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404/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走向「以術治國」,墮落三部曲
◆ 聯合報黑白集/公視的「一把綠」
◆ 經濟日報社論/從中鋼事件看公營事業治理
經濟日報社論/從中鋼事件看公營事業治理
2025-01-21 02:02 經濟日報/ 社論
中鋼。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眾印象中傳統產業的模範生中鋼(2002),近月躍上媒體新聞;不僅股價一度跌破令人唏噓的18元,其轉投資綠能領域的嚴重虧損更讓人擔憂。過去為配合「風電國產化」,中鋼投資「興達海基」竟損失64億元,結果不得不另謀發展途徑。最近中鋼又成立綠電平台「台灣智慧電能公司」(台智電),引發高雄市中鋼集團總工會陳情抗議,呼籲政府不要強逼中鋼統購總價達5,500億元的綠電。至於中鋼企業工會則指控外資與台銀證券賣超中鋼,造成股價下跌「都是被假消息所害」。
經濟部郭部長在立法院對中鋼問題的答詢更是推卸;部長謂「經營決策與虧損應由中鋼負責」,成立台智電並非「政策強壓」,更何況「參與股東可在綠電交易中獲利,不存在高買低賣或無法消化的風險」。此外,中鋼的新聞稿則強調,布局「綠電資源」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戰略,而投資台智電是經過審慎評估的。
中鋼與經濟部真的澄清問題了嗎?中鋼投資爭議凸顯公營事業治理出現問題,政府有必要檢討政策推動與公營事業的關係,而政府對此事件的危機處理,顯然無法取信於民。中鋼設立台智電恐非僅是為獲配有限的綠電;沒有政府要求,中鋼理應不會先發起台智電,再邀政府基金、國營事業與泛官股的參與。經濟部長的「中鋼若無法與工會充分溝通,隨時可退出」說詞,反似暗指台智電是未經審慎評估的倉促投資。對此,經濟部有必要說明成立台智電的真正原委。
社會另外還質疑台智電統購25年綠電,恐與離岸風電開發商取得銀行融資有關。政府需回答台智電是否是開發商取得授信與銀行移轉信用風險「雙贏」設計下的產物。如果真是如此,政府乾脆保證台智電財務安全,創造「三贏」局面。只是這些年來執政者能源施政讓人無法恭維;替代核電的光電弊案叢生,風電國家隊釀成中鋼巨額損失,而台電消耗大量汙染的化石能源更是財務黑洞。社會對政府能源政策失去信心,經濟部不可能額外擔保台智電財務健全,而公營事業投資台智電成為分擔政府綠電政策風險的凱子。
中鋼成立台智電雖可紓解其對綠電需求部分壓力,但無法化解長期購電承諾帶來的風險。政府持股中鋼20.1%股權,能有效掌控董事會,協助推動政府政策,但政府更應顧及超過130萬人,持股近44%的小股東權益。在面臨市場競爭壓力,獲利未見起色之際,中鋼針對台智電避重就輕的聲明稿並未讓投資人安心,現階段翻轉投資人信任,專業且踏實地恢復獲利能力才是當務之急。
中鋼投資決策爭議與政府介入公營事業的經營息息相關。在資本稀少年代,政府掌握資源發展經濟無可厚非。但隨著國民所得增長,市場經濟發展,政府就宜降低掌控經濟資源的角色。除非「市場失靈」,政府應定位為溝通協調者,盡力排除法令障礙,鼓勵以市場機制為中心的發展模式。公股事業秉持公司治理原則,對廣大投資人負責,特別須強調董事會的專業與究責。最近政府在中鋼成立台智電的斧跡斑斑,風險難測,並不是公營事業配合政策推動的優良典範。
所有公營事業上市,都須同時面對政府政策與投資人權益的挑戰,執政者稍有疏忽便會失去拿捏的平衡度。去年 OECD 修正公布「公營事業公司治理指南」,主張政府管理公營事業,在實現政策目標時,同時要賦予企業經營團隊效率、透明且誠信的自主性,並在最大限度內應降低政治干預。這次中鋼急著成立台智電,究竟是經濟部基於綠能政策的強制作為,抑或是中鋼自發審慎評估的決策,大家迄今仍是霧裡看花;目前能確定的是雙方皆須重修公營事業的公司治理,重拾社會對政府的信任。
聯合報黑白集/公視的「一把綠」
2025-01-21 04:50 聯合報/ 黑白集
立法院將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文化部長李遠表示,將全力捍衛文化人的尊嚴及價值。圖/文化部提供
藍白欲砍中央政府總預算,公視名列其中,引發論戰。雖說《聽海湧》竄改歷史,及國際頻道《Taiwan Plus》立場偏頗,是成標靶近因;但公視爭議,遠不止於此。捍衛預算者,未必理直氣壯。
《聽海湧》最大爭議,是故事「源自史實,卻又扭曲史實」。把原型人物的中華民國領事,從不屈從日軍而遭槍決,醜化成「打小報告的混混」。此外,還把戰俘營的台籍監視員,從被害者寫成加害者,致其後人都出來抗議。這已非「改編」可解釋。
公視類似爭議過去層出不窮。十年前《一把青》,改編自白先勇小說,描述空軍自抗戰到遷台後故事,卻硬加入「飛行員接收戰友遺孀」和「白色恐怖」情節。「偷渡綠色歷史觀」的作法,從《一把青》到《聽海湧》,一脈相承。
其他地方,公視政治汙染亦隨處可見。台語台「臉書小編之亂」,酸遍在野黨政治人物,還爆侵吞公款事件。給兒少看的「小公視」,製播青少年挑戰災難任務的「鹹魚小隊」,設定災難竟只有「戰爭」和「飛彈來襲」,簡直是「黑熊學院」翻版。
「多元文化」和「創作自由」該捍衛,多數創作者和公視人也都兢兢業業、恪守本分。但當多元、自由都偏向特定政治意識形態,就是政治洗腦。掌握資源者,把公視變成「一把綠」,好意思說別人「思想審查」嗎?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走向「以術治國」,墮落三部曲
2025-01-21 04:49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任內首次執行死刑,犯人為32歲的死刑犯黃麟凱。圖為台北看守所。記者曾原信/攝影
在野時的民進黨,口口聲聲談的是公平正義和人權均富;而今執政十七年的民進黨,這些理想全消失,一舉一動只剩下政治算計和狡詞謊言。賴政府上台才八個月,將釋憲、覆議、杯葛、大罷免等所有形式的「杯葛」玩到極致,卡住台灣可能的變革和進展,也把人民對安定與進步的期待拋在腦後。賴清德的不信任度升高,不是沒有原因的。
賴政府近日無預警執行了死刑犯黃麟凱的槍決,原因無他,是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信任感。但這樣的操作有用嗎?只怕未必。大法官加嚴死刑定義後,縱火燒死全家八至親的陳彥翔被改判無期徒刑,性侵並殺死師鐸獎教師的劉志明也由五度判死減為無期徒刑,這是司法風向的現在進行式。何況,包括台南殺警案凶嫌王信福等死刑犯比黃麟凱凶殘者不知凡幾,法務部偏偏挑了黃麟凱執刑,只因他更容易下手嗎?
挑一個不重要的人來執行槍決,只能證明死刑「依然存在」,卻無法證明司法「依然公正」。賴政府選擇這樣做,完全是基於「技術性」的考慮:做做樣子,騙騙一般百姓就好。簡單說,這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決定,不表示賴政府在乎受害家屬的感受,也不意味司法會對廣大民意有什麼積極呼應。一切問題的起源,出自結構偏頗的大法官對死刑作了悖離民情的限縮,從而誘使司法機關競相跟進減少判死,以達變相「廢死」。
台灣是否廢死,應該透過更開放的討論來凝聚社會共識,而不是僅由少數人在密室拍板。現階段社會雖不同意廢死,未來若干年後,也許會有不同個案觸動民眾新的思維,就能水到渠成。癥結就在,一批太均質的大法官不僅極力把制度推向廢死,更一再利用「釋憲」偏頗地阻撓政治和行政上的改革。結果,原本受到尊崇的大法官,卻淪為執政黨對付在野黨的終極武器。
且看賴政府就任以來的「墮落三部曲」,每一部曲都是圍繞著「技術性阻撓」的核心,一步步阻擋台灣民主政治的推進。第一部曲,就是大法官的墮落。從去年的「國會改革法案」,到最近的《憲訴法》修正案,賴政府都利用將換屆和僅剩的八名大法官來阻擋藍白在國會的優勢。此舉,不僅矮化了憲法法庭,更劫掠了議會民主所代表的民意,也是對民主的無情踐踏。
民進黨墮落的第二部曲,是對民眾的驅使與對民意的操弄。「選舉」是一個健全民主社會的重要根基,民進黨卻獨尊「罷免」;選舉結果不利於己,便發動罷免來逆轉形勢。試想,對公平的投票結果都不能尊重,卻要用邪惡的大罷免來催化敵意,什麼樣的國家禁得起如此反覆的撕裂?民進黨已大肆利用公帑豢養側翼,還動不動就召喚青鳥和親綠團體上街;如此「黨國不分」,它何時想過讓人民安居樂業?
民進黨的墮落第三部曲,則是最近頻頻上演的各部會「側翼化」。因《財劃法》及總預算之爭,最近不少中央部會出動指控在野黨無理刪減預算,但其說法卻誇大不實且謊話連篇。財政部稱預算刪減後,統一發票將減少三六○萬個中獎機會;事實上發票獎金是法定預算,根本不能刪,財政部卻帶頭發送不實消息。健保預算遭刪八億,衛福部便聲稱二,三○○萬人的健保卡恐遭中斷;這到底在恐嚇誰?
民進黨回看自己的「墮落三部曲」,還會有感覺嗎?當年綠營前輩們口口聲聲呼喚的公平正義和民主改革,為何到今天只剩下滿手政治算計,所有的理想和精神都蕩然?當道德被抽離後,政治良心還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