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公投架好下台階 扭轉能源政策正是時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352/web/ 

◆  聯合報社論/卅二比零後,政府人事布局豈能如此擺爛
◆  聯合報黑白集/鄭英耀的痛只是假痛
◆  經濟日報社論/公投架好下台階 扭轉能源政策正是時候









經濟日報社論/公投架好下台階 扭轉能源政策正是時候


2025-08-25 02:44  經濟日報/ 社論
823「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達通過門檻,但從同意的比率高達四分之三,連核三所在的屏東縣都過半,顯見挺核已是主流民意,民進黨的「非核」神主牌已遭民眾否定,賴政府應借勢使力,扭轉錯謬的能源政策。記者邱德祥/攝影


823「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達通過門檻,但從同意的比率高達四分之三,連核三所在的屏東縣都過半,顯見挺核已是主流民意,民進黨的「非核」神主牌已遭民眾否定,賴政府應借勢使力,扭轉錯謬的能源政策

賴清德總統選後表示,理解社會期待能源多元選擇;關於核能電廠重啟,將在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三大原則下,「不排除」先進核能聽起來非核的立場似有鬆動,但能源如何轉型仍語焉不詳,自賴總統以下,至今都不知道能源政策存在「三大謬誤」,才令人憂心。

第一個謬誤,就是放棄穩(基載電力)、廉(每度成本比火力便宜1.5元~2元)、潔(不排碳無空汙)的核電與賴總統所謂的「能源多元選擇」背道而馳。5月17日核電歸零後,最需電力的夏日,風電本就停擺,晚上更無光電,96%的電依賴又髒又貴的煤、氣,火力全開而增加排碳和空汙,離淨零目標愈來愈遠,中南部民眾只能用肺發電,犧牲健康。諷刺的是,賴總統近日說為了淨零,還要投入9,000億,根本就是浪費民脂民膏

目前火力發電占比高達75%以上,使台電的發電成本只增不減。賴政府一上台就漲電費,今年4月還想再漲,總以「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能源價格飆漲」當作唯一理由。事實卻正好相反,能源價格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起就已驟降,所以新加坡當年第四季就開始調降電價今年7月1日新加坡宣布第四次降價的同時,賴總統還在團結四講,威脅國人「不撥補台電,還會漲價」,即知賴政府對於自己能源政策荒謬缺乏自知之明

有學者用長期大數據分析,發現台電在民國九十~一O八年(2001~2019年)面對的天然氣價格,都明顯高過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至今;即使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因烏俄戰爭而飆高,也比民國九十四~九十七年(2005~2008)期間的史上最高還低。然而台電在能源價格較高的期間,虧損較少甚至還有獲利,以致馬政府在民國一O四、一O五年(2015、2016年)還降低電價三次。相反地,蔡、賴政府執政的過去九年,已撥補台電3,000億、漲了五次電費,台電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至今竟累積了4,800億的虧損

差別在哪裡?就是價格便宜、波動小的核電,過去占發電比率在20%以上。民國一七年(2018年)核電開始停機除役以來,核電占比遞減,去年降至4.7%,今年5月歸零,造成發購電成本愈來愈高

第二個謬誤,就是推動能源轉型、提高綠電的方向雖正確,但推動模式大錯特錯。離岸風電遴選制躉購電價,因國產化政策任務,導致台電購買風電成本全球最貴,比國際合理價(競標價)每度貴4.3元。去年發電量86億度,台電就額外多付了370億的購電成本。如以198億度的目標年發電量計,等於未來每年需多出850億的成本。躉購合約長達20年計算,全民為風電國產化而多負擔1.7兆元這也是台電在化石燃料價格下降時,反而因風電占比提高不斷虧損主因

第三個謬誤,就是太陽光電能效低、環境成本高,以致台電的躉購價格嚴重偏高。經濟部報告指出,菲律賓光電每度約2.5元,但台電外購光電成本為4.9元,比國際價貴了2.4元。以去年光電153億度計算,台電購電成本就年增370億元;躉購20年使全部用電戶未來20年多負擔7,400億元。從近年來政府主管能源官員、國營事業董總貪腐,和民代、派系、黑道勾結分贓,甚至開槍搶奪利益,即知太陽光電充滿暴利,害全民當了冤大頭。也難怪,川普日前抨擊綠電為「世紀騙局」,導致電力成本暴增,因此,川普政府不會核准風電與或破壞農民生計的太陽能開發案。

核三延役公投,已為賴總統謬誤能源政策架好了下台階。期盼賴總統勇敢明確做出核三延役這個本益比最高的抉擇,絕對可以省下9,000億的淨零花費,並要求離岸風電國產化受益者獲利甚豐光電業者降價,才能讓能源政策走回穩健的正軌,挽救重挫低迷聲望














聯合報黑白集/鄭英耀的痛只是假痛


2025-08-25 00: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教育部長鄭英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已請辭的教育部政次葉丙成涉洩漏性平個資調查案,教育部延宕三個月後終於公布結果,認定葉未違反性平法;請了近九十天假的葉丙成,還上演一齣「堅辭」的戲碼,安全下莊回台大繼續當教授,受害女學生崩潰發文痛陳。教長鄭英耀形容此案是他心中的痛,但教育部卻也成了不折不扣加害者

葉丙成四月在個人社群平台談論一起台大性平案,卻在截圖中洩漏受害者個資,導致當事人身心受創,雖然當事者多次懇求,但他卻直到一個多月後被多位民進黨立委連署譴責,才肯刪文、道歉教育部面對此事態度更是可議,對於自家高官爭議行為,起初也是裝聾作啞,直到不敵立院輿論壓力,才宣布將葉丙成送性平會調查

詎料,鄭英耀原承諾要在一個月內完成調查,卻以「調查需要」一再展延,拖到法定最後期限才壓線公布,這耗時長達三個月的調查,最後做出的結果卻是讓外界譁然、受害者心碎外界看到的不是教育部的反省檢討,而是鄉愿徇私

先前有高中生分別因學習歷程檔案造假科展抄襲,遭申請入學錄取的大學撤銷資格,受到嚴厲的懲罰,最後他們都再拚分科測驗憑實力考回醫學系反觀,當犯錯的是大人,外界卻只看到官官相護,如今看來,鄭英耀的「痛」不但廉價,更顯虛假













聯合報社論/卅二比零後,政府人事布局豈能如此擺爛


2025-08-25 00: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波大罷免都以全敗收場,賴清德總統表示,這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對於結果,都必須尊重接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如外界預期,八二三第二階段的大罷免投票,依然是七比零;總計罷團針對藍委和新竹市長提出的三十二件罷免案,沒有一件通過。雖然大罷免案是由公民團體提出,但是大家都知道,此案背後有柯建銘的影武,更有賴總統的背書和民進黨的推動對於這樣的民意裁判,賴總統不願學周處除三害,反而只讓黨秘書長換人、內閣微調,一群待罪之身繼續吃香喝辣,令人民失望。且讓我們幫讀者做些整理與盤點。

首先是換人的層級。卅二比零,兵敗如山倒戰況,用賴總統熟悉的棒球術語來說,就是「才二局下半已經十比零落後」。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球員調度竟然是:內閣微調。我們必須提醒當局:卅二比零的結果所反映的,絕對不只是單一部會失能,而是內閣國安施政整體失敗。賴總統以關稅談判、風災復原、預算審議尚未完成為由,留任行政院長卓榮泰。但過去這十五個月,卓內閣完全沒有施政的願景與想像,以致行政與立法的對抗竟變成政壇主焦點;賴卓體制就是國政空轉的源頭。大罷免大失敗後如果還是要十比零的敗戰投手繼續投,那麼現在到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之間,大概都是垃圾時間了。

其次是換人的時機。像經濟部長郭智輝的不適任,已到「婦孺皆知」的地步。據報導,政府高層「因為擔心換人影響大罷免氣勢」,而一再延宕這個人事異動。經濟部長的任務是要處理台灣的經濟問題,卻因為考量大罷免氛圍,而任令不適任的部長繼續蹂躝台灣經濟長達數月之久。這種人事異動時機荒誕思考,更增加了人民的反感,當然也遭到選票的制裁。

第三是換人的邏輯。大罷免目的是要大規模換掉藍委,但即便若干藍委言行惹議,這些言行較諸爭議不斷的行政官員,其實只是小巫見大巫。就拿吳釗燮來說吧,他過去近十年任外交部長國安會秘書長,身邊卻爆發近年來最嚴重共諜案,對中華民國國家安全造成巨大危害,還拒絕國會監督。執政者不撤換這類官員,卻要勞師動眾搞大罷免,意圖換掉民意代表。這種本末倒置的換人邏輯,難怪得不到選民的認同。

第四則是換人的智慧。卅二比零雖然是慘痛的教訓,阿 Q 一點也可以說是改革的契機。但目前我們卻看不到改變的跡象。台美關稅談判中,內閣有經濟背景官員態度消極,而最應發揮協調角色卻最像路人甲的,就是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此外,在過去近十年吳釗燮機要洩密案中與吳過從最密跟班(跟著吳的腳步任外交部次長國安會副秘書長),就是徐斯儉如今全無外派經驗的副手卻要接掌最重要的駐美代表處。至於其他爭議閣員,例如將抗中視為內政重心內政部長劉世芳、把檢調當成政治鬥爭工具法務部長鄭銘謙,以及專責阻止兩岸交流陸委會正副主委等,則似穩坐其位。看到這樣的內閣與國安布局,完全沒有反省與校正,只有戀棧與搶位,真會令選民吐血。

賴清德還「在路上」,內閣已爆逃難潮,沒跳車的玩大風吹;但現在浮上檯面的內閣與國安人事異動,都是「不換紗布、不清傷口、不貼膏藥」的擺爛,看起來主政者渾然不知環境之險惡。對國內政客而言,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之前只是垃圾時間;但國際形勢卻不容許我們擺爛:對岸民族主義高漲、對台灣虎視眈眈;美國官員則一腦子金錢利益、想把台灣吃乾抹淨。現在還只是二局下半十比零,但檯面上的擺爛布局,也許有機會打破棒球史上最大比分差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