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順應市場機制 才是經濟上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302/web/ 

◆  聯合報社論/「雙林一陳」誇稱承擔,已成最大反諷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寫中國字
◆  經濟日報社論/順應市場機制 才是經濟上策






經濟日報社論/順應市場機制 才是經濟上策


2022-07-15 02: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疫情加上俄烏戰爭攪亂了全球經濟的一池春水,時至今日,全球物價高漲,甚至面對停滯性通膨的威脅。(路透)



新冠疫情加上俄烏戰爭攪亂了全球經濟的一池春水,時至今日,全球物價高漲,甚至面對停滯性通膨的威脅。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也因此左右為難,不採取激進的升息措施恐怕難抑物價,升息過快又有經濟硬著陸的疑慮。兩相權衡之下,不僅美國,多國央行總裁已明確表示降低高通膨雖是痛苦的行動,甚至可能致使經濟崩潰,但央行必須迅速採取行動,以防止物價快速成長變得根深蒂固。

從經濟運作的本質來看,當全球面對持續經年的嚴重疫情,生產、消費、運輸廣受衝擊,經濟受影響甚至衰退也有可能。但各國政府在疫情之初,即慣性地採取各種反景氣措施,力圖維持經濟成長,其中尤以大幅降息、貨幣超發的寬鬆貨幣政策最為明顯。兩年多來,各國股市、房市狂漲,加密貨幣幣值狂飆,金融市場的榮景完全相悖於實體經濟。貨幣超發為物價上漲添薪加柴,終致通膨難以收拾,導致今天各國央行面對進退維谷局面。

升息潮中不乏反對意見。說法之一是此次全球通膨係肇因於供應鏈及運輸不順暢所導致的供給面成本推升,因此貨幣緊縮政策難以收效。這種說法可能只對了一半;成本推升的通貨膨脹正是停滯性通膨的主因,而停滯性通膨又正是凱因斯經濟政策最束手無策的局面,為避免衰退而採寬鬆刺激政策將導致通膨更劇,若為抑低通膨而採緊縮措施又難免經濟衰退。事實上,如今的全球經濟正是前者的結果:經濟雖未衰退,卻正在承擔高通膨苦果。因此,停滯性通膨很可能不是未發生,只是受到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屏蔽。現在為了抑制高通膨,就得面對經濟可能的衰退,這是經濟學理的基本常識,一點都不難理解,重點只在央行必須做出二選一的抉擇。

相對於凱因斯經濟政策面對停滯性通膨的困境,古典經濟學另有妙解,就是政府別介入市場。衰退的經濟自會引導生產要素價格下跌,使成本回降,一舉解決通膨與經濟衰退的雙重困局。

古典經濟學的說法在實務上少受青睞,因為一來經濟調整可能耗費時日,二來不作為的政府不符合政治正確,易受責難,因此,即便可能是飲鴆止渴,各國政府還是無可避免地唯凱因斯政策是瞻。

然而,此次的情形已大有不同。高通膨已使得美英日等國的消費者因實質財富與所得受損而開始壓抑消費,亦即高物價無法換得經濟成長的動能,這應是各國央行下定決心抑制通膨的主因。更值得注意的是,受不了高通膨的英國央行甚至還欲以「製造衰退」來解決通膨問題,這與古典學派的看法實是異曲同工。

各國央行紛採快速升息的緊縮政策,固為抑制通膨,也是回歸市場機制的作法。利率不同於一般市場價格可由市場決定,其水準高低往往決定於央行的一念之間,因此常因央行過多的顧慮導致嚴重偏離經濟體系合理的資金價格水準,例如央行打造的長年低利環境非但無法引導資金進行實體投資,還徒然製造了房地產泡沫、惡化了分配,使得資源錯置,影響長期應有的健康經濟成長方向。

如今各國央行的升息緊縮措施試圖將利率拉回合理的水準,儘管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但經濟衰退難道不是全球性疫情所必然導致的正常結果?短期刺激的經濟政策固然看起來有穩住局勢的效果,但正如在江湖行走,該還的總是要還;經濟一如大自然,過多的人為干預難免受到反撲。

於今思之,若過去兩年半各國可以多順應疫情下的市場機制運作,除了可以節省勞師動眾的行政成本,現在也毋須擔憂「物價快速成長變得根深蒂固」這個惱人的問題。兩年半來的經濟局勢變化,足堪為各國政府上了一課。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寫中國字


2022-07-15 01:3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將參選台北市長的衛福部長陳時中。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海峽論壇年度大戲,終於在老地方廈門登場。大陸政協主席汪洋自北京風塵僕僕趕來,免不了一番溫情喊話,說兩岸同胞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但談到兩岸不能分裂,他舉鄭成功為例,倒有些古怪。

鄭成功逐走荷人而據台,與清廷隔海對峙。數百年後,常被用來引喻國共劃海分治的局面,鄭成功猶蔣中正也。鄭驅走荷軍而蔣送走日督,兩人頗可並論,都是終結異族統治;但汪洋拿鄭氏說事,難道是在褒蔣?

是亦不是!汪褒蔣,意在貶今。揣摩其意,汪洋似在暗諷今之國民黨早無蔣當年志節,只想偏安一隅,連九二共識都說沒共識了。他話中還藏著一道機關,說沒人甘冒大不韙,要將台灣分裂出去;實即在說,就算有人想冒此大不韙,也難以得逞!

但海峽論壇畢竟是草根論壇,不能盡撂些狠話。於是,汪洋呼喚:兩岸都「說中國話、寫中國字、吃中國菜、過中國節」。但這個喊話頗為蒼白,至少對陳時中沒效。阿中寫卡片悼安倍,連「存」字都忘了怎寫,這水平肯定要讓汪洋搖頭。當陳寫起末名「」時,恐從未想到它跟中國有一點關係!

這次主角倒不是汪洋。習近平早一天就回了一封信給台青,新聞上了人民日報頭條。但這橋段又犯了論壇的老毛病,大堆頭、做作加彆扭;要抓住台灣人心,恐得多想些新招!










聯合報社論/「雙林一陳」誇稱承擔,已成最大反諷


2022-07-15 01: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中執會通過徵召衛福部長陳時中(左)參選台北市長、交通部前部長林佳龍(右)參選新北市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的衛福部長陳時中,參選新北市長的前交通部長林佳龍,和參選桃園市長的前新竹市長林智堅,近來不約而同大談「扛責」與「承擔」當成參選起手式。類似論調雖早已被政客用濫,但對照他們各自「落跑」的赤裸裸現實,此時卻大剌剌誇稱承擔及負責,豈非自打耳光?

林佳龍說,自己參選新北市長是「承擔責任」、「為台灣人民而戰」。四年前,林佳龍在台中市長連任之戰落敗,曾說敗選「我必須負最大責任」;但其負責作為,竟是更上層樓出任交通部長。去年台鐵太魯閣號事故造成重大傷亡,林佳龍以「我有責任,也該負責」請辭。短短一年後,林佳龍便亟欲復出,欲從台中市轉戰首都,躍進手法如出一轍。

近期,林佳龍曾廿四次公開宣示,他絕對無意參選新北市長。但最後,他拗不過蔡英文的勸進及徵召,只好吞下自己的承諾,臨陣從北市抽腿讓位,而轉戰新北。這樣不把新北當一回事的人,會受到市民歡迎嗎?而所謂的負責,難道就是不斷地當官、卡位,甚至把「道歉下台」或「委曲求全」當成更上層樓的籌碼?林佳龍說得嚴正的「承擔」及「為台灣人民而戰」,為的不過是個人的仕途罷了。

陳時中比林佳龍則更有過之而無不及。被提名參選,陳時中自詡「責任來,我就扛」,一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之狀。但陳時中如果真有一絲責任感,怎會在疫情嚴峻未解之際,頭也不回地拋棄防疫指揮的工作揚長而去?身為衛福部長,卻放著關乎國民健康的大計不顧,這種人要說能為台北市民謀福利,其誰能信?陳時中把「政治」擺在「人命」之前,如此厚顏的政客,還有臉說負責嗎?

蔡英文提名陳時中,是以他早先的防疫成績當成「資本」。但台灣兩年半來防疫不僅失誤連連,其間各種錯誤決策引發疫苗之亂、快篩之亂,全民深受其苦。陳時中的剛愎自用及傲慢托大,造成許多民眾無辜送命,台灣的「防疫韌性」排名更從名列前茅一路掉到倒數第二。「順時中」神話早已破滅,疫苗、快篩甚至都傳出弊案;而陳時中竟等不及疫情降溫就奔赴選戰,彷彿選舉才是其人生的終極追求。這樣的人高談責任,是說給誰聽?

林智堅的情況更匪夷所思。辭新竹市長時,他說是「為承擔更大責任而離開」;把戶籍遷到桃園時,他則說「責任來了就承擔」。這台詞跟陳時中一模一樣,莫非都出自小英廚房。林智堅曾不只一次說過不會參選桃園市長,更說自己的責任就是「把新竹市長任期做滿」。民進黨過去痛批國民黨的落跑者是「違背政治承諾」,但遇到自己人落跑竟能說成「承擔」,像變魔術一樣。

林智堅的雙碩士論文抄襲事件,更讓他的光鮮徹底破功。兩度考不上大學並不可恥,但兩篇碩論都高度抄襲,卻一點也不好笑。對照兩年前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李眉蓁論文被爆抄襲,她三天後即道歉並宣布放棄學位;而林智堅始終迴避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如何奢談責任感?

「雙林一陳」一邊落跑,一邊高喊責任與承擔,毋寧是今年大選最諷刺的景象。政治人物的承諾就算再不值錢,也沒有廉價到如此空口白話的,這正是台灣政治文化「空洞化」的表徵。當民眾指責這三人官癮太大、華而不實之際,別忘了,提名他們的是民進黨中央,尤其主其事的蔡英文更該負責。蔡英文拋棄責任倫理,提名抄襲者及落跑者出線,她未免太低估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