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銀華/改革的形式與實質
葉銀華/改革的形式與實質
2022-04-25 03:21 聯合報 / 葉銀華(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已逾周年,改革仍在進行,而台鐵公司化卻引發紛爭!台鐵工會喊出五一勞動節不加班後,交通部也擬定應變計畫。台鐵必須改革,但重點在實質,而非形式。
我們看到一個組織改革成功時,常常會犯一個錯誤:以為複製其改革的形式,就是落實改革。會有此錯誤是來自於未能了解改革精神與成功的關鍵要素,天真以為只要學習此形式,就能改革成功;殊不知徒具形式的變動,換湯不換藥,組織終究積重難返。
日本在一八七○年代的明治維新,重點不僅是推倒幕府、大政奉還天皇,更重要是落實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積極向西方學習,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為求落實改革,一八七一年十二月到一八七三年九月日本派出岩倉使節團,由政府官員、留學生等逾百人組成,要角有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與伊藤博文,到美國、西歐考察西方文明、政治體制,以及產業、公司與金融制度。這些觀察令使節團對如何進行變革形成共識,體認到當時日本不但需要引進新技術,更要引進新的組織和思維方式,方能將日本改造成現代化國家。在回到日本後使節團成員充滿改革精神,並積極向海外派出更多的考察團進行更細微的實地研究。因此,明治維新的重點的是政府有落實改革的思維、精神、方向與措施!
而當時,清朝也宣布要採西化政策,但朝廷的既得利益方不想放權,以為只要船堅炮利即可。在缺乏落實改革精神下,改革方向只學形式,措施自然未有功效。結果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全軍覆沒,軍、工業引來更大的貪汙自然也沒有競爭力;宣統三年清政府也仿照西方建立內閣的形式,成員主要是皇親與貴族,換湯不換藥,不久清朝就被推翻。
再者,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代東歐劇變,共產主義解體,在經濟改革方面採用休克療法,直接從計畫經濟轉換到市場經濟,以圖如西方國家的經濟成長。殊不知市場經濟的根基是政治民主清廉、資訊透明、產權保障與產業自由競爭,在沒有這些根基,東歐國家只學到改革的形式,未有正確的改革精神,最後形成寡頭壟斷、貪腐與通膨之惡性後果。
回到國營事業的改革,大家自動提到的是公司化,以為將事業體改成公司制就是改革成功的始點,但也可能是徒勞無功、甚至是無效的始點。有的國家真的落實改革精神,不僅公司化,也達到真正的民營化,政府放手讓經營團隊以企業化精神進行管理,有效率、效果地接受市場競爭,最後取得改革成功的果實。
但若是公司化後,政府持股仍然一百%或絕大多數,反正有虧損就由政府增資,並將公司化前最重要資產(例如:土地)留在公司;而且產品或服務售價的提高必須得到政府同意(過去已經廿多年沒有調整),董事長與高階主管之任命與薪資由政府決定或限制;同時,相對原本員工待遇與工作條件得到保障,新進員工不僅沒有此權益,而且從事比較因難或繁複工作,造成組織文化的未來紛爭。本文希望國營事業公司化的改革不要有以上現象,否則令人擔憂改革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