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黃介正/「九二共識」總清算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黃介正/「九二共識」總清算
◆  李清志/美感的自學之路
◆  葉銀華/基金可以保證收益?

◆  盛治仁/人生無常 珍惜當下
◆  薛承泰/疫情與親情








黃介正/「九二共識」總清算


2020-02-05 00:12  聯合報 /   黃介正(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蔡英文總統連任後提出「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字是兩岸重啟良性互動、長久穩定發展的關鍵,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強調兩岸須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撼山易,撼『九二共識』難」。 (中新社)



自從二千年「九二共識」名詞出現,在台灣之爭論久矣。最近又因國民黨總統敗選,使得這個當初好意替首度執政的民進黨解套,既沒有「一」也沒有「中」,卻可藉「創造性模糊做為兩岸交流基礎的名詞再遭檢討四個字是否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抑或仍具平順處理兩岸關係功能,必須要有個簡明真確的清算

民國81年(九二年)確有爭辯,但有諒解。該年兩岸授權機關從香港面對面爭辯,到後來透過函電交鋒,大陸對於我方海基會所提「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的表述,大陸海協會確實有回函表示「充分尊重並接受」台灣方面「以口頭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建議。
當前的問題有二:在台灣而言,歷經廿四年,三度政黨輪替後,政黨與民意是否仍可支撐「一中」的戰略性模糊概念。就大陸在總體實力自信增強下,能否從「共謀統一」回轉到彈性包容的「各自口頭表述」。

民國81年(九二年)不是政治,而是事務性協商。當年大陸海協會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民國81年(九二年)香港會談的確是為了處理偷渡客遣返、漁事糾紛等「兩岸人民交流所衍生的問題」,而進行的事務性與功能性事務協商。當然也同時暗示了「一中各表」並不一定適用在兩岸政治性協商談判。

當前的問題是,自中共「十八大」將「九二共識」列入正式文件,習近平又說兩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政治涵義」愈來愈強;民國81年(九二年)獲致的「相互諒解」,能否延伸到現在兩岸政治協商談判的深水區。

近三年多來,「九二共識」的脖子又被多架上了兩把刀:一方面川普發動「反中」全面戰略對抗,台灣被迫兩岸「脫鉤」之壓力愈形沉重。另一方面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取決於大陸自身發展的「單邊主義」,台灣堅持的對等協商愈形困難。

「九二共識」提供兩岸維繫交流對話的功能雖有目共睹,但廿年來台海兩岸各自內部結構性演變,看似已完成其階段性任務。此外,由於大陸決策體系本身的鈍重性,以及兩岸關係的敏感性,在尚未有更好的替代概念與名詞之前,斷然拋棄之成本與風險更大。

大陸形容「九二共識」是一萬三千五百斤之重的「定海神針」,但也可以變成「如意金箍棒」。其實「九二共識」的名詞本身並非一定需要更改,只要依循「創造發展、與時俱進」的思路,進化並豐富其解釋,則仍可彈性調適處理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簡單的說,就是加起來是「一或二」的爭論,是「說不清楚」也是「不能說清楚」的關係。積卅年的經驗,兩岸欲維繫順暢關係,仍必須本於華夏情懷,對等地位,人民福利做為交流基礎,三者缺一不足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