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重磅快評】「七天兩片」與口罩的分配正義

◆  【即時短評】口罩戴不戴政策超矛盾 是誰在製造恐慌?
◆  【重磅快評】武漢肺炎台灣竟不成比例的成為全民恐慌症
◆  【重磅快評】「七天兩片」與口罩的分配正義

◆  【重磅快評】疫情高峰在即,政府防疫部署真的萬全嗎?
◆  【即時短評】民眾黨進國會 柯文哲是神主牌還是包袱?










【重磅快評】「七天兩片」與口罩的分配正義


2020-02-04 08:26 聯合報  主筆室

武漢肺炎疫情造成搶購口罩,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六日起購買口罩將採實名制,即需使用健保卡在健保特約藥局購買,每人七天內限購兩片,一片降價為五元。在許多「洗地幫」稱讚政府從善如流、有做事、至少達到公平分配,或樂道「政府德政再降一元」之餘,必須直言,如此實名制只是齊頭式平等,只怕又將引起第二波口罩民怨,更無助於防疫。
如今再去追究首波「口罩之亂」緣由、再去追究蘇揆承諾的四千五百萬片口罩流向已無甚意義,民眾更關切的是,台灣每天生產的幾百萬片、一片成本只要一元多的醫療用口罩,將之視為戰略物資全數徵收的政府又是如何分配
依據原政策,政府除了分配至醫院等第一線防疫戰場,有一大部分是透過超商體系以每人限購三片、每片八元(再降至六元)的價格「銷售」。造成的結果即是,有時間去排隊、跑超商的民眾可以買得到,卻絲毫無解於人們的囤積恐慌心理。尤其是在尚未宣布開學日延後之前,眼看孩子可能面臨「無口罩恐進不了校門」的壓力,真教要上班無法排隊搶購口罩的家長情何以堪!
如今購買口罩將改採實名制,必然可以大幅減少「買不到」的民怨,殊不知此舉只怕將讓真正有需要每日替換者,反可能因為只能依靠「每周兩片」頻繁出入重點防疫區域,而產生新的防疫漏洞。
讓人不解的是,既然政府已區分了第一線醫護人員及防疫人員、確定或潛伏期病例之共同居住的家人、確定或潛伏期病例經常接觸的親友或同事、公共運輸業員工、密閉娛樂場所員工、到醫院診療或探病者…等九個戴口罩的優先次序,卻為何不能於實施實名制的同時,一併思考依此次序確保每日必可取得幾個口罩的配套措施?
直言之,在當前防疫優先的非常時刻,對於這些人員就算是政府免費提供都不為過,政府更應該以確保並要求這些人員日日更新為責任;但盼政府能再細思「購買公平」與「口罩分配正義」的差別,提出更完善的實名制配套,不要為德不卒啊!

2月6日起民眾需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藥局購買。圖/指揮中心提供















【重磅快評】武漢肺炎台灣竟不成比例的成為全民恐慌症


2020-02-04 11:10 聯合報  主筆室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國內掀起口罩之亂,民眾搶購,一家藥妝店門外排隊人龍達近百公尺。本報資料照片

武漢肺炎有救命藥了?美國首例確診病患、三十五歲赴武漢旅遊男子返美後出現發燒、肺浸潤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症狀;在華盛頓州一家醫學中心就醫的第五天病情明顯惡化,醫療團隊徵得病患同意,以實驗用、未核准上市的治伊波拉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為患者注射,一天後奇蹟出現,病情大幅緩解,甚至氧氣也不用了。瑞德西韋一時間被認為是對抗武漢肺炎的希望。
瑞德西韋爆紅三種人很興奮:一是科學家,傳染病、病毒、分子生物領域的科學家爭相投入研究,若有突破,不但名留青史,甚且諾貝爾獎有望;第二個高興的是疫苗廠,如果開發出病毒檢驗試劑、藥物甚至疫苗,收益高得難以想像;另個偷笑者是操作病毒動亂,製造社會不安的政客,是誰民眾不知,但當事人心知肚明
問題是有「帶著皇冠的死神」惡名的冠狀病毒豈會輕易敗下陣來?不管是藥物或疫苗,道理不複雜,都是阻斷病毒與細胞載體接觸而已。包括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吉列德公司、嬌生、諾華等大廠,幾乎全球喊得出名字的生技業者競相投入;NIH最豪氣,聲稱三個月可進入臨床一期試驗,如果人體試驗順利,最快年底可投產抗武漢肺炎疫苗;其他生技大廠保守些,認為開發期程約二十個月。不管多長時間可上市,最無法掌握的是病毒神隱,或者變異。
疫苗廠口氣大,但抗病毒藥物、疫苗的科學門檻很高,加上病毒行徑多變,抗病毒藥物成功率一直很低。民國92年(二○○三年)上一波SARS大流行,多少權威科學家誇口疫苗指日可待,十七年過去,疫苗還是沒出現;民國94年(二○○五)伊波拉再次出現西非,疫苗還是沒成功,還有民國104年(二○一五)茲卡侵襲、民國107年(二○一八)MERS流行,疫苗研發始終無法突破人體安全檢視關卡。
武漢肺炎疫情確實嚴峻,台灣慶幸至今只有十確診病例,只有一位還有症狀,嚴格來講連「疫區」都稱不上,但光是口罩之亂就讓全台沸騰,政府應對左支右絀,恐也是文明國家難見情景;即將上檔的防疫假、延後開學也都有之亂的實力。「禦敵從嚴是對的,但操作不當演成全民恐慌,恐怕是防疫錯著















【即時短評】口罩戴不戴政策超矛盾 是誰在製造恐慌?


2020-02-04 12:05 聯合報  本報記者賴于榛
口罩之亂自過年期間開始延燒。本報資料照片

大過年期間,搶口罩成為社會亂象,從原本到超商排隊,改到藥局實名購買,政策一變再變,民眾罵翻天,但更令人外界不解的是,到底誰在製造恐慌?一個疫情穩定控制的地方,口罩之亂已經超過9天,政府一邊宣導健康者免戴口罩,有症狀者在家自主健康管理,卻又採取最大動作的防疫措施、全面延後開學,難怪民眾持續陷入恐懼中。
口罩是最容易、便宜的防疫器具,本就會是民眾安心的主要來源,但仔細檢視政府處理上,卻錯過幾個關鍵時間點,1月21日時,台灣出現首例確診後,行政院稱我國有4,500萬存量絕對夠,顯見輕忽大意,也未協調加緊趕工生產,反觀澳門當時已先提前購買口罩備疫
後來台灣搶購潮逐漸浮現,政府在三天後才宣布口罩禁止出口,但恐慌效應發酵,初二開始民眾陸續出遊,全台都搶購口罩,這時行政院認為是配送不及,並非缺貨,但開工後依然未緩解,口罩之亂進到第二階段。
上周開工後搶口罩,仍是全民運動,民眾罵聲四起,只想知道如何能買到口罩,行政院請來抗SARS名醫宣導健康的人不用戴口罩,但卻同步向廠商徵購口罩、要求軍方投入增加口罩產能,衛教資訊、口罩增產變成矛盾的兩手政策,民眾除了混亂外,恐慌依舊。
如今,又急忙端出口罩實名制政策,又找副總統陳建仁背書,一般健康人上班、上學不用戴口罩;但前幾天又宣布各級學校延後開學,民眾又如何了解疫情的真貌?再者,延後開學雖搭配防疫照顧假,但多少人敢請假只要問身邊家長就知道,顧不了的孩子,只能送到擁擠的安親班、補習班,許多人已憂慮這會否成為防疫的漏洞。
行政院依照傳染病防治法,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採取二級開設,當然是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但從口罩分配及延後開學產生的亂象看來,由衛服部長陳時中扛大樑,恐怕已經無法有效整合跨部會協調,行政院有必要扮演更前進、積極角色,才能真正做到超前部署、降低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