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霸權主義抬頭的應對策略(初九)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636/web/ 

◆  聯合報社論/忙洗腦慢生成:台灣勿因內鬥輸掉數位革命
◆  聯合報黑白集/缺的是謊言疫苗
◆  經濟日報社論/霸權主義抬頭的應對策略(初九)







經濟日報社論/霸權主義抬頭的應對策略


2025-02-06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簽發行政命令,從2月4日起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貨品課徵25%關稅(加拿大石油10%),中國貨品則課徵10%關稅,宣稱是為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從這些國家進入美國。另外,最快在2月中旬開始,就會對電腦晶片、鋼、銅、石油、製藥和天然氣等產業祭出新一波關稅;此外,也將對歐盟提高關稅。

就在消息出現後不久,馬上又有新的發展:加、墨宣布對美進行貿易報復,將大幅提高對美國關稅。但劇情曲折多變,川普隨後又宣布,對加、墨兩國新關稅延後一個月實施,因加、墨已同意採取措施,增加人力和物資防止鴉片類藥物芬太尼販售到美國。然而,對中國的關稅提高確定生效,而中國也展開局部性報復,美中在川習對話前,已先展開對抗,檯面下的較勁激烈。

目前看來,川普的關稅提高愈來愈像有些人預測的,多半是商業談判的喊價,而非確定要落實的目標。他真正想要的,是包括減少貿易赤字在內的一攬子目標,而目標則是動態、不確定的,要看美國的經濟或人民的滿意度如何,再以關稅作為武器,透過諮商來進行必要的調整。

如此一來,整個美國影響的就是一個動盪不安的世界,其目的則是讓「美國再度偉大」。易言之,美國從過去維持秩序的「世界警察」,搖身一變成為一個「以鄰為壑」的霸主,誰被盯上誰就得配合,否則美國的貿易大棒就會落在自己身上,只有夠霸或微不足道的國家,才能大體免除挨棒待遇。台灣則是在棒子還沒落下之前,經濟部就已規劃赴美設立「美國投資貿易中心,小心翼翼,希望晶片輸美能免除被課徵高關稅。

川普的作為,當然是十足的霸權主義,其結果會迫使世界各國,在應付美國的需索之下,同時盡量分散貿易對象,並相互簽署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來避免貿易下降的衝擊。其結果,是一個以美國為核心、較封閉的經濟圈,和一個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相對較開放的經濟圈相互競合

未來可能的發展是,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圈競爭較為激烈、比較優勢充分發揮,所以競爭力成長較快、經濟成長率較高,經濟圈的規模也愈來愈大。美國經濟圈則盟友慢慢減少、對美國的連結逐漸減弱,經濟圈規模相對萎縮。因此,美國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頂多是一個「短多長空」的策略;而若檯面下的談判破裂,遭到中國和歐盟等貿易強權激烈報復的話,更會形成一個「短長皆空」的惡劣結果,這是最讓人擔心之處。

無論如何,全球各國在美國的策略之下,必然會全力加速脫離其經貿和科技影響,和中國大陸的互動和合作,也會別無選擇地愈來愈多。中國的「深尋」(DeepSeek)人工智慧平台對美國 ChapGPT 的挑戰,從某種層面看來,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而在美國不改變其策略,以「開放、合作」代替「封閉、獨霸」之下,這種情況只會愈來愈多,加速美國優勢的流失。例如,正在思考開鑿克拉地峽運河的泰國,看到美國對付巴拿馬運河管理權的態度之後,會選擇中國還是美國為合作對象?歐盟在美國貿易壓迫之下,難道不會加速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諮商,和中國經濟更緊密地掛鉤?

身處地緣政治核心的台灣,若要維持經濟成長,既不能完全依附於美國核心圈,也不能完全脫離美國核心圈,才是最佳的選擇。而太快表態依附,會喪失議價籌碼;太晚表態依附,則可能在付出代價之後才獲得公平對待,政策上的確相當困難。期待政府能善用智庫的智慧,備妥多種劇本,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別在壓力之下手忙腳亂,也不能只看眼前而犧牲長期利益。












聯合報黑白集/缺的是謊言疫苗


2025-02-06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藝人大S因流感併發肺炎病逝日本東京,引發民眾搶打流感疫苗。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S徐熙媛因流感在日本驟逝,人們意識到施打流感疫苗的重要,掀起搶打潮。一時間,各地公費疫苗竟已快要見底。綠營側翼見縫插針,聲稱在野黨大砍政府疫苗預算,導致疫苗不夠用。事實上,疫苗經費根本分文未刪,綠營是隨機造謠。

從邏輯看,現有疫苗是用去年的預算購入,就算刪了今年的預算,也不致影響當下的供應。疾管署去年疫苗預算編列五十億元,但到八月執行率僅一成,在野黨才會「凍結」今年預算一千萬元疾管署辯稱,到去年底,所有預算都已「執行完畢」換言之,有些疫苗可能還沒進來。這樣,也好意思把去年執行遲緩嫁禍今年預算監督

這種「牛頭接馬嘴」的奇景,最近天天上演。行政院新春團拜沒茶點,卓揆怪在野黨刪預算;經典棒球賽刪減官員出國旅費,卻說得好像球員不能參賽;統一發票獎金是法定預算不能刪,綠營卻指控影響民眾中獎;刪減消防署獨厚黑熊學院的補助,卻被說成影響消防員工作安全;經濟部預算被刪,官員更說三千座防洪水門將無法操作。民進黨的編造功夫,令人佩服

說來說去,台灣如果真缺什麼疫苗的話,應該就是「謊言疫苗」吧!賴政府官員、各部會小編、側翼名嘴每人打上一劑,台灣的漫天謊言也許能迅速減量,還給人民一個真實世界。














聯合報社論/忙洗腦慢生成:台灣勿因內鬥輸掉數位革命


2025-02-06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DeepSeek(深度求索)的熱議不止。圖/路透


DeepSeek(深度求索)的熱議不止,綠營側翼與台派忙著挑毛病,批評它受思想審查,駁它低成本所言不實。這種求真精神令人佩服,卻也令人質疑,這些人不久前還在替政府散布海量假訊息。執政團隊也沒閒著,藉機大內宣「刪預算不利發展AI」,卻無法具體指證在野黨耽誤了什麼計畫。對比他國忙著探究大陸在 AI 競技場「生成」什麼狠角色,賴政府卻只關心它能否用來內鬥洗腦。

政治凌駕科學,一直是台灣的問題。當歐美國家嚴肅檢視「深索」對科研、市場及國安的影響,台灣卻一味否定與禁用。眼前面對的是一波數位革命挑戰,政府卻只想把兵臨城下的困境,順手怪罪政治對手。數發部前部長唐鳳誇示她如何繞過深索,讓它回答六四事件;這種雕蟲小技也能拿來炫耀,但她又推動了什麼台灣版的AI?賴政府以單維度政治思考要求禁用深索,卻避談台灣在數位戰場遲未發展出自己的生成式AI,連長期政策也付之闕如。

不同於傳統 AI 擅長分析數據,生成式 AI 更能理解和模仿人類創作,大型語言模型 LLM 則是其中重要的角色。它強大多功能,正改變人類與機器的互動,提升工作效能。深索和 ChatGPT 都是 LLM。近年中研院和民間藉 ChatGPT 發展類似工具,都面臨一個困境:繁體中文版資料高度不足,影響推廣應用

兩年前,中研院發布一款繁中版的 LLM,網友實測提問,系統回答常使用大陸用詞和觀點。例如「我國領導人是習近平」、「我是由復旦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和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共同開發」等,引起爭議後,四天即下架。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指出,本土資料量在網路世界占比低於○.一%,即便模型加入本土資料微調訓練,若數量不夠大且涵蓋不全面,要不講出非本國立場的內容幾乎不可能。

簡中版資料量大,並多可轉為繁中版。反而本地許多重要及嚴謹的資料存於民間企業,除了著作權問題,數位化也不足要擴大代表本土觀點的繁中語庫,必須有公權力針對政策及法律著手但即便國科會研發的大型語言模型 TAIDE,也苦無對策

政府撒幣宣傳「讓世界看到台灣」,其實往往是在洗國人的腦,台灣在網路世界中產出的繁中資料反而愈遭邊緣化。繁體資料淪為弱勢,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實研發團隊因欠缺足夠的繁中版語庫訓練模型,故格外倚重網路公開資料偏偏政府長期利用公帑製造假訊息,影響了真實性。綠營在譏諷深索被中共「思想管制」時,別忘了民進黨執政團隊也在進行「積非成是」作業。尤其,民進黨對國史和中華文化不斷進行清洗,包括教科書的去中化。在這種情況下,在為 LLM 建立繁中語庫時,這些真實性具有爭議的本土史觀及文化認同,若成為未來台版生成式 AI 工具的標準答案,其可靠性又如何?

黃仁勳力推 AI 主權,賴政府嗨到不行,把供應鏈當成 AI 主權的象徵。其實台灣連基礎建設都還殘缺,號稱發展算力,實不及南韓三分之一,何況我們的電力還是個大問號。由此看,深索問世,重點不在政治審查,而是台灣能否跳出算力門檻和意識形態籓籬,儘快找到自主研發的途徑,並持之以恆不受政治干擾。

台灣固然可使用美國先進 AI 工具,但核心技術在他國手上,不利本地業者在終端使用的應用創新。就如台灣錯過行動網路崛起,最終只能成為使用者,無法進入網路平台的競爭場域。這次若再輸,影響不只是使用什麼 App 的簡單問題,而是成為數位落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