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台為美扮刺蝟 勿忘烏克蘭教訓


◆  台為美扮刺蝟 勿忘烏克蘭教訓
◆  以哈停火 能持續多久
◆  第三人生大學 定位為何
◆  技職「新五專模式」 面臨3挑戰
◆  洛杉磯大火省思/傷害土壤 另一個地球浩劫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台為美扮刺蝟 勿忘烏克蘭教訓


2025-01-17 02:32  聯合報/ 胡瑞舟/退役少將、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北市)
國防部長顧立雄(中)強調,在川普政府上台之際,我方需要藉相關的國防預算展現自我防衛能力決心。記者邱德祥/攝影


台灣面臨多種安全威脅,其中兩大挑戰的風險最高:中國大陸日益明顯的武力威懾,美國以台制中並施壓大幅提高國防預算。隨著川普重返白宮,這兩大威脅更有可能交織激盪,將台灣安全推向前所未見的險境。

北京以台灣為核心利益,一面推動兩岸和平融合,一面也同步秣馬厲兵準備武統,近年來軍事意圖與能力快速增長。北京在蔡政府時期發動兩次環台大型軍演,賴清德就職七個月內,對岸卻已先後實施兩次圍台「聯合利劍」演習。上個月,中共在台海周邊舉行近三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模擬武統奪台時第一島鏈布陣。

共軍依循「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祖傳謀略,按照「首戰即決戰,奇襲與速決」戰略指導,透過「訓、演、戰」的轉換設計,展現於每天的機艦擾台。去年全年,戰機與飛行器闖入台灣防空識別區達三,○七五架次,其中一,四七二架次逾越海峽中線,刷新歷年紀錄。

兩岸相對軍力差距逐年擴大,台北明顯無法單獨保台,台海安全倚重美國助力,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川普不僅從未承諾出兵,還放言台灣要付保護費。他與核心要員多次表示,台灣應提升防衛預算到 GDP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十

台灣如果唯美是從,將重擊政府其他預算分配,民眾未蒙其利反將先受其害。今年國防預算六,四七○億台幣,GDP 占比為百分之二點六。若提升至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將是一兆二千四百餘億或兩兆四千八百餘億元;中央政府編列年度歲出總預算共計三兆一,三二五億元,國防經費將占四至八成!社福、教科文與經濟發展等項目經費勢必全面遭受嚴重擠壓,對台灣近、中、遠程發展將產生致命後果。

國防預算占比究竟多少才算適切?世界頂尖學者專家都難說個準確,但不可違反常識判斷。軍事預算主要依據安全威脅衡量;安全威脅升高,國防支出應提升,反之軍事費用也可酌減。

然而,國安團隊近年不斷增加國防預算,卻疏於積極嘗試有效降低安全威脅。甚至,台灣被視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美國智庫連續八年將台海危機列為世界一級風險。國防預算升高,台灣卻愈不安全,民眾怎能不心生疑慮?台灣當前美、中、台政策及戰略思考,顯然存在嚴重問題。

當前兩大危機交互激盪,威脅台灣安全,這又是中美強權對抗最激烈且關鍵的角力樞紐。北京對台向來和戰並用,台灣其實仍然可循對等立場找到緩和情勢的著力點。華府對台一貫基於美國利益實行戰略模糊台灣在配合美方打造自己成為刺蝟島時,實不宜忽略烏克蘭經驗教訓。

常言道,危機由危險與機會組成;如果有其他多種政策選項,台灣優先不致成為空談,還可掙得戰略迂迴空間。中美雙方知道台灣有選擇的彈性,也就不能全然予取予求。












以哈停火 能持續多久


2025-01-17 02:32  聯合報/ 張孟仁/輔大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十月七日,哈瑪斯跌破眾人眼鏡對以色列發動越境襲擊,造成超過一千人身亡,另有兩百多人成為人質。以色列隨後展開摧毀哈瑪斯的軍事行動。以哈廝殺過程中,還有黎巴嫩真主黨介入戰爭,以色列也不留情將真主黨擊潰,真主黨的挫敗更成為敘利亞阿塞德政權崩潰的原因之一。

同際,伊朗和以色列間的直接交火削弱了伊朗的力量,對伊朗的防空系統造成了沉重打擊,最終導致伊朗所謂的「抵抗軸心」聯盟及其代理人網絡被摧毀。前述背景使哈瑪斯漸落下風、備感壓力,復因美國川普施壓雙方且登基在即,促使經歷十五個月的以哈戰爭迅速達成停火及人質釋放協議。

這項協議始於去年五月,隨後在七月重申,拜登也對以色列的內唐亞胡施壓,卻遭拒絕。隨著協議消息的傳出,人們正歡呼雀躍;遲來的停火能阻止殺戮,但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衝突卻難換來永久的和平。衝突是否再起,端視四十二天後單方面是否毀約,其中幾個摩擦點值得注意;其次則是須關注內唐亞胡地位的轉變,及未來和川普的互動。

首先,促使以色列與哈瑪斯簽署協議,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好大喜功的川普,強調上任後有能力解決國際紛爭,強烈要求內唐亞胡停戰,至少先解決一場國際危機,再騰出手來與普亭處理烏克蘭問題。其二,內唐亞胡之前押寶川普獲勝,現川普即位,他在新政府裡將有許多朋友可依靠,遑論他目前在中東地區地位強大,鑑此,內唐亞胡願意給川普面子。

內唐亞胡已經敗部復活、甚至轉為贏家,開啟第三任期,但面對川普的不可預測,特別是在兩個問題上,內、川二人不見得合拍。一是沙烏地阿拉伯加入亞伯拉罕協議,要求的親巴勒斯坦條件|兩個國家;二是該如何在核問題上對待伊朗,與之談判?還是轟炸核設施?川普不願見到戰爭,內唐亞胡願意屈從?

另一方面,以哈停火協議的摩擦點不少,隨時會擦槍走火。其一,是停戰協議的期限,以色列僅鍾情於停火,因顧忌哈瑪斯再度構成威脅(就像在敘利亞發生的那樣),或像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十一月另一次停戰一樣,以色列隨時須重啟戰鬥,哈瑪斯卻屬意結束戰爭。其二,以色列要求軍隊繼續駐紮在加薩走廊南部拉法地區七百米範圍內,方便武器和其他物品進入。實際上,以色列的要求是為了滿足政府內以「安全」為由反對該協議的派系利益。最後,當然是以色列堅持對巴勒斯坦囚犯名單擁有否決權,不願交換一些著名的巴勒斯坦人物。

整體而言,以色列氣勢正焰,哈瑪斯面對川普基於恐嚇的出手,敵對局勢應可緩和。欲觀察整盤棋局,外部需要加入川普、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的互動,內部則有以色列極右勢力虎視眈眈;遑論普亭是否會趁勢幫伊朗、沙國助拳,當成籌碼,在在都是影響以哈停戰能持續多久的因素。













第三人生大學 定位為何


2025-01-17 02:32  聯合報/ 臧國仁/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


教育部將啟動「第三人生大學試辦計畫」,旨在提供中壯世代結構化且彈性的學習模式,初步將有卅八所大學參與,預計第一年可招上千名學生

所謂的「第三人生」(the Third Age)概念迄今並無完整定義,僅泛指跨過五十五歲後的人生轉折期。相較於年幼在校學習階段之「第一人生」、投入職涯且有家計負擔之「第二人生」、年老瀕臨死亡之「第四人生」,唯有此時方有餘裕,認真思考人生下半場的生活方式,可謂其「生命之冠」(crown of life)階段。

然而,看到這項嶄新計畫的初步規畫後頗感喜憂參半;喜的是,面對台灣社會即將到來的人口結構巨(劇)變,教育部終於準備釋放高教資源,從傳統的菁英、知識傳授、專業養成內涵,逐步邁向開放式、與日常生活相關且符合現代公民成長所需;憂的是,台灣高等學府、尤其頂尖大學,除少數曾經開設相關課程,如成人教育、高齡醫學,一向鮮少關心、也未曾關注中壯世代,遑論更為年長者可能企望學習的諸多議題

如今教育資源將釋出,各大學準備妥善了嗎?其所轄各院系的課程來得及善加調整,以回應中壯世代的需求嗎甚者,各大學是否瞭解中壯世代的學習動機為何

台灣的終身(社會)教育委之「社區大學」辦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即已開始推動並深耕逾三十年矣,對提升中高齡、尤其退休人士的終身學習深具貢獻。如今教育部規畫的「第三人生大學」若有意鼓勵現有大學廣為招納中壯世代學生,其目標對象與社區大學的現有學生群顯有深度重疊,未來要如何爭取獨特且優秀的生源呢?

以高中畢業生為主的大學教育,內容上屬「就(專)業導向」,少數通識教育也係以年輕人的生命教育為課程設計核心。「第三人生大學」的課程設計,是否仍定位在「就(專)業取向」,以便讓中壯世代取得學位後重返職場?其又將如何與現已廣為設置的「碩士在職專班」(含 EMBA)區別?

由此觀之,「第三人生大學」左有「社區大學」為潛在招生競爭者,右有「碩士在職專班」可能與規畫相近,「腹背受敵」下如要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勢必得仔細規畫。

何況,台灣還有久以「成人繼續進修教育」為宗旨的「空中大學」,長期提供終身學習與遠距教學,並授予正式學位;「第三人生大學」如何與其區隔,前景無法令人樂觀。

在教育部目前規畫中,「第三人生大學」係「以『人生一○○素養』為核心」,涵蓋「社會連結」、「生涯轉型」、「全人健康」三個學習領域其型態恰介於空中大學(社會連結)、在職專班(職涯轉型)、社區大學(全人健康)現有定位之間,未來發展如何顯現特色?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第三人生大學」有其前瞻意義,但目前規畫內涵與定位仍未明朗。教育部亟應提出白皮書詳述細節,並鼓勵各大學在現有資源下重新規畫與「第三人生」有關的教學方式、課程規畫、師資晉用管道,實任重道遠矣。













技職「新五專模式」 面臨3挑戰


2025-01-17 02:31  聯合報/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新北市)


隨著全球經濟與產業結構快速變遷,專業技術與實務技能成為各國競爭力重要來源。謹探討技職教育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角色,並分析台灣推出「3+2新五專模式」的深遠影響與挑戰。

台灣長期存在學術教育優於技職教育的刻板印象技職教育則提供多樣化學習途徑,讓學生可依據個人興趣與專長選擇合適的課程,進而發展專業技能。這種靈活的教育模式,不僅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願,更能有效銜接產業需求,縮短學用落差。例如,隨著半導體、智慧製造與綠能產業的快速成長,台灣急需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技職教育正是因應這類產業變遷的最佳解方。

升學壓力一直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隱憂。傳統的考試導向教育模式,使許多學生在追求升學目標的過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與焦慮。透過「3+2新五專模式」,學生可以透過免試或較低門檻進入技職體系,減少升學壓力,更能專注於技能與知識的學習。

相較於純學術導向的課程,技職教育更強調實作與應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累積實務經驗。例如,許多技職學校與企業合作,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使他們在畢業前就能接觸真實的工作場域,畢業後能快速融入職場,滿足產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3+2新五專模式」打破了傳統升學的藩籬,讓技高學生完成三年課程後,能夠無縫銜接兩年科大學習,取得更高學歷與專業資格。這樣無縫接軌,拓展升學與就業雙重優勢,不僅提升了技職教育的吸引力,也讓學生在未來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讓學生能依據自身需求選擇是否進一步深造或直接進入職場,創造更大的職涯彈性

推動技職教育的深化與突破,技職教育的靈活性,使其能夠快速回應產業趨勢與科技變革。面對數位轉型、AI 與綠色能源崛起,技職教育能適時調整課程,導入最新技術與產業知識,確保學生所學與市場需求同步。這樣的動態調整能力,是傳統學術教育難以達成的。

儘管「3+2新五專模式」展現技職教育的發展潛力,但仍面臨多項挑戰。社會對技職教育的偏見尚未完全消除,需加強政策宣導與家長、學生的觀念轉變;其次課程設計必須緊貼產業需求,避免流於形式,確保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技能;政府應持續投入資源,改善技職學校設施,強化師資培訓,提升教學品質。技職教育也可以是台灣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更是推動台灣產業升級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未來,政府應持續優化技職教育政策,深化產學合作,提升社會對技職教育的認同感。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培養出更多具有實務能力與創新精神的人才,迎向全球競爭的新時代。












洛杉磯大火省思/傷害土壤 另一個地球浩劫


2025-01-17 02:31  聯合報/ 楊秋忠/中研院院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台中市)


加州洛杉磯大火肆虐的天災,震驚全球,見識地球氣候浩劫的威力。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甫破高溫紀錄,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再度刷新,讓人擔憂時代的巨輪一天比一天滾動得更快,吾人值得暫停片刻來省思:人類在第一個「氣候浩劫」時期中,是否又默默滾動、再製造地球的第二個浩劫呢?那是什麼浩劫?

人類的四大依賴要素是:陽光、空氣、水、土壤,缺一不可活

空氣:四大要素中,空氣是第一個受害者,因為空氣是四大要素中最單純系統,其緩衝及自淨能力亦最低,人類文明發展的副產物-溫室氣體,釋入空氣中難以眼睛察覺。因此,累積上百年的空氣汙染,引發第一個地球病徵-氣候暖化,直到現在嚴重的極端氣候、災難頻傳,地球上許多地方正遭受氣候變遷的苦難:乾旱、火災、洪水、暴風等,一天比一天嚴重,人們無語問蒼天。當年可有人想到燦爛的工業革命後,會有今天嚴重的氣候浩劫嗎?這就是文明發展債留子孫最明顯的印記

陽光:陽光是生命能量的根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類雖然很難去破壞太陽,但陽光會受到雲霧及塵土的遮蔽。未來會引發大量雲霧或塵土的原因,是在極端氣候非常嚴重時,增加更多水的蒸發作用,導致水循環加速,增加雲霧使陽光受遮蔽;或導致陸地乾旱及火災,加速陸地裸露,經由強風颳起乾燥地表上的塵土,陽光不足的問題就會發生。

:人類以淡水為生,淡水是來自水循環降水及陸地的儲存,基本上是由水蒸發後的雲層凝集而成的雨水,極端氣候下,季節降水過多或過少,導致嚴重缺水、乾旱、洪水等問題。文明的產物汙染水,直接影響人類健康,或汙染農業灌溉水,造成食物安全問題。

土壤地球的皮膚就是土壤,土壤是人類生存的資源,是作物的母親。陸地的土壤是有限的資源,土壤流失容易察覺,但土壤的內在問題卻不容易察覺。聯合國表示全球土地已有三分之一的面積被侵蝕、因養分枯竭或其他原因而退化,尤其極端天候傷害土壤更為嚴重。現代農業採用高效的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長期或過量施用,導致土壤養分不平衡或過量,進而引發土壤酸化、鹽化、微生物生態失衡與生物多樣性降低;作物對抗病蟲害的能力不足,又加劇農藥及肥料施用,產生惡性循環,導致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

綜上所述,人類已默默滾動、再製造地球的第二個浩劫,土壤遭受化學農用物質及汙染物的殘害,如同空氣汙染已近百年,只是土壤的緩衝能力較空氣大,呈現問題會慢一些,屆時全球又要發動「土壤峰會」來挽救了,但土壤的浩劫更難補救

人類製造地球的浩劫,筆者身為農業科學家要大哉問:人類是地球的害蟲或益蟲?人類是與地球共生或寄生呢?人類已經製造第一個浩劫了,能不再製造第二個浩劫嗎?科學家一定回答:可以!方法都有了,只是要做或不做的選擇而已。以氣候變遷的前車之鑑,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