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黃正忠/不清淤的河川是奇蹟台灣

◆  黃正忠/不清淤的河川是奇蹟台灣
◆  陳國樑/修財劃鞏固集權,視在野若無物












黃正忠/不清淤的河川是奇蹟台灣


2025-10-31 00:03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台灣很小,卻創造傲人的經濟成就,是台灣奇蹟;台灣沒有一滴石油,卻把加油站的汽油,賣得比便利店的水還便宜,是「奇蹟台灣」。台灣很小,卻擁有從熱帶、溫帶到寒帶,超過六萬物種,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寶地,這也是台灣奇蹟;全球近半生態系統退化,又有極端氣候壓境,我們卻擁有許多短流域、不清淤的河川,這也是「奇蹟台灣」。

花東人都很清楚,進入縱谷中的每一個鄉鎮,車子一定需要爬個坡、過個橋;離開每一個鄉鎮,一定要再爬個坡、過座橋,前後兩座橋正是從中央山脈沖刷下來兩條河溪流,一旦山洪爆發,每個花東鄉鎮就容易成為一座孤島。花東人也都很清楚,六十年來這個坡愈來愈陡,這座橋也愈蓋愈高,但過橋的橋面與河床的距離卻愈來愈近,這又是「奇蹟台灣」。

直到廿五年前的某一天,我決定用走的上陡坡,從橋頭的兩側看看河床表面到橋面的距離,映入眼簾的是驚心動魄的景象;因為那已是不到一個成年人高度的距離,洪水胃納量顯然不高,且河床的高度已高於河川外的鄉鎮。我甚至曾經想要開個攝影展,專門展示花東縱谷每座橋與河床的距離,主題就叫作「只剩這個安全高度的奇蹟台灣」。

花蓮縣光復鄉堰塞湖的災難,沒到現場不能體會泥漿洪流的恐怖。花東人都相信,如果早做河川清淤,傷亡與災難不會這麼慘痛;花東人也都有疑問,數十年來政府為何沒有進行長期河川清淤終於,悲慘的光復換來賴總統的四項要點指示:監測河川水位、興作暫時性堤防、河床清淤、撤離計畫

經濟部水利署在九十六年二月發布「辦理中央管河川及區域排水疏濬工程作業要點」,並在一一三年二月發布修正,載明河川分署轄管「中央管河川」若遇有明顯淤積情形,「得」辦理疏濬工程,並區分為土石採售合一分離、土石需外運但無標售等三種狀況

水利署又在九十七年十一月發布「河川水庫疏濬標準作業規範」,並在一一三年十月發布修正,但該規範辦理「中央管河川」淤積物清理時不含淤泥,疏通河道無土石外運者也不適用。該規範除針對緊急疏濬外,也包括為配合國家砂石供應所辦理的一般疏濬。很明顯這些規定大都針對土石外運清淤,故著墨在土石採售合一分離標案規定上。十年前就曾發生卑南溪疏濬、辦理土石採售分離作業,歷經八次標售卻無廠商標購;在考量該河段無通洪之虞、考量成本土石市場狀況停止疏濬

不想成為馬太鞍溪第二的台南白河農民北上抗議,也是因為急水溪中下游嚴重淤積。歷經過去無數颱風摧殘,我們展現了無比堅強的韌性台灣;現在颱風來得少,我們卻反而成了「脆弱台灣」。曾經的良田,如今變為泥地;曾經的家園,成了被「出土」的宅第;曾經溫暖的家,淪為殘酷的荒蕪。只要政府繼續不支付清淤有限成本受害至深的民眾、受傷至深的土地,就得付出無限社會外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