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要大破大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9444/web/

◆  聯合報社論/撤回武漢台胞,防疫工作須更透明
◆  聯合報黑白集/當軍人變成口罩工
◆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要大破大立








經濟日報社論/產業轉型要大破大立


2020-02-04 00: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總體環境這幾年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美中貿易戰的持續,以及科技角力,更為經濟前景埋下不小的疑慮。除此之外,包括人口結構的轉變、區域市場的加速整合、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永續環境的追求等議題,都為台灣產業未來發展帶來不少挑戰。
從全球人口結構的變化中觀察,世界總人口雖持續增長,但多集中於新興國家,其經濟實力逐漸提升,市場也逐漸擴大。而這些市場大多是台商較少著墨的地方,需要加緊經營;未來幾年,區域市場整合勢將加速,若無法有效應對,台灣將有邊緣化的危機;另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人工智慧與5G的進展,以及虛實融合的趨勢,正在顛覆以往的產業遊戲規則;而氣候變遷所帶來複合式災害,也是國土環境永續需要面對的課題。
除了總體環境的變化之外,台灣產業內在也有許多瓶頸需要突破:其一是重硬體、輕軟體服務的心態。台灣產業以硬體為主,軟體多為附屬角色;但觀察全球市場的變化,已從過去的買硬體送軟體送服務,轉變成買軟體及服務送硬體,主從已改變,如何強化軟體及系統整合能耐,以提升硬體產品的附加價值,甚至進一步以軟體及系統整合作為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需要從思維上根本做調整。
其二是重代工製造,輕品牌通路的觀念。台灣產業長期聚焦代工製造的業務型態,為求降低成本,不斷在全球各地追求廉價生產要素,許多產品雖擁有高全球市占率,但附加價值並不高;反觀先進國家許多品牌或通路商,因掌握市場動態及消費者行為,根據其需求設計熱銷產品,因而享有較高的利潤。若台灣能擁有更多的強勢品牌及通路,掌握出海口,配合原有的製造優勢,將更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健全發展。
其三是重實體,輕虛擬的投資布局。由於偏重硬體製造,對於虛擬世界的投入較少,因此在電子商務以及數位經濟發展上顯得步履蹣跚。全球互聯網的發展正如火如荼,跨境電商也方興未艾,台灣若能強化虛實整合能力,不僅能突破區域整合的障礙,對於全球行銷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而言,絕對是一大助力。
其四是重單打獨鬥,輕共創共榮的產業生態。過去台商一只皮箱闖天下,創造經濟奇蹟,之後的個人電腦廠商攻城掠地,更建立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基礎;不過觀察市場競爭已轉向多面向、複合式,強調快速創新試驗與演化的產業生態發展,不同於過去強調供應鏈整合、產業群聚的發展思維。如何逐步建構台灣產業自主且不可替代的生態體系,取代過去廠商的各自努力,需要政府協助建構與促成。
基本上,整體世界格局已變,市場遊戲規則亦正在改寫,如何因應全球總體環境變遷,並改造台灣原有的產業結構,需要產政學研攜手方能竟其功。以下是幾點建議:
首先是產業體質的轉變。研發資源的配置應全力轉向軟體及服務,透過國家創新系統的調整,提升產業軟體能力,以及對多元新興數位科技在各領域創新應用的深度。
其次是新興市場的布局。這可以結合產業結構調整並進,除了品牌及通路的深耕外,也應全力推展數位經濟,培養虛擬世界的核心能耐,建構商務跨境平台,以生態體系的整合策略全力進軍新興市場。再者,數位科技的發展來勢洶洶,已對各行業產生重大衝擊,應協助產業加速創新並進行數位轉型。
最後,環境永續是普世的需求,如何藉由科技的發展來降低氣候變遷對台灣國土環境的衝擊,並透過本土試煉過的解決方案與經驗做系統整合輸出至有需要的國家及市場,這對於國家品牌形象的建立與提升,將會有莫大的助益。














聯合報黑白集/當軍人變成口罩工


2020-02-04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口罩製造廠人力不足,經濟部將協調國防部派後備軍人進廠協製。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口罩之亂越演越烈,政府又出新招,要派國軍官兵到口罩工廠支援生產」。先前政府陸續祭出「禁止出口」、「強制徵用」、「統一定價」等奇招,顯然效果不大。軍人支援口罩工廠,也等於讓先前政府信誓旦旦「供應無虞」的承諾,宣告破功。
軍人支援做口罩,台灣不是首例,新加坡亦是如此。但新加坡口罩是「免費發放」,軍人支援的是政府,不是廠商。台灣目前雖是「強制徵用」口罩,但本質上仍是由政府向廠商收購,再賣給民眾。軍人變成口罩工,增加的產值歸給廠商會不會有法律問題,政府想過嗎?
就算不問軍人勞動成本算誰的,這招能達到多少效果,也有問題。自宣布禁止出口以來,政府不斷「上修」口罩的產能,從一八八萬、二四四萬到現在四百多萬,民眾買不到口罩的還是買不到。這顯示政府的計算太粗糙,也未考慮物流的消化和民眾重複購買的問題。
事實上,當民心的恐慌被挑起,就算釋出再多口罩,也不夠用。口罩不夠用,有些是囤積,有些是濫用。衛福部呼籲,沒必要可以不戴,但戴口罩亮相的官員比比皆是,甚至有警局要洽公民眾一律戴口罩。政府官員都莫衷一是,又怎能怪民眾焦慮?
除了軍人要當口罩工,政府花兩億蓋的口罩生產線將在三周後上路,「實名制」也即將實施。整個政府,儼然成了口罩產銷一條龍。但是,未來的口罩,救得了眼前之急嗎?













聯合報社論/撤回武漢台胞,防疫工作須更透明


2020-02-04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接返武漢台胞包機已於昨晚抵達,工作人員於維修廠棚待命,並啟動防疫準備。記者鄭超文/攝影

在中國大陸當局協助下,昨晚包機接回滯留武漢的兩百多名台胞,返台後分別安置在北中南五個處所隔離觀察已確診感染的兩名台胞則未登機,繼續留在當地治療。返台的兩百名台胞並不確知是否有人遭到感染,或許仍在潛伏期,因此返台後必須歷經至少兩週的隔離觀察,以確保不會將病毒帶回傳播給其他民眾。
之所以要接運台胞返國,有兩大原因:其一,是讓健康的台胞遠離疫情危機四伏的武漢,使他們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其二,雖不確定是否已經遭到感染,但回到台灣後,他們能享有比較充裕的醫療資源和人力照料,不致在異鄉求助無門。返台後,就算發現新型病毒感染,治癒機率也更高。至於已確診感染的台胞無法同機返台,這是因為搭機是在密閉空間,為避免他們在機上傳染給其他乘員,也是很無奈的選擇。
如此謹慎的規劃,除了基於防疫專業知識,也是從其他國家撤僑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南韓日前撤僑,包機返抵首爾後即有十八人出現發燒症狀,必須緊急送醫。當天,南韓武漢肺炎確診案例即單日激增四例,累計達十一例。同樣的,法國第二架撤僑專機上的二五○人,返法之後有廿人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狀,不能排除是在機上被無症狀者感染。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先後動用三架專機撤回五百多名僑民,結果發現八個確診病例,其中有四人是無症狀感染者另有三人逕行返家,兩人拒絕接受檢查。由於撤僑,使日本確診病例達到廿例,成為大陸以外最多確診的國家。為此,一名負責撤僑工作的官員因不堪壓力,竟然在收容返日僑胞的保健處所跳樓輕生。這些波折和經驗,如何在接運行動中兼顧患者人道及大眾安全,都值得政府借鏡。
再看台胞撤回後的安置處所。目前政府選擇北中南共五處,其中一處遭台北市長柯文哲爆料,是借用陽明山的台銀宿舍;隨即引發中央衛福官員不滿,不排除對他開罰。事實上,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於患者的姓名、病史等隱私必須保密,以維護其權益,並未規定安置處所不能公開柯文哲固然多嘴,未必犯法
癥結在,南韓先前公布兩處公務人員訓練中心作為隔離中心,引發當地居民激烈抗爭,認為人權遭到侵犯。蔡政府不願公開地點,可能擔心同樣的場景在台上演。但以目前資訊傳播之快速,民眾終將知道自己住家附近的設施充當安置中心,與其等事後民怨發作,不如由相關部門事先說明和安撫,應不難贏得民眾的理解。
政府行事越是神秘,越容易引發猜疑官員越是大權包攬,越容易引起反彈。武漢肺炎疫情之所以燎原,主要就是武漢市當局在不知其詳的情況下刻意隱匿,結果紙包不住火。反觀台灣,醫衛界對疫情的防護堪稱專業,但行政部門對於口罩的供需始終無法有效管理;主要原因,就是大話說得太多,實事做得不夠,才會使「口罩之亂」難以弭止,反而激化了社會的恐慌心理。
觀察大陸疫情,目前確診病例已多達一萬七千多例,累計死亡病例多達三六一例,超過SARS時期的死亡人數。這顯示,武漢肺炎疫情仍在飆升的高峰期值得慶幸的是,至本月二日的累計治癒人數已達四七九人,是武漢封城以來首度超越死亡人數,顯示醫界可能掌握到更多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療法包括泰國兩名醫師日昨宣布,他們以克流感及愛滋病藥物並用的方式,有效幫助中國大陸的患者好轉。這類資訊的交流,在現階段都極有助於臨床醫療上的投藥研判。
台灣目前僅有十個確診病例,將武漢台胞接運返國後,政府更應秉持透明開放的原則發布更多資訊,讓民眾了解進度。尤其,台灣患者若治癒出院,也應讓社會知曉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