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經濟/掃除障礙 鬆綁陸資投資IC設計

.聯合報社論..我們要的是東芝電,還是勝博殿?
.聯合報黑白集.意見不同不必是敵人
.經濟日報社論.掃除障礙 鬆綁陸資投資IC設計
.聯晚午後熱評.企業家留下的禮物





經濟/掃除障礙 鬆綁陸資投資IC設計


2015-12-04 02: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台灣IC設計業與大陸競爭激烈,希望盡力在任期內推動鬆綁大陸企業投資,並將備有三個準則,包括保護國內優勢技術、防止人才流失,以及保障產業根留台灣。鄧部長這番談話,對於健全台灣IC產業競爭力來說,必然可以產生正面力量,但是,在時間上恐怕不宜再拖延,尤其是大選將屆,政策更需持續推動,避免陷入無效空轉的情況。
事實上,任何企業都有對外策略結盟的需求,不論是合併收購或投資入股,都是企業追求成長的必要手段,尤其是中國已成全球舉足輕重的市場,再加上大陸正積極展開結盟國際半導體企業的關鍵時刻,若政策在此時進行嚴格管制,必然讓企業失去選擇成長的機會。
此外,從過去台灣眾多產業的發展軌跡來看,台灣IC業一定要掌握當下領先的優勢,抓緊稍縱即逝的談判商機,否則即使台灣選擇不合作,大陸一樣會找到其他競爭者合作,過去面板業是如此,更早期的石化、鋼鐵、紡織業何嘗不是如此。台灣把合作的大門關起來,但大陸依然會去尋找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與技術,台灣只有更加得不償失。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此次發展半導體的策略,與過去有很大不同。過去,大陸發展太陽能或LED(發光二極體)等產業,都採用各種高額投資獎勵措施,結果造成產能供過於求、殺價競爭,自己沒賺到錢,還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發展。但是這次大陸以半導體大基金的作法,沒有增加產能,而是透過收購或入股結盟等方式,讓雙方成為利益共同體,形成雙贏結果。
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業,有些人認為台灣企業將被全面收購,陷入危險境地,但事實上開放也會帶來正面積極的意義,讓台灣優質企業有機會透過換股,取得結盟後的主導權,像台灣市值最大、競爭力最強的聯發科,也可能透過競爭上位優勢,以換股取得收購紫光旗下展訊等公司的主要股權。
類似這種企業策略結盟的可能性相當多,但在現行政策下,卻綁住企業手腳,完全沒有揮灑空間。當然,要談判出這種合作條件,本身實力也要夠強,台灣目前在IC設計人才與技術仍有優勢,只是對岸也快速追趕之中,台灣切勿誤判形勢,延誤商機。其實,企業經營原則原本就是「與時俱進、順勢而為」,面對中國崛起,台灣IC設計業應該思考如何運用結合這股新勢力,在兩岸合作中扮演「馴龍高手」的角色,把兩岸的優勢互補並整合起來,如此對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必有很大貢獻。
當然,在政策開放的同時,政府也該做好風險管理,包括在人才、專利技術及營業祕密等,都需要完整思考與配套,最重要還是企業本身有風險意識,制定並執行防範措施,才能避免人才挖角與技術外流。
針對陸資來台投資的規範,也可以參考目前美國行之有年的作法。美國對於外國企業赴美收購,會經過一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核,這是一個跨部門的行政機構,針對投資案進行初步審查或調查,採取原則有三點,第一要考量是否影響到國家安全,第二,是否出現獨占或壟斷情況,並影響到市場競爭,第三則是對其他企業是否有重大影響,這三點是最後收購案能否批准的關鍵。
以這三大原則來看,第二及第三個條件相對較為客觀明確,可以用市占率等數據來做決策判斷,但唯獨第一項「國家安全」定義為何,比較容易形成自由心證或引發爭端,過去台灣遇到類似案件,最後也常淪為意識型態之爭,建議政府舉辦公聽會凝聚社會共識,建立理性論述空間,讓政策可以更順利推動。
台灣半導體產值規模大,是維繫經濟的命脈,更是少數保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行政院毛治國院長先前也提出,捍衛半導體業優勢是國安問題,如今當然更應展現行動力,積極掃除障礙,為企業布局中國、進軍國際做好準備。

聯合/我們要的是東芝電,還是勝博殿?


2015-12-04 02: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我國與日本最近簽署了《台日租稅協定》,其中包括「避免雙重課稅」、「競爭法備忘錄」及「強化防災交流備忘錄」等三項文件。這項協定的簽署,可謂馬政府完成了台日雙邊經濟架構協議的最後一塊拼圖,除有助於兩方經濟關係的提升,也有利於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
從外交觀點看,《台日租稅協定》的簽署當然是一項成就。一方面,這有助爭取日本對我國加入TPP的支持;另一方面,則解決了台日談判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某個硬塊,可以順利往前推進。尤其,日本是除中國大陸之外與我國簽訂租稅協定的最大經濟體,具有高度意義。
然而,從經濟觀點看,這項協定對台灣也潛藏著挑戰與風險。原因是,日本政府之所以樂意簽署這項協定,主要在這項協定對其有利;因為日本企業在台灣的投資遠遠大於台灣企業在日本的投資,雙方同意降低所得來源地的稅率,日方所能享受的租稅利益必然更大。為此,我國企業必須改變投資貿易的心態與作法,才能從這項協定汲取更多的利益。
我國與日本經貿關係密切,日本為台灣第三大貿易夥伴。去年台日雙邊貿易總額是六一五億美元,但其中我國的逆差高達二一八億美元,顯示貿易是嚴重向日本傾斜。在投資方面,至今年九月底為止,日本累計對台投資金額達一八五億美元,是我國第四大外資來源國;而台灣對日本的投資累計僅卅七億美元,遠遠難望其項背。可見,不論是貿易或投資,台日雙邊關係事實上都呈現失衡狀態。
這種失衡現象,可從歷史的結構性因素及政策的戰略因素兩方面分析。首先,在結構性因素方面,由於台日兩國經濟成熟度不同,我國產業長期在亞洲的產業鏈中扮演日本企業的中下游加工角色,或者為日本來台企業扮演較低成本的替代工人,因而造成雙邊貿易和投資不對等的狀況。此外,由於日本傳統的經濟保護主義心態作祟,該國對於外國人赴日投資經營設下了高門檻,這不僅妨礙國人赴日投資的意願,且台商就算有意願,也未必能夠成功跨越。從鴻海併購夏普的困難重重,即一目了然。
其次,從政府的戰略布局看。馬政府上台後便注意到台日經貿合作的重要,在二○一○年開始推動「台日搭橋計畫」;蕭萬長卸任副總統時,更大力提倡台日經貿戰略合作,認為台日基於共同利益加強合作,可以舒緩台灣產業對大陸的過度依賴,且能透過混血帶動產業轉型。遺憾的是,這些構想在執行中卻未能落實,成果有限。
最明顯的對照是,台灣過去幾年並未引進多少日本技術大廠,反而是在台灣人風靡日本美食的浪潮下,許多日本知名拉麵店或豬排店紛紛來台開設分店。這些日本餐飲連鎖店當然有其吸引力,但與日本跨國製造業不同,他們資金成本低,技術門檻也低,卻很容易切入台灣市場。對這些日本餐飲業者而言,在台投資所產生的台日雙向課稅是他們的一大成本,因此,簽訂《台日租稅協定》避免雙重課稅,當然大受他們歡迎。
令人擔憂的是,《台日租稅協定》實施後,挾著租稅的優惠待遇,許多日本服務業將會大舉來台,未來三步一間日本拉麵店、豬排店或其他商店的情景將隨處可見。如此一來,可能對我國業者的生存空間造成衝擊,尤其市井間為數眾多的獨立小吃店更首當其衝。對此,不知政府是否已有因應之道?
事實上,在日本二○一一年的三一一地震,和二○一二年的中國反日風潮後,日本政府便鼓勵日本企業來台設廠,以分散風險。這些大廠擁有關鍵性的生產技術,但在兩岸關係日益密切及產業間諜防不勝防的情況下,他們擔心在台的技術會流向中國,因而對於來台投資猶豫不前。這次,台日簽署「競爭法備忘錄」,在機密情報獲得保障下,或可吸引更多日本大廠來台投資;這除有助於我國產業轉型,也可分散紅色供應鏈的風險。問題在於,政府必須積極整合各部門,建構從媒合、土地、會計及賦稅一條龍的有效服務,以免重蹈「台日搭橋計畫」有名無實的覆轍。
《台日租稅協定》實施後,究竟會吸引日本的東芝電(日本最大半導體公司),還是勝博殿(日本知名豬排連鎖店)來台,關鍵就在政府一念之間。

聯晚/企業家留下的禮物


2015-12-03 14:52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54年前,一名74歲的老人家腹痛,被家屬送進醫院,因為沒能及時獲得妥善醫療,當天不幸往生。這名老人家叫王長庚,送王長庚去醫院的人,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
王長庚過世12年後,王永慶以父親之名成立長庚紀念醫院,除了紀念父親,王永慶也希望藉由成立一個平民化的大型醫院,讓民眾可以不送紅包,就可以享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
除了成立長庚醫院,王永慶生前捐贈電子耳給眾多經濟弱勢者,讓他們能重新聽見聲音;2008年王永慶過世時,前來弔祭的人除了達官顯貴,更有許多是電子耳受贈者,主動前來致意。
台灣第一代創業家近年逐漸凋零,他們除了留給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外,像是王永慶等人捐出財產,遺留給台灣的善心,反而比他們在經濟上的成就更為世人懷念。
臉書公司創辦人祖克柏近日宣布,在有生之年要將99%的臉書持股捐助公益,以臉書目前市值估算,祖克柏持股價值高達新台幣1.5兆元,這些資金若全數投入公益,將會產生巨大的改變。
近年歐美企業家流行「裸捐」,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和股神巴菲特都已經承諾要捐出大半財產,投入疾病防制、糧食生產與水資源開發,用祖克柏的話來說:「這是為下一代改善世界」。
中國俗諺「富不過三代」其實隱含著類似意義,一是警惕富人,與其將財富傳給後代,不如教後代如何靠自己創富;二是富人所賺的錢取之於社會,若未能妥善使用,最終仍可能回到原點。
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後,貧富不均、財富過度集中的問題,近年在各國都曾引起社會的對立,台灣近年也出現仇富的氛圍,讓不少企業家警惕,在生前將財產捐做公益的意願也愈來愈高。
20、30年後,或許下一代早已不識臉書,但祖克柏捐贈財產帶來的改變,極可能繼續在社會上產生正向改變;企業家留給社會不僅僅是創業的精神與經濟的果實,企業家的善心才是真正流傳於世的禮物。

聯合/意見不同不必是敵人


2015-12-04 02: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輕率的年代,我們急著對事情作出判斷,急著選邊站,忙著分敵友,也因此越來越不容易有和諧或持久的人際關係。這在選舉季節,愈發嚴重。人們可能在臉書上加許多素不相識的人為好友,卻和相交數十年的老友一夕成仇,只為雙方對某件事情意見不同。
回顧台灣社會歷經的分裂,從早年一致反共的時代,到解嚴後的統獨的對立,然後演變成藍綠對峙,主要是意識形態差異而分化。近年來,由於社會氛圍的丕變再加上網路速度的催化,民眾對特定事件或一般議題的歧見,便能撕裂人們的感情。例如,對大埔或文林苑抗爭的同情與否,對洪仲丘與太陽花的支持與否,乃至對核四與核電的正反態度,每一次爭議都激起社會的對立情緒,毫無妥協空間,卻也不細究彼此差異。當年大家常談的「生命共同體」,如今已煙消雲散。
以壓倒別人的態勢來推銷自己的意見,其實是政治人物帶來的惡習,卻滲透了社會各個層面。強者聲勢洶洶,弱者只好噤聲不語;慓悍者勇於侵奪,溫文者只能步步退卻。在不對稱的聲量中,往往連是非都被淹沒。
問題是,表態容易,而論理困難;強制選邊或強迫別人同意自己的看法,並不是健康的社會溝通方式,更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以頂新案為例,判決書還沒出爐,法官即遭各方圍剿誅心,支持司法獨立的聲音被指為同情頂新,法務部和司法部門也紛紛表態。如果刑事訴訟的目的只是要「給社會一個交代」,那麼檢警的偵辦多草率都沒關係嗎?
民主政治基本上就是一個說服的過程。就算無法說服,也要尊重他人持不同意見的權利;意見不同,不必視為異己,更不必當成敵人。這點,民眾要有不受政治汙染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