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貿夾擊 台灣經濟雪上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關稅戰跟大陸比慘,是在掩蓋執政無能
◆  聯合報黑白集/好想司法贏南韓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貿夾擊 台灣經濟雪上霜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貿夾擊 台灣經濟雪上霜


2025-04-06 02:35  經濟日報/ 社論
美中經貿夾擊,台灣經濟雪上霜。圖為川普展示他簽署的行政令。(歐新社)


賴清德總統3月15日突然宣布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並為了應付來自大陸的五項國安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這17項行政措施中,直接限縮兩岸的交流,包括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勢必影響兩岸經貿發展。就在川普實施對等關稅之際,全球關稅戰蓄勢待發,以出口導向的台灣,面對中美兩大出口市場,分別受到阻礙,台灣經濟真是雪上加霜。

賴17條不但再重創兩岸關係,也直接對於兩岸經貿造成重大衝擊。比方說,在限制兩岸人民往來方面,包括「提高國人赴中國旅遊風險意識」、「對中國人士來台交流進行風險管理、禁止中國人士來台進行統戰性質活動」、和「建立宗教團體赴中交流之揭露制度」等。在這些嚴格限制之下,去年底大陸曾宣布開放上海和福建人民來台旅遊的措施,根本不可能成行了。這對於嗷嗷待哺國內旅遊業者來說,真的是情何以堪。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大陸一直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最大的順差來源。過去兩年,疫情加上美中關係惡化,導致許多大陸台商返台或是轉往第三地投資,我們對大陸出口占比逐漸下降,但是到去年為止,大陸與香港仍然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區,出口金額達到1,506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的31.7%;同時,台灣自大陸進口806億美元,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達到700億美元。此一順差金額相當於去年台灣 GDP 總量的8.5%左右,顯示出兩岸貿易對台灣經濟的重要性。

在賴17條中對於兩岸經貿會產生直接影響的是,「就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進行結構調整」。一般來說,台商對大陸投資主要有兩個模式,一個是把大陸當成重要的生產工廠,從台灣出口零組件到大陸,再進一步組裝成最終產品,出口到第三國,這些是以電子高科技產業為主。現在因為美中關係不佳,一些台商返台或赴東南亞其他國家生產,減少在大陸的生產,進一步也減少從台灣進口零組件,這也是最近幾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比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一個模式則是台商看上大陸的龐大內需市場,包括石化、水泥、鋼鐵和食品等傳統產品,部分原物料也是來自台灣

就第一種投資模式來看,主要是受到美中關係好壞影響,當美中關係惡化,國際大廠就會要求台商,增加到第三地的投資,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國+1」;反之,如果未來美中關係改善,台商又會回到大陸投資,因為畢竟兩岸之間綿密的生產鏈關係是很難完全被取代的。所以,我們政府想要利用政策來改變兩岸貿易結構,其實是很困難的。至於第二種主要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現在台灣的傳統產業出口方面受到很大的阻礙,大陸市場對企業來說仍然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政府不應該為了調整兩岸經貿結構而影響到企業。但是,因為賴17條的實施,兩岸關係再度惡化,如果導致陸方完全中止 ECFA 早收清單項目傳統產業可能就會立即受到嚴重打擊。

總而言之,兩岸經貿一直都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對於台灣經濟的貢獻也絕對不可以忽視。現在民進黨政府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對於兩岸人員和經貿往來加以嚴格限制,此種限制人們行動和思想自由的作為不但缺乏法律依據,也將會造成台灣對外貿易的重大衝擊。美國則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去年出超為648億美元,目前面臨32%的關稅,對出口企業也是重大衝擊

對於台灣而言,經濟上夾在兩大國市場中間,政治上,兩岸惡意螺旋上升,造成兩岸兵兇戰危,相信這不是任何一個國人希望看到的。











聯合報黑白集/好想司法贏南韓


2025-04-06 03:45  聯合報/ 黑白集
朴槿惠(左)與尹錫悅成為南韓史上唯二被彈劾下台的總統。 (歐新社)


違憲宣布戒嚴的南韓總統尹錫悅,經憲法法院全票通過彈劾下台,南韓司法守住了民主底線。看看台灣司法臣服當權者的種種怪象,台灣人民絕不能只為棒球吶喊「好想贏南韓」!

台灣司法獨立能贏南韓?單論「辦總統」就遠遠落後: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南韓憲法法院即曾全票彈劾涉及多樁政治醜聞朴槿惠,審理者包含朴槿惠提名任命的大法官;這次尹錫悅提名的大法官,也投票同意彈劾尹錫悅。至於辦前總統的事例更多,盧泰愚、全斗煥、金泳三、金大中、李明博…或因自身貪贓枉法被追訴重判,或因近親涉貪被判有罪顏面盡失。

台灣雖有前特偵組檢察官「打破魔咒」,辦了涉貪的前總統陳水扁一家,但在司法權制衡總統權力方面明顯不及格。尤其是前總統蔡英文任內,藉由提名「自己人」讓憲法法庭成一言堂,大法官自甘淪為護衛隊,還傳被叫到官邸訓斥;少數執政的賴總統當然想有樣學樣,接連在提名時玩花樣。

大法官如此,基層司法豈敢忤逆當道?於是,有利執政者打擊對手的案件,動輒大案小辦不利執政者則重案輕辦,甚至留中不辦。至於有綠委罩的連一鮑魚鍾文智竟可潛逃,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因為人民集氣吶喊,台灣棒球終於贏了南韓;如今人民也該為司法獨立集氣吶喊,就讓台灣司法贏南韓一回吧!











聯合報社論/關稅戰跟大陸比慘,是在掩蓋執政無能


2025-04-06 03:40  聯合報/ 社論
川普在其所謂「解放日」的4月2日,宣布百年來「最大規模的關稅計畫」。 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選定四月二日為美國「解放日」點燃關稅戰,火燒全世界。賴政府慌亂無措,神隱一天後,行政院長卓榮泰終於出面道歉提出總經費八百八十億的九大面向、二十措施因應方案,並朝野共商國是對策空泛,業者質疑沒打到痛點,無濟於事;在野黨也懷疑,民進黨還在宣講大罷免,朝野如何共商國是?

美國對台課徵卅二%關稅,若以去年我國對美出口金額推估,約有逾千億美元出口將被課高關稅,包括自動資料處理機、電腦零附件、印刷電路板等產業受傷慘重。儘管美國對台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是半導體和電子業,但高關稅大刀砍下去,傷的最重的卻是傳統產業資通業業者自嘲,台灣產業未來只有「半導」及「全倒」的差別。但川普又預告,對等關稅豁免的晶片將很快跟進課稅,「半導」台灣恐怕還是躲不掉。

面對關稅風暴的各種反應中,最可悲又可笑的是,眼見台灣產業將受重創,綠營馬上帶風向轉移焦點,以東南亞各國都被課重稅,說川普劍指中國。綠營顯然忘了,因「新南向」政策而移向東南亞的台商,也身陷關稅風暴重災區

美國將對中國大陸課徵三十四%關稅,若疊加稍早的二十%,關稅將高達五十四%。美國同時也拉高東南亞多國的稅率,最重的是柬埔寨四十九%,其餘依次是寮國四十八%、越南四十六%、泰國三十六%、印尼三十二%此舉顯然是要粉碎越南等國採取的「中國加一」策略,將大陸商品經由東南亞轉銷美國的「洗產地」管道一網打盡。綠營名嘴見縫插針,指這才是這局關稅戰的核心。但台灣包括「電子五哥」都在東南亞投資設廠,也深受其累。

台商遷離大陸,前進越、泰等國設廠,與政府力倡「新南向」有關。前總統蔡英文從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開始推動新南向政策,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美中貿易戰爆發,更加速大陸台商遷移。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前三季,台灣對東南亞投資金額七十七點九億美元,已占台灣整體對外投資比重十七點三%,為對大陸投資額的二點三倍川普極力斬斷中國「洗產地」管道,台商也是關稅海嘯第一排的重災戶

蔡英文執政後,台灣全面倒向美國,造成台美貿易逆差擴大而遭川普課以重稅。即便台積電陸續宣布赴美投資一千六百多億美元,但投名狀並未換得公平待遇。如今不僅台灣主要貿易競爭對手南韓、新加坡稅率都比我們還低,連移往東南亞生產基地都遭重稅伺候難怪業者哀怨道,真是「搬了個寂寞」,不會再搬了

北京已經反擊,宣布將對美國所有進口加徵三十四%關稅;大陸經濟也許仍會受傷不輕,但至少它有廣大內需市場可以緩衝。何況川普新政破壞盟邦信任,大陸甚至可藉此爭取新夥伴形成「抗美聯盟」。台灣是小島,不靠外貿靠什麼?綠營用「大陸我們慘」來安慰百姓,其實是轉移焦點,掩蓋綠色執政的無能套句流行語,不是笨就是壞,後者成分居多

卓榮泰倉皇應變,用的還是大撒幣老招所謂九大面向、二十項協助方案,無非是匯整現成的措施,全是老調重彈空洞蒼白。台積電三兆多元投資都被川普端走了,賴政府用八百八十億特別預算因應這場經濟海嘯,恐怕是杯水車薪。美國加徵關稅九日生效,與美方交涉大限只剩不到一周,台灣當務之急是搶先獲得交涉權,且想好「派誰談、何時談、拿什麼談」。如果以為唱衰中國,拉大陸墊背,就可以繼續搞大罷免,這未免太司馬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