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式全球主義成形(初九)
◆ 美接管加薩 中東怎能和解
◆ 防共守門人或民主掘墓人?
◆ 仿日本「地方創生」 台灣只複製標題
◆ 民進黨惡罷背後的算計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川普式全球主義成形
2025-02-06 01:05 聯合報/ 廖天威/文化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歐新社
繼上任前拋出不排除武力攻取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的議題後,川普在白宮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時,又提出美國可以「接管」加薩走廊的想法。外界不禁好奇,川普到底還會出哪些招?
根據川普提出對加、墨與中國同步加徵關稅的提議來看,其初衷顯然是基於保護、獨大與壟斷,意圖將美國的全球利益極大化。但在談判的過程中,可以殺價、可以稍事退讓;這反映在川普同意延緩加徵加、墨關稅的時間。
川普的邏輯是:「進逼、升高、對抗、秀出籌碼、要人來談、降低對立」,是典型的「交易式」風格。在爾虞我詐的國際社會當中,一時似乎很受用,也可「階段性」地達到川普所謂「交保護費」的邏輯思維與要求。川普並非只對台灣如此,對日、韓,對北約、歐盟何嘗不是?
順著這個邏輯來看,川普會拋出「接管加薩」的提議,也就不足為奇。
國際法上對於主權未定的區域,有所謂的「接管」、「託管」,代表該國、該地區客觀上無主權從屬(或屬於重大爭議、恢復),以暫時性接管來過渡爭議或分期性達成實現主權的階段性目標。
就現實上來看,加薩原有將近一六○萬人口,幅員大約僅四十五平方公里。目前一片焦土,儘管分為南、北,說要接管,並非不易。問題在於重建、物資、金錢和歸屬。所以,川普的提議,可能也僅是「暫時性」的:先託管、再移交,長期問題仍懸而未決。就此來看,可能性就不高了。
「託管」要聯合國決議託美國管理,或美國逕行以武力占領,這兩者幾乎都不可能。前者是國際法問題,後者牽涉國際現實與憲法戰爭授權。川普再有通天本領,也不會不知道他的權力是委任而來,不可能無限制擴張。那麼,川普在內唐亞胡面前提出此議,動機就不言可喻。
內唐亞胡是以色列的建制派,是堅守教義的強硬派。川普政府挺以,除了在第一任期宣稱「以色列首都為耶路撒冷」,並將美國使館由特拉維夫搬至耶路撒冷外,最強的力道顯現當然是軍事力量的挹注。
川普知道,這需要有綱領和動機;所以,加薩就成為了這個「扳機」。川普不會不知道,加薩問題是揉合了主權、人權、人道與現實的複雜議題。
但他選在以色列總理到訪之際,一面「邀功」,說他創造了中東和平;一面當著內唐亞胡的面,秀出接管的議題。質言之,就是為了美國強力支持以色列而「表態、定調和推進」。問題是,以後的發展,才真的重要、真的可懼。
川普說,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要收歸美國所有,加拿大應該成為美國第五十一州,加上「揮軍」索馬利亞清剿 ISIS,川普雄心勃勃。這一任期,恐怕全球都要準備迎向川普的激進「軍事主義」成形。
甚至,川普心中潛藏的,會是大舉改寫世界的政、經、軍秩序,這才是真正的川普2.0,才真是那個還「不為人知」的川普。
客觀來看,美、中、俄在北冰洋插旗早已不是新鮮事。現今,眼看川普凝神屏息的視角,就知道他在塑造川普式的「全球主義」─保守並不鎖國,鎖國並非保守,其意甚明。
這既是風險、也有機會。川普新政,與拜登時期截然不同;我國不要再用舊思維來因應,政治、經濟、軍事戰略都要改換。川普在布局,我們也要因應時勢來布局。
美接管加薩 中東怎能和解
2025-02-06 01:04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川普提議由美國接管加薩走廊,提議一出,沙烏地阿拉伯馬上跳出來反對,約旦也表示不惜對以色列宣戰。川普的中東和解起手式,馬上就遭以色列的鄰國重重打臉。
原本內唐亞胡興致勃勃赴美訪問,因為他是首位獲川普邀訪的外國元首,他也很興奮川普提出接管加薩走廊的建議。問題是接管加薩等於是將巴勒斯坦完全隔絕、甚至趕出,美以的算盤,不就是讓巴勒斯坦人自動離境,美軍進駐,等於保護以色列避免受到伊斯蘭各國的攻擊,如此一來加薩等於是美以共管領土。相對地置巴勒斯坦於「無地」,更談不上建國。
川普算盤打得很精,可是完全違背了聯合國安理會對以哈戰爭所做的「兩國論」為基礎的和平協議,讓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一樣可以擁有自己的國土、國家與國民。
內唐亞胡給足川普面子,停戰換囚,不少以色列人感激川普,認為是他壓迫哈瑪斯釋放人質!然而,當川普提議接管加薩走廊時,以色列人當然開心,可是哈瑪斯和伊斯蘭世界看出川普比拜登還挺內唐亞胡,根本就是在為以色列占領加薩走廊、清空巴勒斯坦斯坦人鋪路。
以哈開戰以來,美國就一直站在以色列這邊。不僅聯合國安理會的和平決議最後都會被美國的那一票給否決,如今川普更擺明,就是希望以美國接管來合理化加薩走廊成為以國領土的事實。
川普為討好猶太裔選民與以色列而倡議接管加薩,不但可能將中東和平推向新的戰爭邊緣,更麻煩的是,若是派遣美軍進駐加薩,馬上打破了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此例一開,等於宣布美國重新介入國際局勢。精打細算的川普真敢砸下這個重本來破壞中東和平嗎?
防共守門人或民主掘墓人?
2025-02-06 01:06 聯合報/ 趙埜均/研究人員(台北市)
近日某電子廠創辦人發表驚人言論,宣稱任何批評他們的人「基本上就是替中共來打擊台灣防禦韌性的人」,更妄稱能以此作為辨識「匪諜」的「快篩劑」。這番言論不僅極度傲慢,更嚴重違背了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
在民主社會中,沒有人能夠自封為「真理的化身」或「民主的守門人」。任何人的言行都應該接受公眾的檢視與批評,這正是民主制度的根本。然而,這位政治人物卻試圖以「反共」之名,為自己披上免於批評的聖衣,這種「批評者即敵人」的思維模式,正是威權體制的典型特徵。當一個社會開始將異議者標籤為「匪諜」,開始以政治立場決定一個人的「純潔性」,我們與威權體制還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當我們以「捍衛民主」之名,行箝制言論之實,我們恐怕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背離了民主核心價值。
這些人天天指責從前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卻在思維上完全複製威權時期的邏輯。他們宣稱只有符合其「反共標準」者才有資格批評、才配享有言論自由。這種動輒以「匪諜」汙衊異議者的手法,與中共慣用「境外敵對勢力」來標籤異議人士如出一轍。一樣是「預設立場」,一樣是「思想審查」,這般「附帶條件」的民主,從來就不是真正的民主。
面對質疑,其同黨常以「如果台灣獨裁,為什麼你沒被抓?」來搪塞。這種論述將民主的標準降至最低,彷彿未被關押就等同自由。然而,民主的腐蝕往往始於思想的審查,始於異議者的汙名化,而非始於赤裸裸的暴力鎮壓。以「你還能說話」來合理化言論審查,本身就是民主喪失的徵兆。
歷史上,威瑪共和國的沒落就是最好的警示。這個曾被譽為歐洲最進步民主政體的國家,其民主制度的崩解並非一夕之間。它始於社會對極端主義的容忍,始於人們接受「非我即敵」的二元對立思維,始於公民社會對民主價值的逐漸麻木。當納粹以「捍衛國家安全」之名限制公民自由時,社會的默許最終導致了民主的徹底崩潰。
今日台灣,我們看到了太多威權復辟的徵兆:以反共之名行極權之實,以民主之名行審查之實。當政治人物肆無忌憚地將批評者標籤為「匪諜」,當公民甘願犧牲批評權利以換取虛幻的安全感,我們與威權時期又有何異?
那些願意犧牲基本自由,以換取所謂「安全」的人,最終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安全。今天我們容許他們以「匪諜」之名汙衊異議者,明天捍衛民主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會被我們親手拆除。若我們再不警醒,不只會失去批評的自由,更會失去原本妄想守護的一切。
仿日本「地方創生」 台灣只複製標題
2025-02-06 01:05 聯合報/ 鄭自隆/政大傳播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
「地方創生」概念來自日本,是從其社會背景與需求所衍生的一套操作體系,但台灣的復刻只有標題,內容被簡化為文創,而且常常只有創新設計的表象,而沒有文化內涵。
日本的創生緣起為偏鄉活化,鼓勵年輕人投入偏鄉再造社區,透過「人、地、物」的整合,引進「創新營運模式」,以達成創造營收與永續經營目標;日本和台灣一樣也面臨都會人口過度密集、鄉村人口老化,以及生育率降低少子化現象,要解決上述的現象,當然經緯萬端,不過「地方創生」也被視為方案之一;日本於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通過《地方創生法案》及相關法令,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正式展開,名稱為「城鎮.人.就業創生」的總合戰略。
「地方創生」係整合「人、地、物」的資源,透過「創新營運模式」以達成「創收目標」。除滿足經營者營收與獨立永續經營目標外,並具「回復地方活力」與「分散都會壓力」的社會功能;因此思考地方創生必須從多面向切入,而不是只審查計畫是否花俏。
人:指地方創生之促動者及追隨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企業;啟動者未必是本地返鄉的人,也可以是異鄉人,不必是年輕人,也可以是創業或再創業的中年人。除創業者外,當地間接參與的人當然也是,間接參與應以當地人為對象,而當地參與的人愈多愈好。
地:指地方創生的所在,鄉下、山邊、海邊、小鎮都算是,亦即應以偏鄉為目標。都會地區本就有密集商業行為,因此不需再投入「創生」,此外亦不符「回復地方活力」與「分散都會壓力」兩大地方創生的社會功能。
物:指當地資源,如物產、觀光資源、原有之建物設施,「地方創生」應就地取材,與地方產業互動,帶動地方物產的銷售,進而提升價值與價值,創造產銷雙贏;「地方創生」不鼓勵直接仲介外地商品的買賣,如此不但與地方產業脫節,更會形成與地方爭利的惡劣印象。換言之,從外地運東西進去賣,或去開都會型超商,完全不符「地方創生」精神。
營運模式:當「人+地+物」的整合完成後,就必須思考合適的營運模式,以求穩定收入與永續經營,「地方創生」的營運模式必須考慮幾項:
●確認中心價值:思考為什麼要投入,其意義為何;
●異業或同業整合:不單打獨鬥,整合在地其他業種或同業,共同發揮;
●運用新科技:善用網路、電商、App、大數據,發揮經營特色;
●帶入文創精神:凸顯當地文化價值,創造差異;
●建構品牌:樹立品牌,提高識別,以求永續經營;
●由「點」而「面」的經營:不倚仗政府資源,起步不求大,強調穩紮穩打,一家拉一家,由「點」逐漸擴充為「面」。
創收:不能只有浪漫的「嗜好」與「使命」想像,必須有企業經營的想法與能力。「地方創生」也是企業,因此事先必須縝密規畫,平衡收入與支出,不依靠政府補助,方能滿足營收與永續經營目標。
「地方創生」並非新概念,早期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或商業司的業務範圍之一,以前的名詞是「社區總體營造」,更早是「商圈」;無論創生或社區總體營造、商圈,內涵變動不大。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宣布當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隔了六年也該整體盤點了。
民進黨惡罷背後的算計
2025-02-06 01:03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民進黨不堪在立法院連連挫敗,又恐立院甫通過的「憲訴新法」可能生效,將失去一呼百應的「大法官釋憲」保護傘,在過農曆年假後展開「大罷免」,可謂遍地烽火,意圖靠罷免國民黨立委,爭回在立法院的主導權。
由於賴政府執政後,昧於「雙少數」現實,對內大鬥四方,對外不斷以言語與行動撥弄本已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在民生福祉方面沒有任何建樹;不思溝通妥協,反而想用增加朝野「仇恨值」的方式,大起干戈,當家鬧事,撕裂社會行徑極為乖張。
在民主國家,立法貴在數人頭而非拳頭。賴政府不僅讓執政黨立委屢以暴力在立法院阻擋法案通過,並召喚「青鳥」在議場外叫囂,綠媒側翼同聲一氣,造謠攻訐,無所不用其極。在議場鎩羽後,不反求諸己,卻祭出大罷免舉措,製造紛亂,在所不惜,將執政正道拋諸腦後,自然讓人反感。一般評估這種亂槍打鳥式惡罷,得逞機會渺茫,最後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民進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可能的是要遮掩其施政的無能。面對國內外重重挑戰,包括非核家園神主牌與充足能源供應、減碳目標背道而馳,兩岸關係緊繃讓強勢回歸的川普對台經濟與軍事得以指點與施壓,除半導體業外,大多數產業已成一片慘業,百廢待興、一籌莫展,意圖在罷免喧囂聲中,獲得掩護。
這種招式,事實上與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的諸般舉措,異曲同工。川普就任當天就發布上百項行政命令,接著資遣上千位資深官員;訓令抓捕數以萬計的非法移民,又要對盟邦加拿大、墨西哥及敵對的中國,各祭出二成五及一成的關稅,雷厲風行、強勢作為,令人咋舌。
曾在首任川普政府擔任白宮首席策略長的班農,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接受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採訪時說:「媒體一次只能關心一件事,每天我們都用三件事來打擊反對媒體。他們會咬住一個,然後我們就會完成其他所有的事情。」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萊恩認為:「班農在這裡的洞察力是真實的。專注是民主的根本內涵。人們主要透過主流媒體或是社群媒體來瞭解政府在做什麼。如果你給媒體太多需要關注的地方,那麼就不可能出現連貫的反對聲音,甚至連思考都很困難。」
克萊恩分析:「川普入主白宮的頭兩周,就像劇本一樣,完全按照班農的策略進行。川普團隊希望人們知道,這次他們已經準備好了。他們將控制事件,而不是被事件所控制。但觀察得愈仔細,就會發現這似乎愈不真實,力量的投射掩蓋了現實」;「川普知道行銷的力量。如果你讓人們相信某件事是真的,那麼它就更有可能成為事實。川普希望你從所有的這些活動中看到指揮,但實際上是一片混亂。」
賴政府坐享創新高的預算,糧彈充足下全力搞「惡罷」,另一邊卻成天哭窮,得以繼續封官圖利、濫用權力,讓人厭惡。台灣民眾必須睜大眼睛,識破其轉移焦點詭計,在未來的罷免戰及其後的選舉中,痛擊民進黨,才得以確保優質民主、期待應得的廉能清平政治。
季青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