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孫維新/望向宇宙深處的巨眼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孫維新/望向宇宙深處的巨眼
◆  林中斌/俄烏戰況 漸分上下
◆  趙春山/賴清德訪日,岸田「一箭雙鵰」
◆  葉銀華/公司競爭力的新指標:敏捷性
◆  周行一/日圓何去何從






孫維新/望向宇宙深處的巨眼


2022-07-15 00:25  聯合報/   孫維新(台大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韋伯望遠鏡公布了迄今為止人類能觀測到宇宙最深處的照片。(美聯社)



耗資一四○億美金,長達十五年的製造測試,背負了人類極高期望的韋伯望遠鏡,終於展現了初步成就。雖然只有幾張照片,但每張照片細膩絕倫,科學內涵浩如煙海,顯示了驚人的成果,更令人欣喜的,是這個過程才剛剛開始!

詹姆斯韋伯美國航太總署第二任署長,他在任內推動了阿波羅計畫,也開啟了遙遠行星的探測任務,貢獻卓著,才能追隨哈伯之後,名字掛在第二個大型太空望遠鏡之上。

韋伯不是哈伯的接班人,哈伯望遠鏡是單一鏡面,口徑只有二點四米,韋伯則由十八面六角形鏡子組成口徑大約六點五米,望遠鏡的威力在集光「面積」,因此韋伯的鏡面比哈伯要大上六倍,觀測能力超過百倍。

哈伯望遠鏡在離地五七○公里低軌道上運行,韋伯望遠鏡則被送到離地球一五○萬公里遠的拉格朗日第二點上,大約是四倍的地月距離,在這一點上太陽和地球的重力互相平衡,所以韋伯會和太陽及地球三者排成一線,相對靜止,跟著地球繞太陽公轉。

就因為兩者位置天差地遠,從觀測的視野來說,韋伯完勝哈伯!我們把地球看做是一個直徑廿公分的球,那哈伯就在貼著地面一公分高的軌道中運行,可想而知,地球嚴重遮擋了哈伯的觀測視野。韋伯就沒這個煩惱,我們要是坐在韋伯望遠鏡上,回望一五○萬公里以外的地球,就像是在看夜空中的一輪明月,然後可以怡然自得地從四面八方觀察宇宙。

哈伯在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四月廿四日發射,到今年剛過了卅二歲生日,原先 NASA 計畫在民國 100 年(二○一一年)就要把哈伯「叫下來」,因為韋伯預計要在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升空,NASA 估計同時養兩批操作人員經費不夠,所以想提早將哈伯導入大氣焚毀,但學界抵死不從,因為 NASA 半數以上任務都沒有準時發射沒想到這次更離譜,一拖就是十年,到了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的耶誕節韋伯才發射,還好,哈伯到現在雖略顯老態,但仍健康硬朗

韋伯也有自己的苦惱,就因為鏡面直徑太大,所以需要左右摺起,上了太空再一左一右打開,再一寸一寸地拉開行軍床似的太陽能板,多一個動作點,就多一次出錯的可能,從發射到完成測試的半年之間,韋伯總共有一萬多個動作點,任何一點出了錯,整個任務就會報銷,因為韋伯不比哈伯,哈伯在地球低軌道中,可以由太空梭抓住後放在尾巴上仔細維修,修好後再放回軌道中,卅年間哈伯總共進行過五次維修任務,韋伯就無法享受這種「到府維修」的奢侈,它在一五○萬公里以外,萬一壞了,就會變成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笑話,我想在過去這半年多裡,操作團隊科學家心臟真的要很強。

韋伯主要觀測的波段在紅外缐,它的科學目標有二,一是早期宇宙,另一是系外行星。早期宇宙的天體所發出的光缐,無論是紫外或可見光,都因為宇宙膨脹降低能量,落到了紅外波段。而系外行星不發光,在低能量的紅外波段才看得到,這是韋伯選用紅外波段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看到韋伯精彩照片上的繽紛天體,其實都不是它們真實的顏色,因為人類肉眼對紅外無感,那些天體的顏色都是觀測者後來(根據各人的審美觀)依波段加上的假色,但大家看得高興就好,我只是在這兒焚琴煮鶴

不過話說回來,韋伯的集光能力大幅超越哈伯,自然看得又遠又深,很快地宇宙學教科書又會大幅改寫,我們也才會發現,在對宇宙的認知上,我們仍活在哥白尼的時代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