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珍古德靜靜改變世界(十八)

◆  【專家之眼】珍古德靜靜改變世界(十八)
◆  【專家之眼】中央電視台戰機較勁報導自曝缺失
◆  【專家之眼】「南海研討會」會停開嗎?

◆  【專家之眼】馬一兆鎂,教宗撈過界了嗎? 我無事民自富(十六)
◆  【專家之眼】弔念追思孔傑榮教授(十五)
◆  【專家之眼】蠻橫財政中央集權 行政院無視憲政體制
◆  【專家之眼】從捷克選舉看歐洲極右派再起









【專家之眼】珍古德靜靜改變世界


2025-10-09 07:47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2004年12月20日,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象徵性地收養了布達佩斯動物園一隻14個月大的黑猩猩寶寶波拉,並親吻了它。 (美聯社)


在這個喧囂不斷焦躁無盡的時代,有些改變並不靠口號,也不憑權勢,而是透過一種近乎原始靜默力量,在叢林深處耐心觀察與萬物對話。這是珍.古德(Jane Goodall)一生留下的軌跡。當世界紛紛擾擾,她選擇靠近自然、解同類,最終重塑了我們對人類、動物、甚至生命本身理解如今她離去,我們失去的不只是靈長類研究者,更是一位提醒我們「怎麼做人」的導師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古德則是「仁者觀猿」,在她眼裡,山水皆有靈性,而猿猴更具情感意識。她不是第一個進入非洲森林的人,卻是第一個如此溫柔而深入走進黑猩猩世界的人。從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首次進入坦尚尼亞貢比國家公園起,她就顛覆主流科學傲慢,她發現黑猩猩會製作工具、會吃肉、有情緒、有文化、有暴力,也有愛。這些觀察,不僅挑戰了「人類為萬物之靈」的傲慢甚至撼動了我們對「人」的定義

並非學院派出身初到非洲時只是人類學者秘書憑藉純粹熱情觀察力,走進了那片被視為「野蠻」的世界。正因沒有學術框架束縛,她的眼睛清澈心靈開放她不以數據冷漠歸類生物,而是用名字記下每一隻黑猩猩個性行為;她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理解,甚至參與一個非人類社會。她所作所為不是主宰自然,而是與自然同行

當她目睹黑猩猩之間戰爭殘殺,她並未這種行為浪漫化為自然之惡」,而是誠實面對動物也有陰暗複雜的一面。正是這種不逃避不美化態度,使她的紀錄既感性又堅實既能講述母猩猩如何輕撫嬰兒也能描述族群之間鬥爭如何蔓延數年。這份細膩誠懇,使她的研究不只是知識累積,更是情感呼喚

她後半生的轉向也同樣令人動容。當她意識到人類對自然的傷害不斷擴大,她選擇走出森林,成為一位倡議者。她創立珍古德研究所推動「根與芽」全球青年行動計畫鼓勵孩子們關心人動物環境關係;她支持種植「一兆棵樹」的倡議提醒世人不要只顧追求科技進步,而忘了地球根本在於綠意生機這不是退隱田園浪漫,而是一位曾經目睹自然之美破壞之慘長者,用最後力氣未來世代留下一條活路

她並不相信冷峻預言,也不屈服於末日論誘惑她總說「希望抵抗起點,這句話不是空泛口號,而是她親身經歷總結。在非洲野地等待黑猩猩接納她,或在各國舞台對抗漠視自然政客,她始終以柔克剛,用信念換取改變正如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她無意成為英雄,卻讓自己成為一個時代良心

今日之人,多言創新、多談領導,卻忘了創新也可以是重拾對自然敬畏領導也可以是用行動為地球說話。在人類急速奔向數位化人工智慧基因工程時代,珍古德的生命提醒我們,科技雖能改變世界,但唯有謙卑才能拯救人心

她用一生告訴我們,與其高舉人類中心,不如學會靜靜觀察萬物;與其改造自然,不如理解自然;與其爭奪地位,不如彼此扶持她離開了,但她的精神仍在叢林深處,在孩子眼中,在每一棵被重新種下樹苗之間

當我們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新思考「人」的意義,或許會想起一位瘦小的女子,手裡握著筆記本靜靜坐在非洲叢林一隅,凝視另一個世界未必改變世界運轉邏輯,但她改變我們觀看世界方式

















【專家之眼】中央電視台戰機較勁報導自曝缺失


2025-10-09 07:34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中共解放軍機殲16。(中新社)


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10月2日中央電視台第13號頻道軍事專題節目《必勝》,播出中國大陸西部戰區某空軍部隊在東部沿海進駐訓練期間內,曾與外軍戰機發生空中對峙經過報導;此項新聞報導在大陸軍迷圈內引發熱議,對照過去數年,大陸媒體不斷刊登共軍軍機攔截逼退外籍隱形戰機傳聞,但就報導詳細程度訪問共軍軍機飛行員,由當事者具體表述經過,此份報導確實最為完整;但卻因此曝露相當嚴重缺失

筆者對大陸軍事機艦與外籍機艦海上空中過招,曾在多個媒體撰寫分析論述;其中包括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6月7日在《輕新聞》以「解析強權海空機艦迫近對陣安全性」為題,就美軍印太指揮部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5月30日發表聲明,指控大陸殲-16型戰機5月26日在南海高速急遽轉向穿越美軍 RC-135 偵察機前方產生亂流衝擊美機;還有6月3日共軍蘇州艦在台海追越美軍鍾雲艦USS Chung-Hoon),幾乎發生碰撞提出分析解讀

筆者亦於民國一O九年(2020年)3月3日在香港《三策智庫網》以「機艦相遇10日後美軍再發聲明恐有玄機」為題,分析美軍太平洋艦隊民國一O九年(2020年)2月27日聲明指控解放軍052D驅逐艦呼和浩特當年2月17日以激光照射美軍 P-8A 海上巡邏機

而且亦在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2月23日於《輕新聞》以「澳洲指控共艦雷射炫目疑點重重」為題,撰稿分析過當年2月19日澳洲指控共軍艦艇2月17日航經周邊海域,使用雷射裝置照射其 P-8A 海上巡邏機

不過筆者最早可追溯至民國一O七年(2018年)12月20日,評論日韓海上機艦遭遇糾紛事件;筆者就此於民國一O八年(2019年)1月8日《ETToday 雲論》以「日韓反目叫陣,美國袖手旁觀」為題,分析是非曲直。筆者相關觀點亦被《中時新聞網》在民國一O七年(2018年)12月31日以「日本公佈影片指控韓國,專家:弄巧成拙自曝其短」為題加以報導。

前述分析外,讀者亦請參閱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6月4日《中時新聞網》以「海納百川》美艦與共艦在台灣海峽再搶船頭,如何論斷是非」為題,刊登筆者對該事分析文稿。此外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12月25日《中天新聞網》以「反制大陸戰機開雷達鎖定?張競:洋和尚的餿主意」為題,針對筆者分析意見報導內容亦有參考價值

基於多次分析機艦海上遭遇事件,筆者須提醒大陸與美國確曾對機艦於海空域遭遇訂立過行為規範,期能避免誤解誤判衝突意外。此規範包括民國一O三年(2014年)年底所簽《中美關於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諒解備忘錄》及後續在民國一O四年(2015年)9月再進一步簽訂《海空遭遇安全行為規範諒解備忘錄補充規範》,其具體內容皆依據民國一O三年(2014年)4月於青島召開西太平洋海軍年會時,由多國所共同訂立《海上意外相遇規則》(CUESCode of Unplanned Encounters at Sea)為基礎,因此兩協議大量引註 CUES 相關章節,就可證明出雙方協議與其具備結構性依存關係。

兩項協議詳細說明艦艇戰機海空相遇時,所應遵循行為規範。其中大量正面表列篇幅逐項說出雙方應採步驟措施,特別是建立通信表達本身意圖動向以及希望對方所採行動。希望能避免判斷疏失程序疏漏充分表達意圖,產生誤解誤判,從而導致危險衝突

戰機相遇針對禁制事項負面表列方式,在《海空遭遇安全行為規範諒解備忘錄補充規範》附件三空中遭遇安全行為規範》(Rules of Behavior for Safety of Air-to-Air Encounters第六條《建立空中互信之規範》(Rules for Establishing Mutual Trust in the Air逐項列舉如下:

1.採取影響對方軍用航空器安全運動之行動;
2.以無法控制之接近率,迫近對方航空器,致使危及任何一方航空器之安全;
3.以可能傷害對方軍用航空器上的人員、或損害其裝備的方式使用雷射設備
4.干擾對方軍用艦艇施放或降落軍用航空器之行動;
5.對相遇艦艇進行模擬攻擊,或在其附近進行特技飛行
6.向對方軍用艦艇或軍用航空器發射曳光彈武器其他物體,但在發生海難情況除外

儘管前述文字表面看來具體,但許多用辭鬆散缺乏嚴謹定義,因此經常還讓雙方產生爭執無法獲得共識。在此仍須提醒,從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7月共軍與美軍首次「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工作小組會議」 (MMCA:Military Maritime Consultative Agreement)至今,此對話措施雖曾因南海撞機新冠疫情以及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而中斷,但雙方竭力維持對話機制,其雖不能盡如人意,但仍能藉對話溝通磋商海空機艦遭遇安全問題。

回頭檢視中央電視台所播報導,當事者受訪時,公開描述其與外籍軍機對峙並逼退對方,就此首先思考當事者所採行動,對比前述禁制事項專業素養是否將遭致質疑?特別是迫近對方,並採特技飛行倒飛姿態,不但具備戰術意義,亦難以“逼退”對方。

其次運用雷達鎖定對方,誠然會讓對方感受威脅,但亦會洩漏電子參數,此措施是否適當?再者就要質疑,當事者空中各項動作,是否經地面管制站台指導,然後依據指令採取應對措施,還是由其本身空中臨機應變自行決定?此外須呼籲各方思考,當事者空中各項應對措施,是否依據作戰條令準則要求?最後則須提醒,當事者執行空中攔截任務時,是否曾依北京與華盛頓所簽協議要求,經由無線電波道建立通信,表明態度警告對方

對前述問題筆者並無答案,但確實可預期中央電視台播放內容,未來可能會被美方引述,用來質疑解放軍所採攔截行動,此份報導自曝缺失媒體亂逞口舌之快,將有難以自圓其說後遺症

















【專家之眼】「南海研討會」會停開嗎?


2025-10-09 07:17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
今年9月,菲律賓、澳洲和加拿大海軍在南海爭議海域黃岩島附近舉行海上合作活動。圖/法新社


上月中旬,第34屆「管理南中國海(南海)潛在衝突研討會」(The Workshop on Managing Potential Conflic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以下簡稱南海研討會」)在印尼巴里島召開。國際與國內媒體鮮有報導。

此研討會的召開有其歷史背景政治意涵。由捍衛南海島嶼領土主權海洋權益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以及推動海峽兩岸良性政治互動角度觀之,此會議更具特別意義

民國八十年(1991年)7月,第二屆「南海研討會」召開前,印尼透過台灣駐印尼台北經濟貿易代表處邀請台灣參加。邀請函傳回台北時,就是否接受邀請、參與會議所使用之名稱、以及參與會議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等問題曾引發討論。當時台北對南海合作問題尚無明確政策綱領學者對此議題也尚未凝聚共識。儘管有學者主張拒絕參加,主要理由是擔心南海群島之主權可能受到不利影響,但最終還是決定應邀參加「南海研討會」。

自民國八十年(1991年)至今,「南海研討會」已召開過34屆,而與「南海研討會」相關的「技術工作小組會議」 、 「專家小組會議」、以及「研究小組會議」也召開過二、三十次之多。海峽兩岸共同出席總共33屆的「南海研討會」,從未缺席

「南海研討會」召開四個目的:(一) 透過尋求各方可接受進行合作的區域,管理潛在的衝突;(二) 藉由發展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或進程processes),使各聲索方滿意彼此相處,進而創造有利解決領土管轄權爭端氛圍;(三 ) 就各相關議題透過對話交換意見,增加互信。

民國九十年(2001年)前,「南海研討會」與此架構下所召開各種小組會議主要經費來源來自加拿大國際開發署域外國家專家學者個人和所謂「資源人」(resource persons身分參加這些研討會和小組會議,討論南海與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保護、航行安全、資源評估與開發方式、法律事務、以及合作區域等相關議題。民國九十年(2001年),加拿大政府停止經費贊助。之後,兩岸此研討會最大贊助方

自民國九十四至一一三年(2005年至2024年),中國大陸贊助總經費達229,500美元; 台灣方面贊助總經費達164,991美元;越南贊助總經費達14,969美元。第34屆「南海研討會」召開期間,中國大陸承諾贊助27,000美元,台灣承諾贊助共20,000美元,其中一半贊助研討會,另一半給印尼東南亞研究中心

「南海研討會」是兩岸唯一共同參加區域對話機制,自民國八十年至一一四年(1991年至2025年)共同出席33屆研討會與此會議架構下的各項技術、專家、及研究小組會議。在以往,兩岸與會代表曾經為了名稱問題與是否有權主辦技術、專家、及研究小組會議,在會中爭論不休

藍營執政期間,主要因為兩岸關係正面發展,兩岸與會代表在「南海研討會」召開前先行聚會,交換意見,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溝通管道。兩岸與會代表在主辦方所安排的餐會也同台高歌,氣氛融洽。

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兩岸在此研討會架構共同提出海洋科學研究訓練計畫SEA-NET),一年在台灣舉辦,一年在中國大陸舉辦。此合作計畫是「南海研討會」架構下兩岸進行合作的一個成功案例

近幾年,隨著兩岸關係的惡化、兩岸代表出席研討會的情形,與之前相比,合作意願和對話氣氛大不相同。台灣在會中所提南海合作研究計畫案往往得不到大陸與會代表的支持,甚至反對

民國一OO年(2021年)10月中旬,第卅屆「南海研討會」 召開期間, 會議主辦方印尼外交部外交戰略司東南亞研究中心) 特別在開幕式播放了紀念「南海研討會」 召開卅周年的影片。被印尼稱呼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男孩」(UNCLOS Boy),以及「南海研討會」創始人哈希姆•賈拉爾大使Ambassador Hasjim Djalal)在影片中語重心長呼籲南海周邊國家年輕的一代共同努力尋找維持南海和平合作之道。不幸的是,這位受東盟國家國際社會尊敬重視的「南海研討會之父」於今年元月過世。

「南海研討會」走下坡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六年,新加坡馬來西亞不出席此研討會證明了此一發展趨勢。上月第34屆「南海研討會」召開期間,印尼外交部外交政策戰略司代理司長提到此研討會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使南海研討會依然相關,他大聲呼籲與會方維持此研討會的戰略關聯性

雖然賈拉爾大使的兒子迪諾•賈拉爾承接他父親所創的東南亞研究中心,並協助召開「南海研討會」。但畢竟他在國際海洋法東南亞政治外交上的地位遠不如他父親,是否未來印尼政府會持續召開此研討會,而其他東盟國家也願意參加會議,此發展值得觀察。一旦此會議停開,兩岸唯一南海對話溝通管道將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