但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社會上一些重要的工作,逐漸遭到拋棄。例如,近年離職潮不斷的護理師,因為血汗低薪又常受到霸凌,許多人黯然棄職而去。再如,原被視為「鐵飯碗」的教師出現離職潮,原因是親師生關係日漸緊張,加上管教無力感,乃至「師道」的尊嚴不再,許多教師選擇提早退休。尤其在關稅戰煙火下,不少傳產漸感不支,原本低薪的勞工可能淪為失業族,他們又將何去何從?一個教師護理師都不足的國家,如何健全發展?

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台積電的市值大約六、七兆,如今已暴增為卅九兆,這是我國一年總稅收的十倍多。台積電如此快速成長帶動台灣經濟大好榮景;但它的炫目光芒,也遮蓋經濟社會諸多陰暗面,那是人們不應逃避注目之處。我們要提醒的是:一個國家過度倚賴一家企業的貢獻,是很危險的事;政府一面享受著台積電締造繁榮,更要把目光投注陰暗角落,那才是它的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