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學學李在明靈活有彈性的治國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445/web/ 

◆  學學李在明靈活有彈性的治國
◆  新閣需要領航員而非專家
◆  派系利益能讓位公共利益?
◆  擺爛空轉也是一著?
◆  避免少子化走向黑子化
◆  拯救杏壇 重建親師關係
◆  不教防詐 讓孩子淪肥羊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學學李在明靈活有彈性的治國


2025-08-28 00:22  聯合報/ 楊柔遠/退休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川普(右)在白宮會晤南韓總統李在明(左)時,再度釋出與金正恩會面的意願。歐新社


南韓總統李在明在白宮和川普總統見面,李在明百般迎合討好川普;甚或開玩笑建議川普到北韓蓋川普大樓,在那兒打高爾夫。李在明拚命親舔川普,但最後美國對韓國的關稅還是維持一成五。外界以為李在明不值得。

我以為,李在明事先和幕僚都已做過沙盤推演,知道這次訪美要規避對韓國的不利,所以議題設定將「不希望、不想要川普做的事」列為優先。

不要被羞辱成澤倫斯基第二、不要討論駐韓美軍費用、不要談南韓國防預算從 GDP 的百分之二點三二向上提高、不要說駐韓美軍戰略靈活、不要提出「台海有事」南韓的角色、不要研究南韓投資美國三,五○○億美元要如何分潤、不要觸及南韓採購一千億美元的美國能源要買什麼、不要碰韓國開放美國牛肉畜產品進口。所有這些韓國不想談的,只要川普一開口,所要求的條件都是韓國無法承受之重。川普希望美取得駐韓美軍基地土地所有權,李在明也是顧左右而言它敷衍敷衍

購買百架波音飛機,投資一,五○○億美元振興美國造船業,都在原來清單上。有些人認為,李在明對川普的巧言令色虛應故事有失總統風範。我以為,和川普這樣的商人談事,以韓國對美是貿易出超大國角色,一定要想辦法將損失控制在最小,這就是「智者能以小事大」

川普是一個高傲自大言而無信信口開河昨是今非的總統,他做美國總統的行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離他愈遠愈好。他把總統的高度降低,完全是一個商人買辦,和這樣的人談事,只有想辦法務虛不務實;實際的問題,留給專業團隊去談才有意義。

李在明是窮苦出生,他曾說「只要為韓國好,我可以從胯下爬過去」。李在明很周延,邀請川普參加 APEC 年會同時也請前國會議長到北京邀習近平參加 APEC 年會。李在明的靈活有彈性,可以給賴清德參考。賴清德雖然進不了白宮和川普談,但是很多作為可以靈活修正,對治國有幫助。

抗中保台、陸客陸生來台、兩岸觀光互訪、陸配等問題,都可有彈性的做法,而不是「賴十七條」一出就板上釘釘。非核家園」雖是當年林義雄的理想,重啟核三公投結果顯示能源政策靈活調整。若在自己眼裡,反對黨都是敵人、「雜質」,非但無法捆綁反對黨,還只會把自己的思路困住











新閣需要領航員而非專家


2025-08-28 00:23  聯合報/ 禹拜/大學教授(台北市)


政院昨公布「AI 行動內閣2.0」,共有十六位閣員異動。

社會上常有一種直覺:部會首長必須精通專業,不能讓外行領導內行。因此,總是認為教育部長應該由大學校長出任,體育部長最好是奧運金牌選手,文化部長則由藝術大師擔任,衛福部長理應由醫界大老擔綱。這種推論固然合乎直覺,因為專業對口似乎才能彰顯專業權威然而,政務官的真正定位並不是專業第一人,而是政治責任承擔者

政務官就是由政治任命部會正副首長,要對政策決定負責承受輿論批評立法院監督,並在總統與行政院長的施政方針推動改革。這個角色更像政策領航員技術專家專業意見細節執行則應由事務官幕僚提供政務官的責任是整合不同意見、跨部會協調、拍板定案,並向國會與民眾清楚說明。如果只懂專業,卻不懂政治運作社會溝通,往往會落入「理念正確、手段失靈」的不稱職窘境

即將卸任的經濟部長郭智輝與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兩人均來自企業界,專業毋庸置疑。外界一度期待他們能將企業效率帶進政府,卻因缺乏政治協調力官僚經驗,在短短十五個月內以去職收場

相較之下,當年來自裕隆集團高層林信義同樣出身產業界,卻能在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任內兼顧戰略實務政治現實成功推動政策並留下正面評價。這些案例凸顯,政務官成敗的關鍵不在專業多深,而在能否調整身段駕馭政治環境推動政策落實

放眼國際,美國故總統雷根更是一個典型例子。他不是職業政治家,而是演員工會領袖出身,但他清楚自己的角色:抓住大方向、有容人之量,懂得任用專業幕僚,並以簡單有力的語言激勵人民、重建信心。正因如此,雷根被譽為近五十年最受推崇的美國總統。這顯示,真正的領導者不必是最精深的專家,而是能整合專業凝聚人心引領方向的人。

因此,衡量誰適合當政務官,至少應具備五項條件:第一,擁有宏觀視野,能將部門績效置於國家整體利益下思考。第二,具備政治協調力,能與總統、行政院、立法院及社會各界互動。第三,懂得用人授權願意信任專業幕僚而非事必躬親。第四,能決斷勇於承擔,在爭議中拍板定案承受後果;第五,具備快速學習能力,能在陌生領域調整思維,避免陷入「只懂專業細節、不懂治理全局」的局限

展望未來,政府延攬跨界人才時,不應再拘泥於專業履歷的迷思。除了專業背景,更要評估人選協調力治理經驗;必要時,還可設計過渡支持機制,例如安排政策副手協助新任部會首長熟悉官僚體系,或強化智庫與顧問的支援,減少適應落差。唯有在專業政治之間搭建橋梁跨界人才才能真正發揮所長,而不致重蹈郭、劉二人的覆轍。

總之,政務官不是單純的專業代表,而是能把專業轉化為政策、並在政治環境推動落實的人。如果社會仍以專業背景作為唯一判斷標準,只會不斷重演「專業強、政治弱」的挫敗。真正適任的政務官,應像雷根那樣,能領航團隊善用專家激勵民心,讓專業與政治在治理中相輔相成。



2025-08-27 23:07 聯合報 / 季青 季青漫畫














派系利益讓位公共利益


2025-08-28 00:20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大罷免大失敗後,不僅衝擊賴清德總統政治聲望權力基礎,對內將產生派系權力挑戰,政黨間也須尋求新互動模式,避免陷入執政困境。昨天內閣宣布改組,十六位閣員調整異動賴清德同時任命徐國勇接任黨祕書長,宣布四項黨部人事調整,強調方向是「年輕化、專業化」,黨政同步調整,冀藉此回應新的民意需求

兩次大罷免連續失敗,會否迫使賴從權力集中化,回歸民進黨傳統派系共治權力結構,以消弭派系潛在挑戰及明年地方選舉的諸多困境

首先賴與正國會的競爭與合作。在中央可以政治及黨政結盟,但地方則充滿競爭關係。大罷免失敗,正國會雖表力挺,然正國會成員有意尋求新北市、高雄市及台南市長黨內初選,卻分別與新潮流蘇系產生衝突。賴可能正國會林右昌、新系潘孟安,而選擇與蘇系蘇巧慧合作,支持其參選新北市長嗎?在高雄市長及台南市長黨內初選新系持續壓制正國會出身的林岱樺及陳亭妃?

其次賴蔡再度結盟?雙方在八二三後會面,賴任命親英系的徐國勇擔任黨秘書長,可視為與英派結盟示好。蔡英文與蘇貞昌的爬山政治學,向賴示意權力不應集中而是分享。賴須作出抉擇,是要堅持集權路線冒被孤立風險?還是調整策略分權,透過重建派系共治穩固權力基礎

復次鞏固黨內廣泛性權力基礎。民進黨傳統權力結構組成,係由各派系組成複雜權力網絡。通過重新激活與這些派系的合作關係權力資源交換,賴可在黨內建立更穩固支持基礎防止黨內反對力量崛起。特別是若能提供各派系足夠的政治資源權位,或有助於穩定黨內局勢,此次內閣官員及黨務主管調整正是對此回應。

再者派系擁有強大基層動員能力。透過派系合作,重建政府與基層民眾的連結,增強政策推動及選舉動員能力,進而提升施政滿意度及支持度。

最後通過理性設計派系權力分配,可實現政治制衡權力監督。這種平衡術台灣政治發展史屢見不鮮,往往是總統穩固權力有效手段

賴清德回歸派系政治雖是必然選擇,卻需具超越派系無我精神;理想方案應是,既能保持總統的決策自主,超越個別派系壟斷,保有最終決定權;也能確保各派系獲益,但要避免派系利益凌駕公共利益,這需要賴展現高超政治平衡術














擺爛空轉也是一著?


2025-08-28 00:20  聯合報/ 谷凡/公務員(新北市)


民進黨欲在立院發動「類政變」大罷免挫敗後,執政的正當性已然掃地。依照全世界的憲政先例,早該師法左右共治模式任命在野認可之閣揆,或與在野協商籌組聯合政府,以建立民主政治之「責任政治」。

然而,民眾在八二三後仍看著賴清德與卓榮泰上演「周瑜打黃蓋」的慰留戲碼,僅歹戲拖棚更換無關緊要的閣員,幾近擺爛。此僵局不解,未來三年立院通過、總統公布的法律,行政院大可不編列預算;動輒提起憲法訴訟,現在又無法順利補足大法官進行憲政仲裁國政只能陷入無窮空轉

但或許這樣的擺爛空轉另有意圖,是在伺機盤算等待立院對閣揆提出不信任案,通過後使閣揆去職,便可同時呈請總統解散立院。如此一來,既可塑造在野對執政黨窮追猛打被害者形象,又能遂行改選國會終極目的在現行賴卓體制半點不讓風格下,或許只剩下這最後一步棋可走












避免少子化走向黑子化


2025-08-28 00:00  聯合報/ 鄧敏宏/中華牧人關懷協會馬賽城南小屋社區共學中心據點主任(宜蘭市)
面對代理教師招聘狀況,教育部除逐日逐縣市瞭解招聘進度及提供必要協助外,持續鼓勵地方政府建立代理教師聘任誘因機制以提升續聘意願。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內閣改組討論喧囂塵上,教育部長屢被點名,遭批評對教育改革教育現場專業支持毫無作為,「校園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教師身心調適假」、「代理教師缺聘大逃亡」等爭議不斷但仍獲留任。事實上,教育亂象層出不窮已是結構性問題,若思維不改,再換幾個教育部長也一樣。

大約一周前筆者在臉書上收到留言。暑假期間,半夜凌晨,一群十一至十六歲間的青少年擅自翻牆進入私家泳池戲水,且將場地物品毀損;泳池主人報警、警方找到人詢問後,發現這群孩子多半來自單親照顧功能缺乏家庭青少年家長表示願意賠償財物損失,場地主人願意和解

雖然這類消息不太受到主流媒體關注,但卻告訴我們,社會中有許多孩子缺乏家庭照顧,也缺乏教育單位有效的引導,例如於暑假期間對這些活動需求的兒少們提供合宜活動空間。若沒有合適的安排,在家長無法負荷照顧狀況下,孩子就可能發生脫序行為

教育部在七月研擬「校園愛心球」、「限制第七節排課」的計畫,其實為德不卒;只開放球具借用且要學校老師支援,這種做「半套」的政策思維,是教育政策社福政策之所以總是停留在「補破網補不完」的主因

在香港,有周一至周六全日開放青少年中心,內有撞球、羽球、線上遊戲、桌遊、音樂教室等設施,由社工教育人員進駐,提供社區青少年聚集及活動場地。反觀台灣雖在社區中廣設長青食堂長輩照顧據點,但兒少活動空間、特別是專屬青少年空間相較之下則是付之闕如

筆者在宜蘭蘇澳地區主持「馬賽城南小屋社區共學中心」,主要就是提供馬賽地區兒少課後寒暑假期間照顧工作,為在地兒少設計規畫課後學習人際交流系列課程活動。兒少據點以一所公立國中學區為服務範圍,一年經費約五百萬元,若在全台灣約七百所公立國中學區皆設置一座兒少據點,一年經費約卅五億。台灣一年的教育總經費約三千億,卅五億只是尾數

少子化浪潮下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特別是照顧弱勢家庭的孩子,才能避免「少子化」走向「黑子化」。














不教防詐 讓孩子淪肥羊


2025-08-28 00:00  聯合報/ 范振家/大學兼任教師(高雄市)
劉世芳指出,165反詐騙專線去年成功攔阻詐騙金額3億7千9百多萬元。圖/內政部提供


警政署統計,過去八年,十八歲以下遭詐騙人數翻了三倍,九成九以上集中於十二至十八歲。這群被冠上「數位原生世代光環的孩子,最熟悉的不是課本,而是手機遊戲社群平台最熟練的不是課堂知識,而是手指滑動。然而在真實世界裡,他們卻成為詐騙集團最肥沃獵場

諷刺的是,當詐騙犯罪已成全民公敵,教育部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卻對數位安全防詐教育隻字未提。課綱強調的「自主」,往往淪為抽象口號意識形態灌輸,卻缺乏現實風險連結。學生或許能在課堂上背出「民主價值」或「在地文化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卻連真假簡訊都分不清,輕易被一個網址連結所騙。當孩子在現實世界裡一次次失守,教育自主」究竟剩下多少真義

數位原生世代」不過是懂得滑手機的幻影,他們能在遊戲平台神速操作,卻看不出點數詐騙陷阱能在社群上與人互動,卻可能因一則投資廣告一生盡毀。若教育部真在意孩子的「自主行動」,難道不該先教會他們如何守護自己的人格人生?否則「自主」無非是讓孩子在空洞口號下,直接進入詐騙集團的大門。青少年因媒體識讀能力不足而受害,成年人則因貪婪孤獨僥倖而掉入陷阱。被害者一批批誕生,詐騙市場自然持續擴張,這就是詐騙產業永遠繁榮理由

課綱雖列有「科技資訊媒體素養」,聽起來冠冕堂皇卻缺乏任何具體防詐內容它教學生「批判媒體」,卻不教「如何識破釣魚網站」它談「資訊倫理」,卻不教學生「如何保護個資」它高舉「公民參與」,卻刻意忽略「網路安全」

教育部滿足課綱上的漂亮字眼,卻把孩子赤裸裸地暴露在數位危機裡,這不是教育而是卸責

詐騙已成為台灣最大治安威脅,教育應幫助學生面對真實世界挑戰沒有數位安全,何來「自主行動

課綱必須立刻將「數位安全防詐教育納入核心,讓教材案例化動態化,隨詐騙手法更新,並結合資訊、公民與生活教育,唯有如此才能讓詐騙市場失去獲利空間。若再不重視防詐意識教育,最後只會落得徒有台灣意識自保能力,成為任人宰割詐騙豬仔














拯救杏壇 重建親師關係


2025-08-28 00:00  聯合報/ 楊智強/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嘉縣新港)
北市教師荒遲未解,審計報告指出,因正式教師教甄報到率低國中小代理教師逾教育部訂定8%上限,且代理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比率突破1成,國小代理教師兼任導師比率更逼近5成。本報資料照


教師曾備受尊崇,然而近年來,一場離職潮正在中小學教育現場蔓延。這不再是過去因月退俸提早享樂功成身退,而是不堪重負故而被迫選擇逃離,這場危機嚴重侵蝕台灣教育根基

今年一項親師教育困境調查顯示,高達三成八的教師考慮在未來三年內離開教職,預示著大規模師資流失潛在風險。甚至連應服務一定年限的公費生,寧願違約賠款也要離開,這無疑是對教學環境最沉痛控訴

教師離職潮湧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家長將自己定位為「教育消費者」,使得親師關係合作夥伴變質主顧性質,因而產生潛在衝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處理投訴質疑教學熱情在一次次應對中被消磨殆盡

加上繁重行政工作無止境評鑑會議,壓縮了教師的備課時間,使他們不得不將工作帶回家,模糊了生活與工作的界線。此外,教師在面對學生脫序行為綁手綁腳,深怕管教不當而引發投訴,最終導致動輒得咎又為難的困境。

這場離職潮造成的影響正衝擊著當前教育生態。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提早離場,導致教學經驗出現斷層;為填補人力空缺而大量聘用代理教師,其不穩定的工作模式也影響了教學的連貫性。當教師們普遍感到心力交瘁整體教育士氣勢必低落,形成惡性循環

逆轉這場危機,家長應調整認知,回歸協作夥伴的角色,重建親師信任關係,一起為了孩子更好而努力。政府與學校應簡化不必要的行政流程,讓教師能將重心回歸教學;同時,教育部應為教師提供更符合實務法律保障,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無助

教師是國家未來的領航者,一旦選擇「自動退場」,損失的不僅是個人的職涯,更是犧牲無數孩子學習環境,葬送國家社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