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蘭/噪音阻礙人際 耳朵保健不容緩
◆ 黃志芳/地緣政治的三體時代來臨
◆ 周行一/戳破台海戰爭的完美風暴
◆ 馬凱/兩岸同病相憐的國安問題
◆ 劉維公/新IT產業的時代
◆ 王文華/油箱滿嗎?
◆ 葉銀華/淘帝案之公司治理啟示
洪蘭/噪音阻礙人際 耳朵保健不容緩
2023-02-19 06:04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年初三,朋友請我們這些孩子在國外的假獨居老人圍爐。雖然外面寒流來襲,但餐廳內卻是人聲鼎沸,說話得用喊的。用餐期間,我注意到朋友父親臉紅了起來,舉止開始焦躁不安。用手機一測,音量竟高達九十分貝,就勸朋友帶他父親回家休息,以免中風,因為這裡吵雜程度已超越老人可忍受上限了。另一位朋友詫異的問:有這麼嚴重嗎?有的,噪音會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加上氣溫一冷一熱,老人家容易中風。
噪音的確會使人煩躁、情緒失控。對比較敏感的人來說,七十分貝就已經不舒服了,何況九十分貝。我們一般說話大約是六十分貝,五十分貝時感覺最好,人會微笑,可以專注談話內容,所以有教養的人說話都是輕聲細語。
最近 WHO 公布一項報告,全球約有十億年輕人因使用耳機不當,或去夜店場所導致聽力受損。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院(NIOSH)標準,暴露在一百分貝環境下,只要超過十五分鐘,聽力就受損,而一百一十五分貝,只要卅秒,修馬路打碎機音量是一百二十分貝,耳朵會痛。我們大部分人是聽人,所以不了解失聰的痛苦,因此不懂得珍惜聽力,也不知道聽神經死了不再生,無法逆轉。
一百多年前,記者問海倫凱勒:失明和失聰都不好,若是強迫您選擇,您會選哪一樣?海倫凱勒毫不猶豫的說:我選擇看不見,因為失明切斷了我和事物的連接,但是失聰切斷了我和人們的連接。失聰竟然比失明更痛苦,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
人需要朋友,孤獨是健康最大殺手,但是因為手語不普遍,失聰的人溝通範圍縮小很多。根據研究,四十八歲以上成人有四十六%聽力受損,七十歲以上則高達六十三%。重聽不但使人孤獨怪癖,還容易導致阿茲海默症,因為聲音本身是能量,大腦需要聲音能量才能發揮理想功能。許多老人聽電話時,會不由自主戴上眼鏡,說這樣會聽的比較清楚。
我們是用耳朵聽,又不是用眼睛聽,為什麼戴上眼鏡會幫助耳朵聽呢?原來看的清楚時,視覺皮質所需的額外血流量就可以轉去給聽覺皮質用,幫助聽。
大腦需要持續產生神經活動來保持聽力年輕,我們常見一個現象就是「我聽得見你說話,但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因為老人的大腦對聲音反應速度變慢了,音波來不及處理時,一旦消失或連在一起,便不知道別人在說什麼,所以跟老人說話要慢。
我們的耳朵不但要保護也要鍛鍊。有個研究發現噪音環境中,音樂家聽的比同年齡非音樂家清楚。這個能聽清楚能力使老人家可以出門跟別人交流,所以我們要鼓勵老人家多聊天、多唱歌、多去跟小朋友說故事,用聲音來幫助大腦活化。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耳朵保健的覺識刻不容緩。我們平日生活環境其實相當吵雜,其中最令人厭惡的是拆去滅音器的摩托車,希望警察能徹底取締,也希望學校將能手語作為第二語言來教,使更多人能和重聽者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