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綠能轉型必須兼顧生態平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6898/web/ 

◆  聯合報社論/禁廚餘養豬,雲林做得到,中央做不到?
◆  聯合報黑白集/夠了!別再搞政治園區
◆  經濟日報社論/綠能轉型必須兼顧生態平衡









經濟日報社論/綠能轉型必須兼顧生態平衡


2025-10-30 01:19  經濟日報/ 社論
在再生能源快速擴張浪潮下,漂浮式太陽能光電(Floating PV)成為各國發展新焦點。聯合報系資料照


再生能源快速擴張浪潮下,漂浮式太陽能光電(Floating PV)成為各國發展新焦點。它將太陽能模組設置在水庫、水塘或漁電共生水域,不僅可節省土地,也能兼顧發電節水被視為「不與民爭地」的綠能解方。然而,隨著台灣水庫型光電案場快速增加,環境生態衝擊逐漸浮現,政府與業者若仍只以「裝置容量」為目標,忽視長期生態成本,恐讓綠能政策失去社會信任

漂浮式太陽能的確具備明顯優點。對土地有限的台灣而言,水面設置光電系統可避免侵占農地與山坡地,同時利用既有水域基礎設施,建置速度快、投資報酬率高。由於水體能降低模組溫度,發電效率平均可提高5-10%;模組遮光也可減少三至七成的蒸發量,在乾旱氣候變遷有助穩定供水。從能源密度水資源管理的角度看,似乎是雙贏方案

然而,環境科學實際監測結果提醒我們,這種「雙贏」並非無條件成立。漂浮板遮蔽陽光,會改變水體光照熱分布,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減弱,連帶影響魚類食物鏈。水體缺乏對流時,底層容易形成低氧區,進而造成魚群死亡硫化物逸出,使水質惡化日本山梨縣南韓安山市實例都顯示,大面積覆蓋後,浮游生物魚群量明顯下降,鳥類棲息數量減少兩至三成。若此情況發生在台灣水庫這類飲用水農業灌溉水源後果將遠超出能源考量因素

此外,材料施工也是隱藏風險。部分低價浮筒電纜使用 PVCEVA 材料,長期曝曬老化可能釋出塑化劑重金屬施工打錨攪動底泥,則可能釋出營養鹽,加劇水源優養化問題。維護階段船隻油汙、颱風造成模組脫落,也都是實際存在汙染源。過去幾次颱風期間,國內已出現小型試驗區模組漂離案例,顯示防災機制仍不成熟。

國際經驗觀察,新加坡登加水庫案場採「環形通風」與高反射模組設計,並保留至少三成水面未覆蓋,成功兼顧水質穩定與發電效益;反觀部分國家早期追求容量快速擴張,忽略生態平衡,最終被迫拆除或限制擴建。這些教訓台灣尤為重要。台灣地狹水庫集中於山區,風浪雖不大,但水域狹窄、集水面積有限,一旦遮蔽過多,對水文循環溶氧條件衝擊將更明顯。

政府在推動水庫光電時,必須把「生態容受力」納入能源決策核心環評不應只評施工期短期影響,而應要求生命周期監測,包括水質、魚類、鳥類與浮游生物。覆蓋率也應設上限,一般不宜超過水域面積15%,部分生態敏感水域甚至應低於5%。此外,模組布置應留有通風採光走廊,保持對流光線穿透,減少生態干擾

材料回收也須制度化。政府可建立「光電模組環保標章」,要求使用高耐候性可回收材料,並制定模組壽期屆滿拆除回收機制,以避免水體成為未來的「廢板場」。同時應導入智慧監測系統持續記錄水質變化發電效能建立資料透明公開平台,讓地方居民學界共同監督

能源轉型不應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漂浮式太陽能若設計得宜,確實能成為兼顧發電、節水與減碳的創新模式;但若為追求容量指標忽略環境承載,將重蹈早期陸域光電爭地覆轍真正的永續發展,應建立在「兼顧」而非「取代」的思維上。水庫是民生命脈,也是生態系統重要的一環,當綠能生態發生衝突時,政府的角色不是偏向投資方,而是守護公共資產仲裁者

台灣正邁向民國一三九年(2050)淨零排放目標,綠能擴張勢在必行。但唯有在環境保護能源效率社會信任之間取得平衡綠能才能真正成為國家永續力量而不是另一場以「環保」為名的利益掠奪














聯合報黑白集/夠了!別再搞政治園區


2025-10-30 00:51  聯合報/ 黑白集
行政院長卓榮泰6月宣示,中正紀念堂轉型為「民主教育園區」是轉型正義的中長期目標。圖為中正紀念堂主建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王義川等人提案廢止中正紀念堂,將轉型成「民主教育園區」。藍白陣營則表示反對,認為是打假球,浪費錢。民眾黨立委張啟楷說,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起,民進黨五次將該法案付委審查,當時完全執政綠召委卻從不排審,他們那些年都在睡覺嗎?

除了打假球,這個法案的另一作用,是當成政治提款機。每逢選舉,拿出來炒一炒,為民進黨賺點仇恨小外快。尤其,台北市長蔣萬安面對先人紀念堂被「修理」,難免小尷尬。問題是,同一題材翻來覆去炒爛了,能為了什麼國家大計?

最令人反感的是,以綠營這些年執政的霸道專斷偏頗,要把這個地方改建成「民主教育園區」,民眾會笑納嗎?民進黨最好想想自己的「民主」是什麼德性,若要拿「塔綠班」式的民主來「教育」人民,不怕毀了台灣民主政治

更重要的是,台灣這些年的政治性園區未免設得太氾濫了。新公園被改成「二二八和平公園」也就罷了,又把台灣教育館改成「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然後又有「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有六張犂「戒嚴政治受難者墓園」。這一帶已遍布陰森森歷史遺蹟,民進黨不能創造一點讓人愉悅生活空間嗎?

真的夠了!不要用你們的政治記憶塞滿首都公共空間留點餘地給要繼續在此生活的世代吧!













聯合報社論/禁廚餘養豬,雲林做得到,中央做不到?


2025-10-30 00:46  聯合報/ 社論
台灣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北市焚化爐開放市內免費銷毀養豬廚餘。 圖/北市環保局提供


台中一小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所幸疫情並未擴大;但在禁宰禁運禁令下,許多肉品及食品業已深受衝擊。梧棲這家養豬場的管理鬆散,令人不敢置信:豬發病不求助獸醫,卻自行投藥,還拒絕受檢;使用廚餘養豬亦未依規定加熱錄影申報,市府官員也未依規定進一步稽查,終於釀成豬瘟破口。至此,爭議多端廚餘養豬政策,恐怕也到了需要決斷時刻

據統計,全球九成以上的非洲豬瘟疫情傳播,主要途徑都經由廚餘。原因是,非洲豬瘟病毒極為頑強,久煮久冰、醃製都未必能將它殺死。台灣如果要維持高品質的豬隻飼養環境,恐須排除廚餘這個管道,或至少要對廚餘採取統一處理供應程序,而非任由業者便宜行事。目前台灣採用廚餘飼養的養豬場僅占八%,絕大多數養豬場都已現代化;政府不妨透過貸款補助等方式協助這八%的小豬農改變飼養方式,堵住豬瘟的破口。

每次經歷災危,都是產業轉型精進的機會。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的口蹄疫事件,曾重創全台養豬業飼料業,全台撲殺了近四百萬頭豬,許多業者破產關場,連不少協助掩埋死豬役男身心受創。正因為這場巨變養豬場開始重視消毒檢疫科學管理,歷經漫長的廿年,台灣才洗清疫區惡名。如今,面對狡猾百倍的非洲豬瘟,政府若還在那裡溫溫吞吞地討論,或者一味怪罪台中市府辦事不力,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禁止廚餘養豬其實不難,問題只在決心方法。七年前,大陸傳出非洲豬瘟,雲林縣長張麗善就開了第一槍,率先主張禁廚餘,並帶頭做給大家看。遺憾的是,當時的閣揆賴清德缺乏遠見,擔心廚餘無處可去,反對禁止廚餘。七年後,誰是誰非,已高下了然。雲林並非富裕縣,卻是全台最大養豬縣,計有一千兩百多家養豬場,飼養了全台卅%的豬隻。張麗善之所以要求禁用廚餘,無非是希望縣內養豬產業能在「國安層級的防疫」下,穩健發展。當年,想必也有些豬農抗拒,最後仍成功推動。

雲林除順利推動禁用廚餘養豬,更成功為廚餘的後續處理再利用找到出路。其作法,是回收時將「生廚餘」及「熟廚餘」分開,再送交南亞堆肥廠處理,再按生、熟比例摻配製成雲林特有品牌的肥料「雲溉肥」,供農民民眾索取。如此井井有條的處理,相較於近日台中市府臨時開挖坑洞倒入廚餘髒亂景象,當然更具說服力。中央政府一直以廚餘「無處可去」為由,不願下令禁止廚餘養豬。但問題已箭在弦上,此刻要關心的是養豬業還是廚餘,中央高官竟還舉棋不定,到底廚餘滋味有什麼可留戀?

為了防止非洲豬瘟入侵,中央政府在機場國門部署重兵,對歸國旅客一一檢查是否隨身攜帶肉品,是全球少見景象。在網購國際郵包中,往往夾帶著給移工的肉類製品,也是非洲豬瘟的潛在源頭之一。如果禁止廚餘養豬,這些可疑肉品即不會隨著剩食進入豬的飼養管道,也就不會散播病毒我們現行的防疫決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時由於行政作業程序分枝冗長,加上不可控因素太多,隨處都可能爆發疏漏釀災。這次事件中,台中農業局衛生局都一問三不知,原因正在於此。

染疫的梧棲養豬場,老農既不按規章行事,又投機取巧走旁門左道被時代淘汰恐是必然。但負責決策中央高官,則必須審時度勢撥開層層紛亂找到自己思考重點,不要在舊日的窠臼中徘徊。雲林做得到的,中央不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