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方祖涵/飛彈如雨的日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飛彈如雨的日常
◆  陳力俊/現代版商山四皓
◆  辛翠玲/金磚里約峰會:沉潛與考驗
◆  陳冲/桌上論兵 金融不缺席
◆  楊志良/賴清德終於「不演了」!
◆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方祖涵/飛彈如雨的日常


2025-07-05 00:00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六月底跟一個軟體服務公司開會,會議時間是美東早上十一時半,因為這樣才能讓幾個不同時區的人參加。那是一間總部在特拉維夫,市值千億台幣的大型跨國企業,主要是提供偵測詐欺交易服務,公司創辦人原本在以色列軍方情報單位。首次會議是在兩周前,戰爭還沒開始;第二次開會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

「躲防空警報比較麻煩,來回可能就是一兩個小時」,對方營運長說,「但其他時間,公司都還是照常運作」。其實我們第二次開會停火尚未宣布,以伊雙方還在飛彈互轟階段,我們有跟對方確認是否需要延期,不過他們說沒有關係。

世界長久相對承平,所以對戰爭時期,民眾仍然需要維持正常工作生活的這件事情,或許已經失去記憶。不過,就連難以控制平民戰損的昔日世界大戰期間,人們還是去上班、還是辦婚禮、還是舉行職業運動比賽。尤其職業運動這件事情,在和平時期很容易被當成理所當然的娛樂選項,但在戰爭之中,它的位置變得微妙,甚至有點尷尬。

如果你在民國卅二年(一九四三年)走進紐約洋基球場,會看到場邊一排空著的座位,椅背上掛著制服鋼盔,那些是被徵召入伍、無法出賽的球員名牌場上球員有些是高中剛畢業菜鳥,有些是老將回鍋,頂著膝傷硬撐戰爭帶走許多人,讓整個比賽品質產生斷層。儘管如此,球賽仍然在國旗升起、國歌奏完後準時開打。

當年美國總統小羅斯福給職棒聯盟發了在歷史留名的「綠燈信」,他說人們需要娛樂,需要一點正常感,所以比賽應當繼續,這封信成為戰爭時代職業運動得以存活憑證。後來美式足球、籃球、冰球也都照樣打,儘管各隊都少了幾個核心球員。當時政府的邏輯很清楚,不管戰事如何,也要讓後方日子看起來沒有完全崩塌。這不只是美國的選擇,納粹德國同時照常進行足球比賽,甚至把比賽結果當成宣傳;蘇聯在列寧格勒圍城期間也有公開賽事,觀眾得穿過封鎖線,冒著砲火看球。

戰爭中的職業運動當然也埋下了一些悲劇,有些球員入伍後從此沒回來,有些人退伍後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打球,也有人被迫在輿論良心之間作選擇。最有名例子大概是拳王阿里,他拒絕被徵召去打越戰,結果被吊銷拳擊執照並剝奪頭銜

球賽不反戰、也不挺戰,它只是提醒我們,即使天塌了,球員還是上場,裁判照樣誤判,觀眾一樣吵架。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其實是一種本能,一種對秩序執著。不論是哪個年代,在戰爭真正停止之前,生活得先以某種形式延續下去。就像飛彈落下的日子裡,企業還是照表開會,那些維持日常的舉動,就是對崩塌世界所能作出最微弱、也是最頑強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