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當心無薪假連鎖效應

名家觀點/當心無薪假連鎖效應


2018-10-17 01:44 經濟日報  辛炳隆(台大國發所辛炳隆副教授口述,記者林彥呈紀錄整理)

勞動部公布最新全國通報實施「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結果,即一般所稱的「無薪假」,共有19家企業實施,人數達3,490人,創下34個月來以來最高,人數較上月底暴增6.2倍。此情況受到社會高度矚目,甚至擔憂是否為景氣寒冬將至的訊號。(景氣涼了?無薪假人數暴增
本次通報人數暴增主因國瑞汽車調整產能根據公司說明,員工休假仍有七成薪資,是屬於產線調整短期性因素。若只有單一企業實施無薪假或縮減工時,還可以個案競爭力問題來看待,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主」屬於內需產業的汽車公司,身為產業龍頭的國瑞經營情況,也未發生明顯劇變,卻突然大規模縮減員工工時,值得探究。
首先要注意的是,儘管近年景氣復甦,出口表現屢創新高,但汽車產業卻未能雨露均霑,不只台灣,韓國、中國車市同樣慘淡,國瑞未來是否將由縮減工時演變為裁員,甚至出現產業連鎖效應,相繼跟進實施,是第一個要觀察的事
這也凸顯無薪假通報機制的重要性,可讓勞工趁早做好準備,也有利政府釐清特定公司與產業的營運狀況,必要時可以適度介入,對於勞工、雇主甚至是整體產業而言,都有助益。
可惜的是,社會氛圍對實施「無薪假」,多會貼上負面標籤,部分企業甚至面臨銀行抽銀根、供應商不再供料的困境。導致企業面臨景氣波動或經營不善時,就設法掩蓋資訊,連帶使得勞基法或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建構的預警通報機制,無法發揮應有效果。直到企業撐不下去,須以更劇烈的縮減工時,或大幅裁員等手段降低成本時,政府有意輔導也為時已晚。
面對全球化與數位時代,景氣波動的幅度與頻率大幅增加,市場需求就更難掌握。尤其面對美中貿易戰爭,國內的經營環境更不確定,如果不給企業足夠的彈性措施,因應短暫的營運問題或景氣因素,為了降低負擔,恐怕也僅剩裁員一途,對於勞工而言未必有利。
目前許多歐美國家已不反對無薪假,企業不必在「人頭」間進行抉擇,反而善用調配「工時」,同樣可以達到減少工資支出的成效;政府則配套推出短工津貼,或部分失業給付等措施,讓勞工毋須面臨解僱,同時仍有收入維持生活水準,勞雇雙方各取所需。
我國之前受金融海嘯衝擊時,國內實施無薪假人數曾高達數萬人,為保障這些勞工,曾考慮參考歐洲國家作法,實施部分失業給付,但因勞保資料並未納入勞工的工時記錄而做罷,改採類似美國短工津貼。但由於這種做法是企業提出申請,勞工無法主動申請,以致當時核發成效有限。
整體來看,無薪假不失為應付短暫因素的過渡性措施,但必須強調,此舉不僅需由雙方協議,還要明定符合要件,例如業務縮減、營運虧損,甚至所屬行業面臨大環境問題等,不能讓企業輕易將經營不善的責任,轉嫁勞工。再者,既然政府要求企業必須詳細登載工時記錄卡,還要保存五年,可考慮以此為認定標準,發放部分失業給付,使受到無薪假影響的勞工,有較多的收入,維持就業市場的穩定。


辛炳隆

長期關注勞工問題,是台灣知名的勞動經濟學者、勞工政策專家。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政策顧問、勞動部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委員、外勞政策協商諮詢小組委員、勞工退休基金監理會委員、就業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大量解僱勞工時勞動市場變動趨勢評估委員會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