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蘭/如何避免「望文生義」?
洪蘭/如何避免「望文生義」?
2025-09-08 00:00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暨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有次我去偏鄉一所國中演講、推廣閱讀,題目是「文字對思維的啟發」。
我們的大腦有個促發效應,在看到字的一剎那,會活化跟這個字有關的所有詞彙;例如看到「光」這個字,在幾毫秒間,它會促發光明、光亮、光棍…,但「光棍」並非光的棍子,就像「風流」不是風在流動,這個成語詞彙就會另外促發了跟光無關、卻與光棍有關的「王老五」、結婚、媒婆、丈母娘…像個骨牌效應,一路推倒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聯想力是創造力的根本,閱讀可以防止大腦老化;明明是冰冷的字,卻可以在大腦中產生熱烈的感情。我告訴學生,閱讀活化大腦、防止失智,還可以增加自己的創造力,好處多多。
講完後,有一個學生舉手發問:中文和英文的語法不同,英文有許多倒裝句,這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嗎?
我很驚訝一個國中生能問出這個好問題,會後便與她談了一些語文與思維方面的實驗,也介紹了一些我自己讀初中時看過的翻譯小說,尤其是夏綠蒂.勃朗特的「簡愛」,它讓我看到「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自愛而後人愛之」。因為偏鄉沒有書局,我回台北後便買了一本「簡愛」寄給她。
後來在一次競賽中我又遇見了她,便問她看了書之後有何心得?想不到她竟說父親把這本書沒收了,因為他看見書名,以為是「簡單的愛」,便不允許她看。我聽了大吃一驚,竟有這種望文生義的人,連內容都不翻一下便武斷地說這本經典小說是「色情書」。
我和同事談起這件事,她笑說,現在望文生義的人比比皆是,國文科的期末考都不考翻譯題了,免得把自己氣死。她隨手翻開桌上的「呂氏春秋」說,連國君也懶得用大腦。
原來「呂氏春秋」裡有一則故事: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沒有井,所以每天都得去外面打水來用。後來家裡打了井,他就跟別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說,我家現在有了井,可以省去一個打水的人力了。但是這句話被人解釋成「丁家打井,從井中得到一個人」;一傳十、十傳百,連宋國的國君都相信了,遂把他叫去問。
我看了很吃驚,挖井怎麼會挖出一個活人來?這用大腦想一想便知不合理,但為什麼連國君也會相信?難道宋國人都無腦嗎?
原來大腦只有三磅,占體重的百分之二,卻用到身體二成的能源,為了節省腦力的消耗,便喜歡偷懶。大腦認為一個人會犯錯,但三個人不可能同時犯錯,所以會不加思索的盲目從眾。例如一個人站在街頭仰望天空,路人不會理他,可能還會嘲笑他白痴;但是當三個人都仰望天空時,別人就會停下腳步,抬頭看一下天上有什麼東西。
也就是說,當人們從不同的群組得到相同的訊息時,會傾向於相信;當他又把這訊息傳出去時,風向就形成了!這就是網軍可怕之處,眾口鑠金曾經奪去了一名戮力從公外交人員的命。
想到這裡,我很憂心,我們該怎麼去教學生,要他們提防這個既懶得查詢、又喜歡盲從的大腦,不要隨便去望文生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