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慎防台灣登上美中交易的菜單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347/web/ 

◆  慎防台灣登上美中交易的菜單
◆  台積電投懷送抱 賴總統、魏董說了實話?
◆  教育不在培養考試機器
◆  停止公布榜單聲再起 讓學子為自己的成功定義
◆  加強臨終教育 減少急診壅塞
◆  抱歉,我拉低護理師均薪!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慎防台灣登上美中交易的菜單


2025-03-07 01:38  聯合報/ 王亮/中華戰略協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面對新的國際情勢,台方需防美中雙方交易,各取所需,以較低成本解決台灣問題,而台灣並未能坐在談判桌上,可能遭受類似現在烏克蘭的處境。(美聯社)


在昨天賴清德總統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對於民眾最關心的「是否換取到美方的安全承諾」,賴清德引用二月時川普與日本首相石破茂發表的美日領袖聯合聲明,指台海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若賴總統想以此記者會打消民眾的強烈顧慮,可能並不足。看看烏克蘭便知道,就算烏克蘭同意提供價值幾千億美元的稀土給美國,也換不來美國具體的安全承諾。

過去川普在接受記者訪問時,都拒絕對是否阻止武力犯台表態。川普對台海的戰略鐘擺,似已擺到中間等待交易。兩岸應都有機會。此次台積電宣布加碼投資美國一千億美元,還包括在美設研發中心,但美方也並未給台灣安全承諾。

賴政府的兩岸戰略已很清晰,即聯美拒陸,堅持兩岸互不隸屬;大陸方面則是堅持「一中原則」,兩者並無交集。但大陸統台勢在必行,雖定調為「和平統一」,但近年來,在台灣去中國化的認知操作、以及堅持兩岸互不隸屬的情況下,官方交流已全面停擺,連談判的機會都沒有,遑論談「和平統一」。

在武統方面,雖然據統計,已有七十個國家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而且認為中國有權採取「所有」手段實現統一目標。但站在大陸的角度,大規模軍事行動成本太高,且以武力對付「同胞」,對於自稱「愛好和平」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言,正當性不足,加上美國及其盟邦也都反對中國武統台灣,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因此武統應是盡量避免的最後選項。

近年來中國海軍日強,且現代化武器已具突圍能力,第一島鏈的重要性已降低,台灣的戰略地位重要性也受影響,而川普崇尙現實主義、美國優先及利益交易,並未強調自由民主價值,對民主聯盟也無興趣,此與賴總統的「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並不契合。目前美中正在博弈,如中國能提供美國大於其能從台灣取得的利益,或許有可能達成交易。

目前美國已難遏制中國,而需中國配合及合作項目日增,台方需防美中雙方交易,各取所需,以較低成本解決台灣問題,而台灣並未能坐在談判桌上,可能遭受類似現在烏克蘭的處境。

面對新的國際情勢,改善兩岸關係絕不可免,賴政府不宜只有「倚美抗中」一招,應保持彈性靈活的策略,提高戰略自主,為台灣人民尋求最大的利益及保障。












台積電投懷送抱 賴總統、魏董說了實話?


2025-03-07 01:34  聯合報/ 彭士剛/自由撰稿人(屏東市)
賴清德總統(左)6日下午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右)召開記者會。聯合報系資料照


賴總統昨天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舉行記者會,向國人說明台積電對美國擴大投資一千億美元,賴總統表示此項投資讓全世界看到台積電扮演關鍵角色,也讓台灣成為世界的焦點,這是台積電的成就,也是台灣共同的驕傲。賴總統還強調,沒有來自美國的壓力。魏哲家董事長說明,台積電之所以要擴大美國投資,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美國客戶需求,現在的產能需求「不夠」,因此決定加大美國投資,且不影響在台灣的投資。

然而,賴總統和魏董事長真的和國人說實話了嗎?令人懷疑。過去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曾表示,在美國生產晶片是昂貴浪費又白忙一場;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也曾指出,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到美國其實划不來,可能賠數百億美元。難不成川普重回白宮後,上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倘若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是魏董事長所說的要應對客戶需求,提升在美國的產能,那為何台積電沒在川普重回白宮前作出新增投資一千億美元的決定,而是在川普的關稅威脅之後?真的沒有來自美國的壓力?

看看川普日前在國會演講時將台積電擴大投資一事作為重要政績大吹特吹,還強調沒給台積電任何錢,而是關稅政策讓台積電決定在美國投資一千六百五十億美元,打造全球最強大的晶片。川普還要求國會廢除晶片法案,終止對晶片製造商的補助。從川普的言論能夠看出,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明顯就不是單純且理性的商業行為,而是在川普政府霸權主義下的無奈之舉。

面對川普政府的予取予求,賴政府除了投懷送抱盡力滿足,還要情勒台灣百姓不能「疑美」,否則就是中共同路人。為了迎合川普主張,賴總統在二月就指示要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 GDP 的百分之三以上,但川普的準國防次長柯伯吉又提出台灣的國防開支應接近 GDP 的百分之十,老美要保護費簡直就是無底洞,結果面對柯伯吉的指手畫腳,賴政府至今仍無回應。反觀日本,柯伯吉要求日本提高防衛費用至 GDP 的百分之三,日本首相石破茂硬氣表示:「日本的防衛費不會應他國要求來決定,包括美國」

面對川普政府逐步掏空台灣的「護國神山」,賴政府不僅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還稱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能強化台美經貿合作來矇騙台灣民眾。賴政府目的很明確,就是想盡辦法討川普歡心,以延續民進黨「聯美抗中」策略。然而直至今日,川普仍然拒絕承諾出兵保衛台灣,卻強令台積電加大對美投資,並將先進的半導體製程移至美國。一旦台積電真成美積電,台灣是否也如烏克蘭一樣成川普口中沒牌可打的一方?

賴政府面對川普美國優先霸權主義,倘若還死抱著「聯美抗中」的思維,毫無底線讓渡台灣核心利益來討川普歡心,恐怕只會被軟土深掘,到最後無牌可打,則「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悲劇也就不遠了。











教育不在培養考試機器


2025-03-07 01:47  聯合報/ 林政武/國中教師(台南市)
早在2019年,台北市多所公立學校響應學生連署,取消放榜新聞,教育局表示,北一女、建中、成功等校達成共識,認為成績非唯一標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學測成績放榜長期是媒體和社會關注焦點。然而,將滿級分人數作為評價學校的標準,對學生和學校並不公平。

自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起,高雄女中學生發起「終結放榜新聞」的連署行動,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得到不少學校響應,包括北一女、建中、成功高中等這項行動強調,教育不應只關注少數菁英學生的成績,而應讓每位學生探索和開發自我興趣與潛能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強調學生的成長應該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而非迎合他人期望教育的核心在於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而非成為別人期望的模樣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全方位人才,而非僅僅是考試機器。學校和社會應提供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環境,讓每位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方向,實現個人潛能的最大化,這不僅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對每位學生成長的尊重。學會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真正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與價值。













停止公布榜單聲再起 讓學子為自己的成功定義


2025-03-07 01:41  聯合報/ 簡麗賢/高中物理教師(台北市)
南北多校高中生代表與國民黨立委葛如鈞(左一)、民進黨立委范雲(右一)呼籲全台學校停止公布升學榜單,消弭升學主義。記者曾原信/攝影


再次閱讀高中學生出面呼籲停止公布升學榜單,自然想到近六年前雄中、雄女學生發起不公告榜單的簽署活動,訴求全台的高中校長能支持與實踐,消弭升學主義。

六年前的「終結放榜新聞」連署活動,提出「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的訴求,有其緣由與背景。這些學生而今應是研究生或在醫院實習,是否仍秉持初衷關注不公告榜單的議題,不得而知,因為這六年期間,幾所高中名校及私立學校仍持續傳送照片及透露滿級分人次給媒體刊登,達到行銷學校和招生目的,當年發起活動的學生似乎選擇沉默

六年來,能應學生團體呼籲不發布榜單的要求,堅持適性揚才的辦學理念,北一女、建中、成功、中山女中、台師大附中是其中代表。此次媒體再報導學生團體呼籲不公告榜單或學測滿級分,部分原因可能是雄女今年滿級分掛零,立委與學生團體才再次呼籲不公布學測成績,勿讓學測淪為數字競賽,應回歸教育本質。

終結放榜新聞是否就能消弭升學主義?誠屬不易。在台灣既有的升學考試文化,加諸補習強化學習的思維,要消弭升學主義,勢必從觀念著手。

學測級分高,是否代表就能順利申請入學,答案是不一定。透過學測成績申請入學,與過去的聯考、指考和現在的分科測驗登記分發截然不同。取得學測成績後,不代表就能申請上哪一所學校,第二階段是關鍵,在校學業成績和多元表現、學習歷程檔案等,在在左右申請入學的結果。簡言之,學測成績並非代表升學的全部,考量現行考招分離制度,四科六十級分與五十九級分,可能的結果是申請至同一校系;也可能六十級分未能如願,五十九級分卻金榜題名。

學校滿級分人數的多寡,並不是評價學校辦學良窳的唯一指標。面對學測成績,學生和家長應以適切的角度解讀,大眾亦須解公布學測成績意義不大;每一所學校都有其辦學的獨特性,升學考試成績並非唯一指標。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應是避免落入傳統升學窠臼;能跳脫思維、檢視成績,透過校內量化分析和質性討論,修正教學方向和輔導策略;幫助學生向上成長、適性揚才,探索和開發自我潛能。讓學生為自己的成功定義,走出自己的路。
















加強臨終教育 減少急診壅塞


2025-03-07 01:40  聯合報/ 王宏育/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高雄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高雄市)
近期急診壅塞情形備受關注,更傳出因護理人力短缺,導致急診病人待床時間拉長。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先父十八歲擔任老師,六十五歲退休,作育英才無數,也是一位地理和攝影專家,暢遊世界五十餘國,子孫孝順,是非常圓滿的人生。

父親聰明有毅力,年紀大時還每天閱讀,觀看日本 NHK 醫學節目,吸收最新觀念。父親八十五歲時因為衰弱,多重慢性病,脊椎壓迫疼痛不堪,當父親發現他不能走路,需要導尿管、紙尿褲時,他很豁達的決定他活夠久了,應該是生命的終點,不願疾病所苦,更不希望插管急救折磨。我從小就不敢違背父親的意思,父親在家裡躺了十四天,在所有家人陪伴中安詳辭世。最後一個月,筆者診所申報父親健保的費用是一次診察費三五○元,藥費五十七元,沒有任何檢驗費,應該是臨終病人的模範過程。

筆者七十八年到台大醫院跟隨謝博生教授進修,謝教授學富五車,謙恭有禮,以人為本,致力改革台灣的醫學教育。一○七年二月初台灣有強烈寒流,二月五日竟得知謝教授嚴重中風,謝教授交代家人不要送醫院急救,希望在家裡安詳辭世,享壽七十六歲。以謝教授曾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的顯赫資歷,如果送到台大醫院一定會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在加護病房全力搶救,有可能會拖上很久,或許有奇蹟發生也不無可能。

謝博生教授、先父對於死亡如此豁達,臨終過程的果斷,減少痛苦,沒有耗費健保醫療資源,乃吾人楷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加護病房病床數的密度是世界最高,但台灣人對「死亡學」學習比例很低,大都對臨終醫療過程不甚解,認知不足,所以遇到長輩病危,就只能送到醫院。醫師法第廿一條規定:「醫師對於危急之病人,應即依其專業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醫院團隊不管預後如何,年齡多大,依法就是拚命急救,然後送到加護病房,插滿許多管子,可能一個月、兩個月後往生。如果加護病房有許多年紀大、沒有自主能力,又不希望受到末期醫療折磨的病人,我想台灣有再多的醫師護理師,再多的加護病房床位,還是永遠不夠。

台灣民眾對臨終過程的學習,可能需要在教育上及醫療衛教、輿論宣導法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做更多更廣泛的努力,簽署不可為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讓年紀非常大、癌症末期、重度失智失能者,在醫學努力已不可逆時,盡可能在宅居家醫療,居家安寧,減少到醫院加護病房做長時間的終極治療,如此當然可以緩解目前台灣急診壅塞,醫院缺加護病床的危機。更重要的是能減少民眾臨終不必要的痛苦,圓滿人生。雖然臨終教育「遠水」很難救得了現今急診壅塞的「近火」,但正確的事就應該努力去做,建議賴總統也要把臨終教育納入健康台灣的目標。










抱歉,我拉低護理均薪!


2025-03-07 01:32  聯合報/ 邊立中/護理師、副教授(台中市)
近期急診室壅塞引爆護理人員離職潮,衛福部此時卻公布護理人員薪資,不符合真實狀況的數字引發護理人員不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衛福部近期公布的「護助 起來」平台上,護理師的薪資數據看似亮眼,實則是一場精心包裝的統計說詞。這份聲稱提供求職參考的資訊,不僅未能反映護理人員的真實薪資現況,更是赤裸裸地粉飾太平,甚至許多臨床護理人員戲謔的說:「抱歉,我拉低了平均!」

平台公布的薪資數據赫然顯示:年資一年以下、非主管全職護理師,平均月薪約五點三萬元,有的醫院超過六萬元。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方式令人啼笑皆非,將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獎金與夜班費混為一談,再美其名曰「平均月薪」。事實上,這種計算方式無異於將性質完全不同的收入項目強行拼湊,完全無法反映護理人員的實際薪資水平。

試想一位初入職場的護理師,每月的實際工資可能僅三至四萬元,卻要承擔令人窒息的工作壓力,高強度工作負荷、長工時、夜班與輪班,這些都是護理人員日常生活的寫照。即便有夜班費、績效獎金等,也難以彌補他們付出的心力與身體損耗。以台大醫院為例,首年護理師的本薪加上職務津貼,連同績效獎金,也遠未達到衛福部所宣稱的「高薪」水平。

更令護理人員感到寒心的是,政府不僅美化薪資數據,對於醫療人力危機的解決方案也是敷衍了事。例如國防部提出的醫療替代役方案,不過是緩兵之計;醫療替代役役男的薪資遠低於正職護理師,只有三分之一的薪資卻要承擔全職工作責任與負荷,這種做法非但無法根本解決人力短缺問題,反而可能加速服役人員對臨床工作的厭倦。

兵役制度改革後,役期大幅縮短,替代役的吸引力已然降低,會選擇去醫院服役的役男想必遠低於國防部估計。更荒謬的是,這種政策還可能造成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公,國軍與公立醫院獲得人力補充,私立醫療機構則需承擔更高成本留人,導致醫療體系間的惡性人才競爭,甚至加速醫療體系間的不平等。

政府似乎誤以為年資中斷是護理師最大的顧慮,殊不知在當前護理人力極度短缺的情況下,有執照的護理師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真正嚴峻的是醫療環境結構性問題:過長工時、高壓力與付出不成正比的薪資待遇,這些才是驅使護理人員離開臨床的根本原因。

如果政府真心解決護理人力危機,就必須正視這些根本問題。需要的是全面性的改革,立法規範護病比、合理且大幅提升臨床護理人員薪資待遇、足夠的護理技術費及給付、徹底改善工作環境與壓力源。與其新設護理相關科系的開源政策,或是靠短期、局部的政策調整補貼,不如思考如何吸引十萬名有照的護理人員回歸護理臨床。

唯有創造一個所有護理人員願意長期投入的工作環境,建立與其專業價值相符的薪資待遇,護理人力危機才有可能真正得到緩解。當前的數據美化、政策敷衍,不過是逃避問題的權宜之計,最終受害的是整個醫療體系,以及依賴這個體系的全體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