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辛翠玲/為什麼他說全球化可能已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為什麼他說全球化可能已死?
◆  周行一/解決低生育率的最好方法
◆  葉銀華/股市無基之彈?
◆  洪蘭/疫情轉眼三年,苦得有代價








辛翠玲/為什麼他說全球化可能已死?


2022-12-15 03:29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有經濟學家認為,30年的全球化時代,準備畫下句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台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上,創辦人張忠謀一句「全球化幾乎已死」的效應延燒至今。央行總裁楊金龍認為其說法太極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亦不同意全球化已死,主張自由貿易只是短期受挫。財金名嘴謝金河倒是乾脆表示「全球化其實已經死了很多年了」。無論全球化猶在否,問題是,何以張忠謀會有「全球化幾乎已死」之嘆?

所謂全球化,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跨國連結發展趨勢,企業則在去政治化、去國界的環境中,布局其全球製造全球市場,以及全球資本流動經營。透過全球化製造,利用各國不同比較利益以及區位優勢形成全球供應鏈,提高效率和創造競爭優勢。運用全球化市場,加速商品和服務流通,成本得以降低,消費者也有更多選擇。再藉由全球化資本跨國流動,以海外直接投資、海外投資組合投資、海外第二上市、海外機構法人投資等方式;外資亦可進入上市公司董事會取得席次,提供不同決策思考促進廠商發展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與全球化密切相關。八○年代末期諸多歐美企業開始流行企業分拆或瘦身,並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台灣在內的東亞國家,以其低廉優質的勞動力,成為承接製造轉移的要角。產官學在此基礎上合作努力,我國半導體產業逐漸興起。在專業代工定位下,全球化市場提高產能利用率與良率累積經驗曲線以降低成本;加以不參與終端競爭、不涉入利害衝突的經營方針,逐步增強競爭優勢。

全球化製造、全球化市場之外,全球化資本也助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一臂之力。半導體製造雖屬於高科技行業,但本質上更是資本密集行業,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進行迭代、折舊費用極高。以台積電為例,其不但在美國進行第二上市,也獲得全球主要機構法人的資金支持。而後台積電又因身處政府對中國大陸投資的管制性產業,於中國市場的投資相對保守,而成為根留台灣護國神山典範。整體觀之,台積電成長受益於全球化甚多

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三月川普正式啟動對中貿易戰,迄今雖已四年餘,但貿易戰並未如預期縮減中美貿易逆差也似乎未能遏止中國崛起勢頭;因此,美國國會要求美國政府拿出所有的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日益崛起的中國,確保美國在這場大國競爭的勝利,半導體產業的先進製程也因而成為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對抗與衝突焦點雖然美國仍說著要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貿秩序但卻也屢屢無視 WTO 專家小組敗訴裁定。至此,台積電賴以成長茁壯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環境,就在近年不斷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當中逐漸凋零殆盡。

從這個角度看全球化與台積電一路走來的共生,或許較能同感張忠謀從堅拒台積電赴美,到出席移機典禮發言時的心路歷程。也正如張忠謀之言點出的是,半導體產業從過去的全球經營,到現今受制於大國角力與地緣政治的現實;所謂的全球化終結說,重點其實不在於全球化消亡否,而是直指橫亙當前國際經貿體系的自由貿易經濟安全路線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