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聯合筆記/減碳「煤」希望?

.安全帶 總在重大車禍後想起?
.賴神來了 經濟春燕來了嗎
.「一生只督賴神一人」 請圓龍介的一世情
.台北沙魚多…失言 柯P的政治資源?
.聯合筆記/減碳「煤」希望?
.淪歐洲經濟病夫 英國自找的
.高教 對岸不共產,台灣薪不低








聯合筆記/減碳「煤」希望?


2017-09-13 04:46 聯合報  鄭朝陽


停等紅綠燈時,意外發現前方正是沒有排氣管、起步幾近無聲的特斯拉電動車。喜歡駕駛樂趣的人很難不對這款中高階的四門轎跑車行注目禮,除了炫目的外型,零廢氣、低碳排的環保理由,加上逐漸平民化的車價,更教人想要入手。
不過,正當對著前方電動車投入羨慕眼光的同時,家人即時打臉:「台灣用很多燃煤發電,電動車真的環保嗎?」翻開聯合報的報導只能啞口無言,當全球都在削減燃煤發電量,台灣卻得靠燃煤遞補沒跟上來的天然氣發電和再生能源,而且未來三年台電燃煤用量還會再飆高。
最近法國、英國都跟進挪威的腳步,相繼訂出禁售汽柴油車的期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大陸也亦步亦趨,連瑞典、比利時、瑞士、荷蘭等國,以及馬德里、墨西哥市等個別城市,都著手擬定「油車歸零」目標,汽機車「第X期排放標準」、「平均油耗標準」都將成歷史名詞。
拜科技之賜,這樣的跳躍發展有利於加速改善空汙、因應石油枯竭危機。但問題來了,電動車取代汽柴油車之後,該建立在何種能源之上?如果用的是會帶來空汙、增加排碳的能源為電動車充電,還是友善環境的環保之舉嗎?
執政黨及反核團體認為核能發電的環境風險高,堅持「非核家園」理念,這項願景漸被大眾接受,但面對用電調度,似乎想的跟做的落差太大。
原本寄望風力發電,其實風電機組一年發出來的電量,連風力發電機的裝置容量三成都不到;期待離岸風電場為再生能源給力,可超越兩座核三廠的裝置容量,但環評委員看到的開發衝擊跟經濟部理解的大不相同,以致進展緩慢,加上離岸風場開發是該循序漸進,還是一次做好做滿,連行政院部會之間都有拉鋸。
至於太陽能光電更是見仁見智,例如胎死腹中的彰工火力電廠,在「非核家園」政策下,決定轉型成台灣最大的地面型太陽能電廠,也被環保團體批評不切實際,由於發電效率逐年隨設備耗損而遞減,既發不了預期的電力,也浪費土地資源,不如作為天然氣機組的火力電廠。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入秋了,又將進入PM2.5頻繁襲擊寶島、空汙民怨再起的季節,「非核、無煤」的電力…,繼續等吧!


安全帶 總在重大車禍後想起?


2017-09-13 04:46 聯合報  李克聰/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系副教授

圖/季青


阿羅哈客運在十二日凌晨發生重大死亡車禍,造成六人死亡、十一人受傷。初步分析重大傷亡原因,六名死亡乘客均因未繫安全帶而拋出車外,高速撞擊地面而失去生命。檢討這次嚴重事故,相關改善事項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首先是強制乘客繫上安全帶,據統計國道事故死亡其中六十五%未繫上安全帶。猶記二月發生蝶戀花旅行社遊覽車翻車事件後,大客車是否強制繫安全帶再次引起討論,交通部陸續召開檢討會議,與業界達成共識,決定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強制大客車上國道或快速道路,四歲以上乘客須繫安全帶;並配合修改「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增訂罰款三千元到六千元。可惜前幾個月政府都在忙前瞻基礎建設預算,沒將此法案排在最優先的順序。
目前大客車座位雖都有設置安全帶,但依「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只規定大客車駕駛旁的座位、前後車門及安全門後第一排座位,及最後一排正中間座位的旅客,需強制繫上安全帶,但只勸導未實際執法。據筆者乘坐觀察,約不到五成乘客會繫安全帶。
建議交通部應盡速完成修法,在此過渡期間,客運及遊覽車業者可以加強宣導,並在開車前司機能巡視全車,勸導乘客盡量繫上安全帶;值勤員警也可盡量在不妨礙行程下,在大客車上交流道處上車執法,對未繫上安全帶的乘客開勸導單,循序漸進促使乘客養成繫上安全帶的習慣。
其次是強制大客車安裝並加強各式科技防撞警示系統之功能。目前交通部已規定新型式甲類大客車自一○八年起、舊型式的新車自一一○年起應裝設緊急煞車輔助系統及車道偏離輔助警示系統。
此外,公路總局正補助現有車輛安裝前方防撞警示及車道防偏移系統。根據高雄市區監理所說明,這次肇事的阿羅哈客運車輛於本月五日完成二級保養,並裝有車輛防撞警示系統。一般若有防撞警示系統,應會在接近前車時發出巨大警示聲響,使駕駛提早減速應變。但有些駕駛因國道許多車輛普遍未保持安全距離,司機怕頻繁警告聲吵雜而關掉。建議安裝系統偵測功能及警示方式,應融合國內駕駛跟車行為因應調整,同時教育訓練司機善加運用,才能有效發揮防撞與低意識駕車提醒警示效果。
最後就是未開燈車輛行駛高快速公路之風險管理。國內許多高快速公路路段因節省成本,未有照明設計,建議參照歐美先進國家,運用車輛反光車牌及車身黏貼反光標記之規定,加強車輛夜間行駛及停車之反光識別功能,以減少因未注意車前狀況而肇事之衝擊。
每次總要經過重大車禍,政府在交通安全改善才能有所進展,但隨時光流轉,大家逐漸淡忘,改革的腳步就慢下來。期望這次能真正痛定思痛一次到位,前瞻性的為全民謀福。


賴神來了 經濟春燕來了嗎


2017-09-13 04:46 聯合報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行政院長賴清德。 記者曾學仁/攝影



八月底,立法院臨時會表決大戰中,以包裹表決三讀通過前瞻建設第一期特別預算案。蔡政府完全執政,在立法院具優勢,國民黨即使採「案海」方式杯葛前瞻計畫,也是枉然。立法少了強而有力的制衡力量,恐怕也是台灣民主發展的危機。
而前瞻基建五大計畫所需經費高達八千多億台幣,超過八成的經費花在綠營縣市,也是全國負債比較高的縣市,又超過一半以上的預算是軌道建設;不僅資源分配不均,未來的效益更充滿疑慮。令人憂心的是,政府負債總額已逾七兆,占GDP逾四成,若加上近十八兆潛藏負債,未來還要加上八千多億的前瞻特別預算,必然錢坑愈挖愈深,財政負擔日益加上,只得債留子孫。
台股上萬點首日,某偏綠媒體寫著:「小英上任,股民每人賺五十六萬」。事實上,錢是被外資賺走了,股民幾乎沒賺到錢。而且股市日平均成交量並不高,政府的證交稅不但無明顯增加,全年還可能短收。再者,國內實體投資不振,加上金融帳已廿八季淨流出,累計金額超過十兆台幣、企業在台IPO家數也減少;外資對台灣的直接投資,近三年每季都低於十億美元,凸顯台灣的投資環境並沒有變好。
最近經濟成長及出口數字不錯,係因全球經濟成長復甦,拉動台灣出口所致,並非蔡政府施政有功;根據渣打銀打八月的二○一七下半年經濟展望認為,台灣下半年成長動力減弱,明年經濟成長率也會減速,估計今年全年可能無法保二;台股上萬點確實與經濟成長脫勾。
又一例一休實施至今怨聲載道,不僅增加企業成本、影響物價,也讓勞工薪資減少,甚至可能影響經濟成長率;若不儘速修正,對產業及經濟的衝擊將擴大。
八一五大停電,民眾對非核家園充滿質疑,經濟部長扛責下台。隨著林全請辭,金管會主委短短一年多換了三位,愈換愈不專業,也被懷疑是選舉考量或政治酬庸,令人擔心台灣金融市場發展,將愈來愈失去競爭力。
投資及就業環境不佳,台灣在二○○五到二○一五年之間,海外就業人口從卅四萬「倍增」到七十二.四萬人,其中近一半到中國大陸就業,且有不少專業技術人才。人才外流是國安問題,蔡政府是否了解嚴重性?
林全下台,賴神來了,台灣經濟真的看到春燕?大家應該有許多的期待,也有滿腹的疑問。


「一生只督賴神一人」 請圓龍介的一世情


2017-09-13 04:46 聯合報  楊志良/前衛生署長(台北市)

曾說一輩子只質詢賴清德一人的台南市議員謝龍介(左)。 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南市議員謝龍介,在以綠營為絕大多數的台南市議會,頗有一夫當關之勢,曾言「一輩子只質詢賴清德市長你一人」。此事被網友Kuso為「一輩子只愛你一人」,並將賴清德的配偶欄搞成謝龍介,「賴謝戀」為藍綠鬥得死去活來的台灣政壇,帶來不少趣味。
「賴謝戀」因為賴神北上擔任行政院長,恐將因此中斷,殊為可惜。要圓龍介夢,其實很簡單。
過去台聯黨曾有一名不分區立委名額,當年就由三位青壯年朋友輪流擔任,大家統統有獎,也藉此培訓人才,頗有創意。
國民黨雖一向給人老古板的印象,不懂幽默,然而這次中央委員選舉結果,青壯年增加不少,帶來一絲清新的氣息,不如乘勝追擊,就禮讓龍介議員擔任立委,若無人禮讓,就抽籤辦理。
謝龍介及賴清德二人,台語均字正腔圓,謝議員曾以台語一口氣質詢賴市長卅分鐘,對賴神研究之深,藍營絕對無人超越。若龍介議員藉由國民黨美意,成為龍介立委,必然增加藍營的火力。另一方面,在國會殿堂上,二人以台語詢答,不也進一步落實台灣最大閩南族群的母語教學,符合綠營的一向主張?既然可一魚多吃,就請圓了龍介的一世情吧!

台北沙魚多…失言 柯P的政治資源?


2017-09-13 04:46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電視台專訪,談到台北記者都是沙魚,在台北真的很難混。 中央社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回憶,南部記者都很善良,但台北記者都是「沙魚」,在台北很難混,因為只要他一講錯話,「柯文哲又失言」的標題,就會隨之而來。
電視中政治人物唯一能重複曝光、看不膩也躲不掉的「媒體寵兒」柯P,在成功舉辦世大運後,氣勢更加高漲。為何讓記者變成沙魚?是記者太凶狠?還是柯P創造的這塊誘餌太誘人?
首先,吸納當前「微」注意力觀眾,善用到處嗡嗡翁的柯P話語、反應、表情,鑽研在柯P氛圍,是記者在資訊爆炸下善用的手段;媒體知道沾黏住柯P,多拍他風格表情,多加入爭議語錄,配合新媒體社群中調侃議題,KUSO柯P動作或表情影片,再包裝重製至大眾新聞,收視率就會好。
其次,柯P不少話語惹來是非,如「外籍新娘進口說」、英國部長給的「破銅爛鐵」懷表、颱風天「在家清冰箱」等話,不管是在台北或其他地方,都是重口味議題,無論台北或南部記者,都是新聞學中奇特性的考量。
其實,柯P的「失言」非典型犯錯,才是他這幾年得到政治資本的最大來源,加上天龍國的資訊步調快速、媒體近用性高,更是讓柯P一舉一動成為媒體追捧的熱點,經媒體放大形成社會話題。
如同往昔消費明星的動態成為習慣,媒體把明星當噱頭,除給觀眾提供了風花雪月的社群資本外,更滿足了閱聽人窺私獵奇的心理。
然而,政治人物成為媒體經濟所設下的明星光環,達成了收視默契,形成了「微權力」下的社會娛樂心態。
首都的優勢,營造出壓力與光環相伴的舞台,柯P時而真誠坦率,或是斷線跳針,那股被媒體捧著走的「紅海戰場」,已經化為沙魚關注的匯集處,怎能放過!

淪歐洲經濟病夫 英國自找的


2017-09-13 04:46 聯合報  羅至美/台北大學公行系教授(台北市)

英國首相梅伊。 (路透)



「停滯性通貨膨脹」一詞,首次出現在一九七○年代全球經濟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之時。在石油危機發生之前,西方主流經濟學咸信所謂的「菲利普曲線」,認為高經濟成長與維持低通膨無法兼得而必須有所取捨。
石油危機的發生,首次讓西方經濟學者經驗了經濟可以在衰退下,仍然產生通貨膨脹的問題。西方工業國開始積極尋求能源分散與自主政策,總體經濟治理也從過去的「經濟成長/通膨」二擇一,轉向維持物價穩定為先的主流思維。石油危機之後,停滯性通貨膨脹在西方先進經濟體中已久不復見,但卻在二○一七年的英國經濟出現若干蹤跡。
英國去年六月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各項經濟數據並無出現反脫歐者所預言的經濟大崩壞,民間消費依舊熱絡,經濟成長亦維持原有動能。
但自二○一七年起,就已知的經濟數據來看,已出現急轉直下。第一季與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分別僅有零點二%與零點三%,是G7國家中經濟成長最少者,它要如何達到原本預期全年成長一點七%的目標,不無疑問。同時間,通貨膨脹率則已經攀升到近三%的高點,超過法規所賦予英格蘭銀行所應達到的通膨管理目標:不超過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二%。
通貨膨脹的發生主要來自英鎊在脫歐公投後的持續下跌,目前一英鎊已跌至接近一歐元的水準;據英國媒體報導,在部分機場匯兌處,一英鎊甚至換不到一歐元。匯率下跌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但薪資所得則沒有隨物價上漲同步提升,導致一般民眾實質購買力縮減,形成實質減薪,從而使得民眾消費行為變得保守,而英國經濟很大部分是來自消費驅動的成長。
而經濟成長的另一引擎—企業投資與支出,復因脫歐談判已結束第三輪卻仍未見明朗而完全停滯。支持脫歐者原本預期脫歐後會因匯率下跌而出現出口貿易擴增,從而帶動經濟成長的樂觀期待,顯然也未能實現,因為如同英國商會所直言:「便宜的匯率不必然就會自動轉換成出口榮景。」
英國國會甫於十二日通過「歐盟法廢除法」,推進脫歐法律進程。對比英國經濟在脫歐公投前是G7中經濟成長最為強勁,而目前全球亦未有任何能源危機、金融危機來看,公投十五個月後的今日,英國出現若干許久未見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現象,只能說是自我引發的,它使得消費者、企業主均受害。
對照歐盟四大經濟體今年成長優於預期、歐元區全境經濟持續復甦,英國媒體Independent首席經濟評論員James Moore悲觀認為,英國就要從過去一向為歐洲經濟發展中的慢郎中,變成歐洲經濟的病夫,而這是英國,從政客到民眾,都還沒準備好面對的殘酷現實。


高教 對岸不共產,台灣薪不低


2017-09-13 04:46 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昨天蔡文祥教授批評「玉山計畫」,認為台灣高教人員的收入是「共產式低薪」。
但「共產式低薪」的說法,兩個不正確。台灣教授的薪資是國民人均所得的兩倍多,超過大多數歐美國家。「低薪」是因為我們的人均所得,原本不及歐美及港星之半;港星教授是台灣的三到四倍,是因兩地貧富差距大(基尼係數○.四以上,台灣高於○.三),因此港星高教等高薪人才的常薪,就是台灣的三至四倍。假使國人薪資高些,不平等度也能拉大,我們的高教薪資才能水漲船高,超英美趕港星。
「共產」中國的高教薪資,如今很多分成十三等,年終可能另依我們並不熟悉的作法,再有獎金分配,於是不同等級的高教人員之間,以及高教人與對岸的人均所得,差異很有可能超越港星,哪裡還有共產精神,遑論實踐。
蔡文又說,教育部只獎助六百多人年領六百多萬,多數人「吃不到」,留不住「優秀教授」。這個批評也不對。沒有那麼多人因海外挖角而離職。台灣社會學會轉教育部的資料顯示,未屆退休年齡就離職的人,一年也才一四八位,並且其中以私校轉公校占了多數。
蔡教授僅以市場價格衡量高教,看似批評,其實是力挺教育部。任何事情沒有錢,萬萬不能,但高教人員要有多少錢(薪資)才能做好教學與研究,可以討論,僅另提四位經濟學者的說法,權作商議之資。
一是百餘年前美國人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在經典著作《有閒階級論》最後一章,論及「高級學識是金錢文化的一種表現」;關心高教,得讓玉山計畫不要變成這種表現。
二是瑞士人傅萊(Bruno S. Frey)說,引進過多金錢機制,對於原本反求諸己的活動(教研應該是其中一種吧),可能適得其反,使得人們主動從事的努力減少,扭曲風氣,往不好的方向變動。
皮凱提(Thomas Piketty)三年多前出版《廿一世紀資本論》,至今引發的正反議論,尚未歇止。台灣譯本問世時,衛城出版社與聯合報邀他到台北講演。張忠謀說,「主辦單位…給我一萬塊,我相信主辦單位給Piketty的演講費可能是我的幾百倍,這也很好,這樣我們才能請到好的講者。」皮凱提嚇一跳,他說,「根本不知道…主辦單位會給演講費。」
最後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諾斯(Douglass North),前年以九十六歲高齡辭世。他不僵化,稱讚海耶克,但也說「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問題迄今還是活生生,標準經濟理論無從回答。」他寧願薪資止於合理,數度婉拒加薪,杏壇多有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