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2023年台灣趨吉避凶之道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2100/web/ 

◆  聯合報社論/藍營再下一城,且提防選民動員疲乏症
◆  聯合報黑白集/無愧小智的養成
◆  經濟日報社論/2023年台灣趨吉避凶之道






經濟日報社論/2023年台灣趨吉避凶之道


2023-01-09 03:24  經濟日報/ 社論
全球經濟在去年快速逆轉,專家認為今年也有眾多黑天鵝,為經濟局勢帶來更多不確定性。歐新社



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初來乍到,莫不讓世人寄予無限希望。畢竟過去幾年,全球在新冠疫情、地緣政治緊張,乃至於俄烏戰爭、通膨危機等歹事蹂躪下,不僅經濟成長有限,就連全球化轉速,似乎也變慢了。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開始,台灣有機會在如此世界變局中,否極泰來嗎?

正所謂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全球世局會如何變動,除了繫於那些難以預測的黑天鵝未來事件外,很大因素取決於從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一路延續到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幾樁大事。對台灣來說,最需要留意的,莫過於持續升溫的逆全球化態勢、中國因素,乃至於尚未進入終局的新冠疫情。

先來說逆全球化態勢。過去幾年節節升高、卻也層層節制的美中對抗,雖未直接在地表上釀成兵戎相見的禍事,卻足以改變全球化長年累積出的地形地貌。這一點,單從去年底台積電美國新廠亮相,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感嘆全球化、自由貿易已死,可看出,至少在高科技領域裡,全球化長年表彰的「比較利益原則,已然失靈了。

比較利益崇尚的是,每個國家衡量自己的勞動、土地、資本等資源稟賦,做自己適合做的事,由此帶來生產效率與成本下降。儘管這樣的生產邏輯多年來引發貧富剝削以鄰為壑等公平正義論戰,依舊無損於國際貿易分工,長年成為全球生產體系裡的主流。

如今,在美中對抗下,比較利益原則受到了更多來自「國家安全」的挑戰,影響所及,中國大陸不再是全球最好的世界工廠,台灣也未必是全球最佳最安全半導體晶片生產基地。所有台灣的跨國生產者,如今在國際訂單要求下,都面臨了「中國+1」、「台灣+1」的分散生產要求,也就是在大陸、台灣生產基地以外,還要再有一個生產、供貨據點。

第二個影響台灣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走向的,莫過於中國因素。事實上,不管哪一年,中國因素始終是影響台灣的關鍵因素。民國一一一(2022年),因美中較勁掀起地緣政治緊張,將台灣推向多年未見台海緊張衝突,不僅殃及可做緩和區的台海中線消失,就連台灣的農業水產與食品等,也在大陸高舉食品安全大旗下,成為大陸貿易報復的對象。

儘管日前中國大陸公告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兩岸經貿協議」(ECFA早收優惠續行,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在美中持續對抗,兩岸政治冰封下,今年台灣廠商能在兩岸貿易與大陸市場上嚐到多少甜頭,已是未知數。更別說,中國大陸將在1月8日實施疫情邊境解封,有不少經濟學家預期,大陸經濟將在第2、3季見到復甦曙光,台灣可連帶受惠的說法,恐怕過於忽略兩岸政治變盤的影響。

第三個影響台灣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的,莫過於全球持續變異、依舊頑強的新冠疫情,迄今沒有國家敢宣稱戰勝疫情,只能無奈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台灣能做的不多,只能持續升高監測雷達,強化公衛體系,盡可能確保國人健康。

面對疫情,我們只能謙卑,不過,在應對逆全球化、冰封的兩岸關係,與失衡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上,台灣依舊擁有選擇權,能夠創造最佳國家利益。舉例來說,在逆全球化底下,台灣經濟再度面臨了「產業外移」的壓力,如何引導企業將最好的研發、生產留在台灣,也吸引外商前來投資,端視政府持續在水電、土地、稅務與勞動政策上,創造生利的環境。

而在兩岸與美中台三角關係上,台灣也必須修正過度傾美視大陸為無物極端交往政策。試想,美國即便是與中國對抗,仍不忘在各種場合,保持與中國對話、交流,由此既可避免誤判,也能創造利益,台灣也應如此,維持雙邊來往,方能為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趨吉避凶,創造更多條件。










聯合報黑白集/無愧小智的養成


2023-01-09 03:23  聯合報/ 黑白集
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左二)曾宣稱他對竹市工程建設都高度參與、經常巡查工地。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兩篇碩論被抓包撤銷學位林智堅迄今未道過歉以為有蔡英文力挺就是清白。不僅如此,新竹棒球場被揪出一五二項缺失,草皮底下亂埋電線磚頭棄土,他仍臉不紅氣不喘放話,要求高虹安「解決問題」、「還市府同仁清白」。言下,彷彿棒球場的弊案和他沒任何瓜葛。

鄭文燦和蔡適應學位被撤銷兩人隨即道歉認錯迅速讓風波止息。相形之下,「無愧小智堅不認錯,讓個人投機演成全黨失德種下敗因。這點,他還真的是「功在黨國」。無論如何,道歉認錯不是他的習慣被捧受寵才符合他的教養。因此,區區棒球場就要他認栽,門兒都沒有!

論文抄襲只是個人品格問題學位撤銷不過臉上無光。但棒球場花十二億卻粗製濫造,則涉及瀆職和濫權,林智堅可就沒那麼容易過關。再說,儘管老柯師父還在,但黨主席即將換人,小智覺得賴清德還會像小英一樣寵他嗎?

林智堅的「無愧」,反射了民進黨近年政治文化政務官如陳時中、陳吉仲、陳明通、陳耀祥、薛瑞元等人做錯事都能拿歪理硬拗,靠著蔡英文護航繼續當他們的「好官」。且看敗選後,民進黨內噤若寒蟬敢發言直指要害的,反而是王世堅、高嘉瑜、蔡易餘者流被輕忽的人物。

政黨的核心價值只在邊緣人物身上看得見,這還不嚴重嗎?










聯合報社論/藍營再下一城,且提防選民動員疲乏症


2023-01-09 03:23  聯合報/ 社論
台北市第三選區立委補選昨天投票,國民黨候選人王鴻薇(中)在競選總部自行宣布當選,台北市長蔣萬安(右)也來祝賀。記者黃義書/攝影



台北市立委補選,由市議員轉換跑道的王鴻薇以五個百分點的領先,打敗民進黨對手吳怡農。這是藍營繼九合一大選及嘉義市長選舉兩場大勝後,再拿下一城,給了迄今敗選檢討未果的民進黨又一痛擊。值得注意的是,昨日台北市天氣大好但投票率僅四成三,顯示雙方支持者的熱情都在流失,這對藍綠兩黨都是一個警訊。

論客觀條件,王鴻薇從政十多年,問政態度犀利認真,具備財經專業背景。從松山機場遷建、還稅於民、教育等議題的交鋒,她的論證視野都更周延,足見她遠較吳怡農更勝任立委職務。問題在,王鴻薇剛剛當選議員隨即要轉換跑道,不免引來「落跑」的質疑;所幸她提出「到中央做更佳服務」的訴求,似已有效取得選民的諒解。她拿下逾六萬的票數,即是最佳證明。

但在一片看好聲中,王鴻薇最後的領先幅度,卻未如選前民調的預測拉開在十趴以上,僅贏了五趴。這點,對藍營當然是一個警訊:不能以為仗著社會上「討厭民進黨」的情緒,在野黨就算不積極問政,選民也會把票投給自己。以上月的嘉義市長延選為例,投票率和這次一樣僅四成三,但國民黨黃敏惠豪取近六萬票,得票率近六成四,刷新紀錄;而民進黨的李俊俋得票則創下新低,連基本盤都沒守住。選民「票投國民黨」、「懲罰民進黨」的用心,已達極致。

但這次補選,王鴻薇和吳怡農的得票比率,和民國一○九年(二○二○年)蔣萬安與吳怡農的對陣結果相當,差距約在五、六個百分點。但若與去年十一月底的市長選舉相比,在少掉黃珊珊的因素下,王鴻薇的得票較蔣萬安增加八趴,吳怡農則較陳時中增加十五趴。亦即,黃珊珊空出的票,有更多流向了綠營。因此,國民黨只能算是「慘勝」,僅拿到了三年前的盤勢。如果這次選舉也是「三腳督」,國民黨是否還能穩贏,就很難說。

撇開低投票率因素不談,對國民黨而言,它在九合一大選中享用的「討厭民進黨紅利」,如今恐怕高峰已過。外界曾一再提醒國民黨:藍營勝選並不是因為它扮演在野黨多麼稱職,而是民進黨執政傲慢令人無法忍受。但國民黨似乎沉醉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勝選在望」的氣氛中,對於在野合作興趣缺缺,黨內改革也文風不動,而幾位有意角逐大位者則不斷放話、操作,試圖攪局。這次補選結果,可謂為藍營敲下一記警鐘:若無法展現自己的瞻矚和價值,重返執政之路將仍迢遙。

相對而言,民進黨對於吳怡農此役的表現,一定是自我感覺良好,自認「雖敗猶榮」。事實上,吳怡農作為民進黨新生代標竿的新秀,迭因蔡總統欽點而受重用;但他這回已是第二度參選,卻屢屢出現無法完整論述政見現象甚至眼高於頂對媒體詢問輕蔑以對在在欠缺政治人物應有成熟。如果他在基本盤回歸且投票率奇低的情況下,連面對「落跑」的王鴻薇都只能挨打;這樣,能稱為「雖敗猶榮」嗎?

民進黨敗選至今,仍未擺脫失魂落魄狀態,檢討則草草了事。目前全黨指望的,就是本月十五日黨主席補選由賴清德接手,能為民進黨振衰起敝、重啟新局。但從現實面看,敗選後的內閣改組問題懸宕不決,蘇蔡體制面臨空前危機;包括台南市的黑金及議長選舉賄選案、新竹的棒球場及市政弊端,都才剛剛揭開序幕。民進黨的問題千頭萬緒,要療傷止痛,絕非賴清德接黨主席即能收拾。若以為這次補選代表「止血」或「基本面已回歸」,那就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