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兩次台灣地位未定論 美國今非昔比(廿七)
◆ 【專家之眼】學生的時間,不該只為課表服務
◆ 【專家之眼】親愛的,一個不小心,我就把俄羅斯整垮了(廿四)
◆ 【專家之眼】川普盟友被刺激化美國的左右對立
【專家之眼】兩次台灣地位未定論 美國今非昔比
2025-09-18 07:00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就在9月3日中共閱兵後,美國在台協會與國務院近日重申「台灣地位未定論」。圖為美國國務院。(新華社)
就在9月3日中共閱兵後,美國在台協會與國務院近日重申「台灣地位未定論」。從媒體披露的文字看來,前者指中國刻意曲解二戰時期文件,「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舊金山和約」等文件均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後者則是立即附和發表了類似觀點。這件事對中共影響未知,倒是先讓人檢視美國真正立場,引起台內部騷動。一來一往之間,美國政府作法是否聰明,頗堪玩味。
首先,美國對於台灣地位的立場多次反覆。例如民國卅九年(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曾公開表示: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中正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但國務卿艾奇遜同月聲明美國太平洋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引起敵對勢力侵略野心,當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中共占領台灣,杜魯門於27日隨即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同時聲明表示: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此被普遍視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以正當化美國軍力的存在。
換句話說,當年台灣地位未定論之所以提出,是因為美國政府要為武力介入台海衝突做好準備。
然而,前後比較之下,現在美國政府捍衛自身利益,顯然格局氣勢都弱了許多。姑且不論本月中共閱兵推出的新武器被解讀成什麼,美國政治新聞網已傳出,國防部幕僚在8月底給部長赫塞斯的最新版「國防戰略」草案,將應對美國國內與西半球區域任務的重要性,擺在對抗中、俄等對手之上。意思就是暗示美國將保衛自身安全利益眼光僅放在家門口,已不復有當年杜魯門政府的戰略思考了。
既然沒有武力做後盾,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意義為何就搞不太懂了,因為對國際現狀沒有影響力。中共方面除了認為有鼓勵台獨意味外,也有認為是為向台出售武器製造藉口。但如果從川普愛先抬價再談判的角度思考,此時重提未定論,也不能排除與即將舉行的川習會有關?
其次,綠營反應則是一貫立場,以為只要中華民國不存在了,台灣共和國就可以破土誕生。現階段還只是把重點放在肯定稱讚美國的說法。一位匿名放話的國安人士稱,美方此舉只是說明從國際法上沒有國家可以決定台灣的地位。從現代國家理論來看,國家的主權就是屬於國民全體,沒有人可以替代台灣人決定他們的主權誰屬;台灣的政治地位、主權當然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以為」,甚至認為可以自行決定台灣地位。
然而,美方此次提到的內容,還在於否定了三大文件的法律效果,按照獨派論述,連帶看似否定了中華民國對台的主權。比較民國卅九年(1950年)前後提出未定論的時局,過去談話時,美國還承認中華民國,因此有學者主張,中華民國也有對「無主地」的「先占」效果,杜魯門說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還可以說得通。
但現在沒有承認了,台灣卻仍是無主之地。綠營外交部稱「國際社會理念相近的夥伴眼睛是雪亮的」,他代表哪國發言呢?匿名國安人士用教科書定義稱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但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國民,又是哪國國民呢?綠營以為只要打倒中華民國就好,卻忽略了緊接下來的問題是,美國在民進黨主席宣傳絕不疑美的前提下,再次表達了台灣地位未定、暗示台灣為無主之地,民進黨現在是執政黨,要不要也附和美國一下,趕緊成立新而獨立的國家代表台灣,以便獲取美外交承認呢?這時候,台灣人民眼睛才真是雪亮的。假獨派過去躲在中華民國框架下,現在該是要出來見真章的時刻了。
【專家之眼】學生的時間,不該只為課表服務
2025-09-18 06:27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最近「國高中延後上課至上午10時、下午4時下課」的萬人連署,再次喚醒社會對學生作息與健康權的關注。本報資料照片
在晨光未亮的街頭,無數青少年拎著書包匆匆奔向校園,這早已成為台灣教育風景的一部分。最近「國高中延後上課至上午10時、下午4時下課」的萬人連署再次喚醒社會對學生作息與健康權的關注,引發一場從睡眠、生理時鐘到升學體制的激烈辯論。支持與反對者皆有其立場,值得深思的是,台灣教育是否已被制度本身困住,沒有為學生真正的福祉著想?
提案背後的焦點,表面上是學生的睡眠問題,實則是教育結構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忽視。根據醫學界觀察,青少年正值生理時鐘變動期,普遍偏向「晚睡晚起」的體質,強制早起只會導致注意力渙散、情緒不穩。有醫師指出,若學生能睡滿8小時,有助於改善學習效率與心理健康,而不是強行把清晨7點當作最佳起跑點。
但教育現場的校長與老師們卻普遍對提案表示保留,他們指出,課綱的密集設計,要求每周35堂課,若單靠延後上課來解決睡眠問題,等於在原本緊繃的時數上壓縮更多內容,教學品質可能因此下降。更有人認為「與其改時間,不如改制度」,因為睡眠不足的成因並不單一,補習文化、3C成癮與升學壓力早已是學生作息失衡的主因,時間只是結果的表象。
家長與社會輿論更是意見分歧,一方面有家長主張「學生不是機器」,長期熬夜加上考試教育,讓孩子身心俱疲,不如將上課時間延後,騰出喘息空間。另一方面,則有家長擔心延後上課將無法配合家庭作息,孩子可能在家耗掉更多時間於滑手機或睡懶覺,未必有助於自律與成長。更有反對者警告,若學習時數減少,對資源不足的學生而言,只會加劇教育落差。
值得注意的是,此提案所指的「移除非必要課程」也讓教學現場困惑。什麼是「非必要」?班會、周會、美術、音樂,這些培養民主素養與審美能力的課程,是否就該被犧牲?當課綱中強調「核心素養」,但政策卻逼著學校回頭填鴨,那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揠苗助長」。
當然也不是所有反對聲音都缺乏建設性,不少校長建議,可借鏡歐美與日本作法,將上課時間微幅延後至8:30或9點,並刪減部分下午課程,留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與社團活動的空間。這樣的方式在兼顧學生作息與學校運作下,也許更具可行性與彈性。
整體而言,這場關於「延後上課」的爭論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整個教育制度是否願意重新以「人」為本位來思考的試煉。《教育基本法》明確指出教育應協助個人追求自我實現,若學生長期在睡眠不足與升學焦慮中掙扎,那我們到底實現了什麼?是教出一張張分數漂亮的成績單,還是一群失去學習興趣與生活韌性的年輕人?
制度的僵化,來自於不瞭解真正的教育對象是人,學生並不是為了配合課綱而存在,教育也不是為了制度而設計。若政策與改革從未真正理解學生的需求,那即使再多的提案與連署,也只會停留在表象熱潮。
與其只問「能不能10點上課」,不如反問「台灣的教育是否還記得為了誰而存在」?或許真正值得社會共識的,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價值觀,讓教育回到人的本質上,讓學生的時間不再只是為了服務課表,而是用來發現自己,活出自己。這才是一個社會真正對下一代的尊重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