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從對等關稅看台灣產業轉型突圍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關稅大浪席捲,賴政府想用九三○億打發?
◆  聯合報黑白集/司法的恣意
◆  經濟日報社論/從對等關稅看台灣產業轉型突圍








經濟日報社論/從對等關稅看台灣產業轉型突圍


2025-08-03 02:26  經濟日報/ 社論
從對等關稅看台灣產業轉型突圍。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美國針對台灣實施的20%暫時性關稅,像是一面照妖鏡,映出台灣長期以來產業體質未能升級隱憂國際戰略布局被動。在國際談判桌上,台灣不是第一次陷入左右為難。從這次關稅談判結果來看,表面上是關稅的衝擊,其實早已超越經濟領域,直指國家整體治理能力、產業結構深層改革,以及地緣政治中的角色選擇

更令人憂慮的是,美方的談判策略中,已明確導入232條款(調查進口產品是否影響美國國家安全),也就是將國家安全作為課稅依據,對特定產業施加高關稅壓力。這種策略意味著,美國關稅政策將不再純以貿易逆差為指標,而是以地緣戰略產業控制權為核心。台灣而言,這不只是輸出型企業壓力,更關係到半導體資通訊核心產業全球供應鏈中的位置。若無法在談判中有效保住科技產業戰略價值,未來即便稅率表面降低,實質代價也將更沉重。

台灣目前的20%暫時關稅,意味著談判尚未成功。政府希望將關稅與232條款整併談判,以避免「被剝兩次皮」,但這也表示短期內無法確定,產業壓力勢必持續累積。在此同時,日本、韓國等國已先行達成協議交換條件包含數千億美元投資市場開放相較之下,台灣缺乏外交承認直接溝通管道的情況下,被迫以較弱的籌碼在後段班掙扎突圍。這不僅是外交困局反映,更顯現出國家整體談判系統侷限資源整合能力不足

責難並無助於局勢,真正值得探討的,是我們該如何從此困局中學習,重新建構具韌性經貿戰略首先必須拋棄「靠補助過關」、「坐等談成」的思維,政府應主動整合政策工具,啟動結構性改革。例如在補助資源配置上,應優先支持中小企業進行數位化生產流程透明化市場多元布局,不再單一依賴美國市場。此外也應加速建立 ESG 節能減碳能力,以迎合國際供應鏈升級趨勢

中小企業的角色,不應再只是被動承受的「壓力鍋」,而應是轉型的主動者。政府若能建立如「產業關稅應變平台」之類的機制,納入民間意見與回饋,並以時間表設定轉型目標資源釋放節奏,才有可能在危機創造重生。否則企業在看不到政策方向的情況下,只能自行壓縮成本、減少投資,形成產業萎縮信心流失惡性循環

另一項不容忽視的,是整體國家的戰略布局。現今的經貿政策早已不能只靠財經官僚主導,而必須結合外交、國安與產業政策。南韓能以能源合作交換低稅率,日本能大手筆投資美國皆非偶然。台灣若不願或無法採取類似策略,至少應該清楚說明取捨與底線,而非以模糊策略應對民意與市場的不安。換言之,從總統到部會首長都必須具備更宏觀視野國際溝通能力,將台灣從「被談判者」轉為「策略協商者」。

此外也必須警覺川普的貿易政策是一套「動態出牌」的邏輯,不會在一次談判中畫下句點。根據過往經驗,美方將不斷以稅率關稅延展產業安全審查手段拉高籌碼,再透過時間耐心削弱對手意志台灣若無長期談判機制風險管控計畫很可能在一次又一次「驚嚇、驚奇、驚喜」的循環中被迫讓步

當務之急,是重新思考台灣國際經貿體系中的戰略定位。不應只想著如何躲過一輪關稅,而應該建構一套面對未來衝擊經濟安全網,包括產業多元化、投資區域平衡、外交談判體系制度化等,並加強與友邦的協調,推動多邊貿易機制,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風險,更應該廣納產業、智庫與在野黨的意見,形成對外戰略上的全民共識,擺脫每次風暴都要重新摸索的窘境












聯合報黑白集/司法的恣意


2025-08-03 01:20  聯合報/ 黑白集
黃呂錦茹涉及的並非殺人放火或共諜叛國等重罪,卻遭羈押98天,如今交保,也須湊足千萬保釋金,戴上電子腳環。 (中央社)


台中地院審理第一號國民法官案,審判長當庭以「請尊重」為由,制止旁聽記者筆記。無獨有偶,台北地院審理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涉罷免連署不實案,合議庭裁定黃呂以一千萬天價交保;雙雙凸顯司法官恣意裁量問題

記者在法庭旁聽,除彰顯司法審理公開透明,更攸關人民知的權利。何況,司法院早有函釋法庭筆記並未妨害秩序,不應禁止。如今卻僅憑審判長一句「尊重」,法警就全面制止在場記者筆記,好大官威,難怪司法院會震驚。

七十五歲的黃呂錦茹,涉及的是偽造私文書罪、並非殺人放火或共諜叛國等重罪,卻遭羈押達九十八天。如今交保,也須湊足千萬保釋金,戴上電子腳環。相較民進黨政府官員涉共諜案以廿萬輕鬆交保,莫非在法官心中,偽造文書之危害,竟比一堆共諜嚴重

大罷免大失敗,主因之一就是人民厭惡司法淪為政黨打手,充斥雙標與恣意。且看鍾文智逃亡爆出的法官違法失職案法官評鑑委員會卻僅建議對涉偽造文書的法官罰俸十個月。可見,司法自律機制也已失靈

法官獨立審判須受到人民的尊重,前提是須先「自重」,依法衡情酌理秉公辦案而非自視職權高大恣意寬泛自由心證裁量空間悠遊否則,被批恐龍依附當朝權貴,就是自取其辱











聯合報社論/關稅大浪席捲,賴政府想用九三○億打發?


2025-08-03 01:11  聯合報/ 社論
經濟部內參報告指出,20%的對等關稅加上台幣升值,對工具機產業衝擊很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直到最後一刻,國人都還以為台灣可和日、韓一樣獲得十五%的對美稅率;但底牌一掀,我國關稅硬是比日韓高出五個百分點。儘管賴總統稱這是「暫時性」稅率,但若與隨後的二三二條款所涉半導體等產業包裹談判下來,就算稅率可能稍降,台灣不知還要付出多少代價。尤其,整個談判作業在黑箱中進行,人民被蒙在鼓裡,賴政府如何說服人民

台灣獲得廿%的關稅,可謂偏高。據評估,工具機等產業將受到嚴重衝擊;至於稻米、蘭花等農產品命運如何,也不令人樂觀。最怕的是,萬一台灣在談判中「讓到脫褲」,最後仍落得比競爭對手還高的稅率,乃至攸關台灣經濟命脈半導體ICT 產業失去優勢;那麼,賴政府團隊的能力專業愧對台灣

美國對台灣的廿%關稅,比起亞洲其他經濟體--尤其新加坡僅十%,屬於較高水準。如此一來,台灣輸美商品的實際關稅稅率將上升至九.二%根據經濟部內部報告,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等四項產業,日本是我國在美國市場主要競爭國;如今日本對等關稅為十五%,加上日圓近年持續貶值,這四項產業受到的衝擊將極嚴重

至於台灣最關心的半導體產品課稅,將是下階段談判重點。目前仍沿用之前規定,多仍是關稅豁免項目,會在「二三二條款」--也就是美國調查這些產品是否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後,決定其稅率。台灣有近八成輸美產品,落在二三二的調查範圍中。美國商務部已表示,兩周內會端出具體調查報告;屆時台灣半導體產業將迎來什麼樣的命運,猶在不定之天。

除了廿%的關稅外,外界最擔心的是,美國會不會獅子大開口,要求台灣用大投資、大採購以換取低稅率賴總統以談判已簽「保密協定」為由,拒絕透露任何美方的要求。但以日、韓的談判結果看,此處才是「大魔王」藏身所在。

先看日本,已承諾配合川普政府的要求,投資美國五千五百億美元。這一金額,占日本去年 GDP 的十三%。南韓方面,則承諾投資美國三千五百億美元,外加一千億美元採購能源兩者加總,共計占南韓去年 GDP 廿四%台灣去年的 GDP 將近八千億美元,若真如外傳要被迫投資美國四千億美元,等於占了 GDP 的一半。這個比率,與日、韓相比,顯然不合理。更大的問題是,這筆錢要從哪裡來?尤其,美方希望這筆資金是「越過國會監督」,以免受到干擾先前,曾傳出賴政府想要以「主權基金」的形式投資美國,則未必是美方樂見的模式

民進黨近年政策上一路向美國全面傾斜產業撤出中國大陸、出口重押美國,導致去年台灣對美出口年增率高達四十六%。如今,台灣便得為此付出代價。在美國的立場,台美貿易逆差激增,自然更有理由用關稅來壓迫台灣,以遂行其目的。加上川普亟欲將半導體製造拉回本土,台灣懷璧其罪台積電早早被點名,故而承諾赴美投資一,六五○億美元。遺憾的是,這張牌打得太早,以致在關稅談判關鍵期無法成為有力籌碼

如果科技產業被迫大舉移往美國,台灣經濟優勢還能維持多久,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至於關稅因應能力較弱傳產,所僱用的勞工不少,更需要政府的輔導轉型。然而,賴政府迄今只端出九百三十億元「應對關稅衝擊特別預算」的撒幣老招,不僅金額太少,也缺乏積極作為。當關稅大浪席捲而來,台灣經濟面臨最嚴苛考驗,賴政府如今才從大罷免回過神來,不嫌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