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173/web/◆ 聯合報社論/觀光產業成觀光慘業,是綠色執政的人禍
◆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擋預算」真好用
◆ 經濟日報社論/檢視內閣財經績效:畫餅不能充飢
經濟日報社論/檢視內閣財經績效:畫餅不能充飢
2025-01-13 03:13 經濟日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去年5月20日就職,任命卓榮泰組閣,迄今將近八個月。記者季相儒/攝影
賴清德總統去年5月20日就職,任命卓榮泰組閣,迄今將近八個月,隨著時間推移,朝野各界開始檢視內閣各方面績效,財經乃是國家根本競爭力,自然是檢視重點之一。
賴政府上任之後的財經大事,第一件就是成立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這個集結朝野60位菁英的任務性組織,隆重地召開了三次會議,並揭櫫「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三大政策目標,同時提出兆元投資國家方案、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薪資提升與薪資透明化、雙就業與雙照顧等重大政策,令人目不暇給,讓人對內閣財經成就充滿期待。
政策大餅雖令人垂涎,需要落實方能充飢,經發會會議結束好幾個月了,民眾對會議決議之施政成效仍然無感,卓院長實在需要嚴格檢驗各相關部會對政策績效落實程度,虛心滾動修正,方能於內閣滿周年時,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卓內閣第二項經濟政策為遵循賴總統當選諾言,推動「五大信賴產業」,鎖定半導體、AI、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等五類關鍵產業,並開宗明義表達:著眼「致力於強化台灣國家安全與經濟韌性」,然而細究五大信賴產業在整體經濟與產業定位,其對國家安全重要性,遠大於對經濟韌性的提升,畢竟台灣經濟韌性與長期建構,豈能忽略精密機械、先進材料、精密化學、生物科技、數位金融之重要性;這些是台灣未來產業高值化不可或缺的根基。
檢驗內閣財經表現,也可以聚焦關鍵財經閣員的執行力與個人風格。經濟部長郭智輝出身民間企業,按理應熟悉產業需求及團隊領導技巧。然而,近八個月來,他在媒體上的表現多半集中於爭議性議題,例如支持以千億撥補台電虧損、主張赴菲律賓種電、禁止所屬單位對外發言等。此外,三位次長因不堪壓力相繼辭職,更讓人對其領導能力大打折扣。
另一位具民營企業管理經驗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觀察其上任後發言,除承續前任政府規劃之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外,新提出包括支持發展氫能、建設台灣為小國強權、推動國際攬才、建立區域科技樞紐等。國發會在內閣中扮演政策總軍師角色,主委需要有能力擘劃國家發展願景、具備國際視野,既要為閣揆出謀劃策,也能於部會間調和鼎鼐,重要性絕不亞於其他財經閣員。
相較於經濟部職掌,國發會應著重民眾關心的廣泛性經濟議題,如青年族群就業機會與薪資待遇、民生物資與通貨膨脹、政府效率及如何根本解決國營事業虧損等。劉主委出身 IT 外資企業,在國家發展藍圖與經濟議題擘劃經驗較弱,未來如何吸納國內外智庫與學者專家意見,將是其績效高低與成敗關鍵。
若將部會首長的任期比作兩年,那麼八個月僅是三分之一。然而,這段時間已足以初步反映內閣的執行力與施政方向。內閣財經團隊必須意識到,經濟與產業發展是國力的根基,絕非浮光掠影般的政策口號即可糊弄過關。
內閣各部會首長,無論是經濟部、國發會、財政部、教育部與國科會,皆須秉持專業與道德良心,真正深入問題核心,為未來台灣打造堅實的國際競爭力。政務官的角色不僅是當官,而是做事;如果內閣不能展現出果敢與務實的作為,恐怕難以贏得民心。
財經政策的評價不該停留在宣示的美好願景上,更重要的是檢視其實質成效。內閣必須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改弦更張,讓政策落實於民眾感知之中;空談終究無助國家發展,唯有腳踏實地,才能真正讓台灣經濟走向韌性與創新的未來。
聯合報黑白集/「藍白擋預算」真好用
2025-01-13 03:20 聯合報/ 黑白集
全家便利商店去年4月15日起開賣「幸福餐盒」,每份售價60元,於全台超過200間文教及醫院型店舖限量開賣。 圖/全家便利商店提供
農業部之前補助業者推出「六十元幸福餐盒」,最近宣布將在一月底停賣,有親綠粉專立刻宣稱,就是因為藍白強推財劃法、杯葛總預算,才導致窮人的營養餐盒沒了。這篇貼文很快被證實是造謠,因這項經費是來自疫後特別預算,補助本來就是到去年底,跟修法以及總預算根本毫無關係。
自從藍白聯手通過財劃法修正案,中央各部會輪流出來哭窮、恐嚇人民,這一招激不起太多漣漪後,側翼最新的話術就是萬事都推給藍白擋(刪)預算。不只幸福餐盒,近日親綠色彩鮮明的財經人士謝金河批評桃機建設落後、沒企圖心,底下立刻有青鳥留言稱都是因藍白擋預算,怎麼建設?
事實上,各國多在疫情三年國門利用率處於低檔期間,趁隙進行各項軟硬體建設,唯獨蔡政府,除了緊閉國門,沉浸在「防疫模範生」的虛幻光環中,機場建設卻停滯不前,白白虛擲了三年,以致疫後國門解封,桃機立刻顯露各種局促與落後。這全因主政者缺乏遠見與格局所致,跟綠營口中的「國會亂象」一點關係也沒有。「藍白擋預算」儼然已變成綠營側翼用來掩飾執政不力、怠惰或是攻擊在野的武器。
話說回來,賴政府為了財劃法修法鎮日喊窮,賴總統卻要花上六億多元改版五百元鈔票,聽起來,中央政府還挺有錢的,怎麼會窮呢?
聯合報社論/觀光產業成觀光慘業,是綠色執政的人禍
2025-01-13 03:30 聯合報/ 社論
受到颱風、地震衝擊,花蓮觀光慘兮兮,根據觀光署統計,花蓮縣春節平均訂房率僅二成。花蓮東大門夜市人潮不若以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春節連續假期,國內旅宿訂房率平均不到三成六,低於去年的四成,旅遊標竿的花蓮、屏東都是重災區。再看去年觀光逆差超過七千億元,去年下半年起旅宿業陸續傳出歇業消息;新冠疫情已過,觀光產業還是「觀光慘業」。面對此一窘境,交通部觀光署卻把責任推給「房價太貴」,顯然避重就輕。
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觀光業曾經歷十一年榮景。新冠疫情前的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國際旅客來台已近一千二百萬人,蔡英文政府還曾喊出「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觀光產值上兆」口號。不過,在禁止陸客來台、疫情解封後境外旅客來台人數未回疫前水準,以及國人出國旅遊意願高於國旅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觀光業每況愈下。
去年初蔡政府將全年境外旅客目標訂在一千萬人,到年底卻只定格在七百五十萬人左右,遠不及預期。去年五月賴政府剛上任時,也把「觀光產值上兆」目標提前到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實現;到年底卻悄悄把時間「回復」到蔡政府所提的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已在賴總統此任任期結束之後,明顯就是不想面對政策跳票結果。對於觀光業困境,可說束手無策。
雖說觀光大幅衰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但真要救觀光,並非毫無辦法。儘管兩岸情勢依然緊張,且台灣民眾組團赴大陸旅遊,或大陸民眾來台旅遊禁令仍在,但自前年底起就可嗅到兩岸觀光鬆綁味道。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十一月,交通部宣布將對團客赴陸解禁。去年四月,陸方對赴陸交流的國民黨人士表示,將陸續開放福建居民到金馬旅遊。去年十二月,來台參加雙城論壇的上海市副市長華源公開承諾,將積極推動上海居民赴台團隊遊,為此業者均高度期待。
如果這些宣示能一一落實,不僅可解觀光業燃眉之急,甚至可能重回觀光榮景。但在政治力干擾下,這些兩岸觀光交流機會之窗,都未能打開僵局。去年春節前交通部政策急轉彎,重頒禁團令。而「福建居民到金馬旅遊」和「上海居民赴台團隊遊」,則被綠營支持者指控是統戰,甚至再度傳出「憂心陸客影響台灣旅遊品質」聲音。
賴政府的態度更是曖昧不明,不但質疑對岸「誰作主」,對「上海居民赴台團隊遊」也採三手策略。交通部說「歡迎陸客來台,對禁團令滾動檢討」;陸委會則提「三不原則」,要求不出於政治目的、不附加條件、不隨時為脅迫叫停;賴總統新年談話更指定兩岸開放觀光,「先由台灣的台旅會、中國的海旅會」進行小兩會談判。要對岸不設前提,但設定最多前提的恰是民進黨政府。
觀光業死活,民進黨政府從未看在眼裡;其心中所繫、手中所做,始終是如何利用兩岸觀光議題操弄對立,獲取政治利益。如果能把兩岸政治對立和觀光交流脫鉤處理,以疫前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陸客近三百萬人計,豈會有去年千萬國際旅客只達標四分之三、觀光逆差超過七千億、春節訂房率創新低、旅宿業頻傳歇業慘劇?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作為第三級產業主力之一,觀光業如果崩潰,從二級產業轉型到三級產業就只是空談;從國家安全戰略角度看,自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政策起,觀光業就扮演著兩岸關係「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角色。一面宣稱希望緩和兩岸關係,一面阻攔兩岸觀光交流,政策目的與手段完全背道而馳。旅遊品質不佳或旅宿價格太高,都可能是觀光不振原因,卻無法解釋觀光業為何全面崩潰。把觀光業者生死當成政治武器,產業成「慘業」,就是民進黨執政下的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