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力俊/無人駕駛計程車與交通的未來
◆  廖元豪/政府扣補助 大學還有脊梁嗎?
◆  李清志/追求城市永恆的價值
◆  王文華/韓愈怎麼用AI?
陳力俊/無人駕駛計程車與交通的未來
2025-10-30 00:00  聯合報/ 陳力俊(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九月中於美國舊金山灣區旅途中,有機會試乘無人駕駛計程車。一趟來回約廿分鐘的車程,不僅是一次嶄新的交通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未來社會相遇的預演。
預約車輛到出發的過程井然有序:出發前八分鐘,手機即收到 Waymo 簡訊,提示車號、提醒限載四人,並說明正讓前一位乘客下車。果然,一輛彩繪的白色捷豹準時停靠路邊。乘客以應用程式解鎖車門,繫上安全帶即可出發。車內仍設有駕駛座,以備不時之需,但整趟旅程完全由 AI 系統操控。
車輛行駛平穩安靜,最高時速不過六十公里,因而即使坐在前座,也不會有不安全感。中控面板上,除顯示預計抵達時間,並展示由接收光達感測器訊號而繪出的 3D 路況圖,車輛、行人、交通號誌一目了然。到達目的地後,因與原訂再乘時間尚差五分鐘,車輛竟自行離開,五分鐘後再回來接客,讓人好奇 AI 在空檔期間如何規畫「逛街」路線。
Waymo 源自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谷歌的自駕車計畫,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獨立為其子公司,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獲准於加州等地行駛。筆者早在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參訪谷歌總部時,曾見過其雛形展示車,當時仍受限於法規與安全考量。如今,終於能在舊金山街頭見證它載客營運,可謂科技落地的重要里程碑。使人意識到,今日能搭乘無人計程車,不只是偶然,而是產業持續投入與制度漸進調整的結果。
就市場而言,無人計程車正快速拓展。據「經濟學人」報導,Waymo 服務已占舊金山五分之一以上的拼車市場,甚至吸引外地旅客專程前來體驗。Waymo 和保險公司合作研究發現,與人類相比,無人車每英里涉及的財產損失索賠減少了八成八,傷害索賠減少了九成二,很明顯的在安全與保險上占有優勢。最近,仍有備用駕駛的特斯拉機器人計程車也加入了它們的行列,亞馬遜亦將在該市推出類似服務。這股浪潮,正改變城市的交通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它並未立即造成大規模失業。相反地,舊金山「計程車和豪華轎車服務」的從業人數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仍成長百分之七,總薪酬更增加一成四。部分原因是自駕車吸引了額外需求,也促使部分居民減少私家車使用。這說明「自動化必然取代工作」的線性預測,未必符合實際。至少在初期階段,新科技往往先擴大市場規模,再逐步改變產業結構。同時與私家車不同,它們可以近乎連續使用;它們愈受歡迎,就愈能釋放空間,讓城市生活更加舒適。
然而,問題並非不存在。首先是價格,Waymo 車資往往比「優步」高出二至四成。其次是速度,自駕車嚴守交通規則,遇到強勢駕駛多半選擇退讓,導致在市區中成為「最慢的一輛」。此外,其營運尚局限於部分都市範圍,距離全面普及仍有相當距離。據估計,每輛 Waymo 汽車及其所有傳感器和最新軟件的價格約為十五萬美元,測繪和測試功能更加高成本,在道路規畫較落後及交通紊亂地區,上路機會也較低。
從更宏觀的層次看,無人駕駛計程車帶來的挑戰,是人類如何重新定位自己與科技的關係。汽車自問世以來,象徵著人類掌控方向、自由馳騁的意志;如今,方向盤交給演算法,人則退居為純粹的乘客。這種角色轉換,既是解放,也是失落:解放在於長者或無法駕駛者可享受更安全便利的出行;失落則在於自主感的淡化,甚至衍生新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