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予嘉/漫長的生產線
◆ 陳國樑/行政院修財劃? 更像是政治鬥爭
丁予嘉/漫長的生產線
2025-09-19 00:11 聯合報/ 丁予嘉(經濟學家)
地球約在四十五億年前誕生,經過行星撞擊,開始形成海洋,約在卅五億年前開始出現原核生物。此後,經過多次極端氣候變化、冰期、生物集體滅絕事件,約五點五億年前,出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上的多細胞生物種類猛增。之後,又經歷了五次生物集體滅絕事件,而距離今日最近的大滅絕發生於白堊紀,約六,六○○萬年前。我們熟知的恐龍和其他大型爬行類動物就在這時滅絕,但一些小型哺乳類動物逃過一劫。
在過去六,六○○萬年經由不斷演化,約四百萬年前,非洲的類猿動物學會了直立,改變了整個地球。約廿五萬至五萬年前,直立的類猿演化成智人,從此由野獸變成世界主宰者,支配著地球上八七○萬種動物、四十五萬種植物。放眼今日,動物已滅絕了超過一半,植物也只剩下三分之一;反觀人類,從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的卅億人,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八十一億,迅速增長而剝奪了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
四十五億歲的地球,經過極漫長的演化,幾經虛空、幾經碰撞、幾經輾轉、幾經滅絕;地球若有生命與認知,怎來得及適應這短短六十年的巨變?或充其量,自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算,也僅短短的二五○年。
我總覺得,自有智人以來,鬼使神差的、冥冥中的,每一個人都在一條漫長的生產線上;出生、學習、成長、工作、結婚、繁衍、退休、死亡,這其實就是生命。我把生命說是「生產線」,其實是有被「指定」的意思;有人汲汲營營、有人啥事不幹、有人吃香喝辣、有人痛不欲生;這八十一億條「生產線」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準確配置。「它」或是「祂」正在準確地導引人類步上極端大災難的循環。
地球生物經過多次集體滅絕,其頻率與相隔時間,隨機且無法確實考證,不值得參考,更不需要自己嚇自己。什麼核戰、陸地變海洋、隕石、大地震,都不值得擔憂!值得深思的是,卅年後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
民國一四四年(二○五五年)的地球,主宰地球的將是什麼物種?我的想像,應該只剩下「超級智人」與被人類發明的機器人了!超級智人掌握著全世界數量不多的極巨大企業,掌控著所有公部門的運作;超級智人是「半人半機器人」,活個二、三百年不是問題。在地球上,超級智人是極少數;機器人沒生命,當然有高級(有腦、複雜的)、低級之分,端看做什麼工作,機器人將是最大的「人」口數。那麼有生命的人類在做什麼?一樣不會變的!被指定在某條漫長的「生產線」上,從出生直到死亡。
人類在地球上是點綴而已,只是充當超級智人「緬懷人類發展過程的展覽館」。漫長的「生產線」將不會是八十一億條;凡身體好的、會吃會喝的人,超級智人為避免浪費、不想看到人類無聊的相互傾軋,將把他們遣送到其他的星球,開墾、繁衍、發展,延續著人類自古以來漫長的「生產線」。
地球是否會繼續存在?我不知道。但人類會繼續自己的漫長生產線,傷植物、滅動物、毀環境,直到把自己打敗,然後換個地方繼續重新開始,直到人類再次自傷自滅,如此永續循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