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蘇益仁/早期失智防治 健康台灣下一道必考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益仁/早期失智防治 健康台灣下一道必考題
◆  陳冲/凱恩斯的諍言 專業但不必過謙
◆  闕志克/族群滅絕受害者 如何變成加害者









蘇益仁/早期失智防治 健康台灣下一道必考題


2025-09-03 00:22  聯合報/ 蘇益仁/南台科大講座教授


每年九月的全球失智症月,提醒各國正視這日益嚴峻挑戰。美國衛院甚至稱其為另一「登月計畫」,顯示此病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級,對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而言,失智症正成為首要健康議題之一

推估顯示,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已逾卅五萬人,以阿茲海默症占逾百分之五十六最大宗。同年,每三位六十五歲以上失蹤者中,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預計至民國一三○年(二○四一年),失智人口將突破六十八萬間接暗示約有六十八萬個家庭承擔長期照護責任。這不僅造成醫療健保財政壓力,更深刻衝擊家庭結構勞動力社會穩定

失智症診斷困難死亡率常被誤歸其他疾病,加上治療成效有限使政策長期聚焦社福長照,而非醫療。據統計,民國一○三至一一三年(二○一四至二四年)間,失智症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一六○,對比糖尿病同期下降二成六,顯示其公衛緊迫性快速上升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失智症更攀升為全國第十一大死因,進入前十大死因只是時間問題。其影響橫跨醫療家庭經濟社會制度被形容為「黑洞疾病」並不為過,若不及早應對,台灣面臨難以承受失智海嘯

失智症特性在病程長、不可逆,且尚無法根治。失智症直接成本涵蓋診斷、住院、藥物與長期照護等支出;間接成本則包括家庭照顧者退出職場生產力下降社會性損失。據衛福部與美國推估台灣失智患者每年平均醫療支出約為非失智患者一點六七倍,急診與住院風險各高出一點三八倍。若每位患者每年照護支出為卅至五十萬元,未來數十萬患者將造成「千億級」長期財務壓力;單靠健保與長照難以承擔失智症勢將成為財政黑洞

面對失智症所帶來的複合性衝擊,美國於民國一○○年(二○一一年)通過國家阿茲海默症專案法;日本自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啟動「新橙色計畫」整合醫療長照系統,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更通過國家失智症政策促進架構;澳洲則早於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即開始推動國家失智症行動框架,並於去年將失智症明確列入醫療核心戰略。面對失智症帶來的長期挑戰必須跳脫僅以醫療為核心,轉而建構公共衛生、健保財政社區照護整合式策略

缺乏早期診斷工具有效藥物,過去失智症常被視為「無解疾病」;預防藥物發展需要大量受試者、長時間觀察,門檻高、效果緩慢,但近年科學臨床進展,正逐步打開防治契機血液生物標記技術進展關鍵性變革,尤其像 p-tau217 這類指標,可在臨床症狀出現十至十五年即偵測腦部病理變化,搭配 MRIPET 影像,不僅提升早期診斷效率,也能針對無症狀高風險族群進行預測介入

失智症正邁入「可預防、可早診、可延緩」的新階段台灣應聚焦高風險族群早期診斷社區支持,從預防做起,減緩失智長照負擔;推動血液生物標記檢測應用、搭配健保給付試點計畫,同時評估臨床驗證保健產品做為輔助手段,納入國家預防策略。此外,應整合健保、長照與醫療資料,加速建置「全國失智登錄系統」。

失智症不再是無解之症,而是高齡社會須面對課題提前部署不僅能延緩疾病衝擊減輕家庭負擔,更能推動產業創新公共健康系統升級,讓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具備更強醫療韌性社會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