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正方/用英語教授中文文學
王正方/用英語教授中文文學
2022-07-18 04:26 聯合報/ 王正方(作者為電影導演)
政府宣示2030年雙語國家目標,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天指出,政府配套不足,甚至有縣市獨尊英語。記者趙宥寧/攝影
見報載:為配合「民國 119 年(二○三○)雙語國家」政策,教育部擇優挹注四所大學轉型為雙語標竿校院,中文系也不例外。將以國際漢學角度規畫,用「英語」教授中文文學,中文系也有國際化的學術環境和體驗…。
大學中文系,以英語教中文文學,在國外是司空見慣的事。有幸認識美國名牌大學的中文文學學者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的夏志清教授,他以流暢的英文呈現詮釋梁山泊諸位好漢的風采、性格,風靡一時;哈佛大學教授李歐梵,生動激情的介紹豐富的現代中國文學作品;史丹福大學的劉若愚教授,中英文造詣卓絕超群,畢一生之力將周邦彥的詞譯成絕美的英詩。中文文學經過他們的努力,受到世界文壇的推崇與矚目。
此地的某專家說:以英語教中文文學,希望能和國際漢學接軌,引導新興科學觀念和方法進入中國文學研究範疇。
所謂的「國際漢學」多數由洋漢學家主導,相信曾有不少貢獻。但是洋漢學家的研究成果,未必高人一等。曾聆聽某洋漢學家講〈倪瓚畫作〉,此人風度翩翩,牛津英語鏗鏘,全神貫注傾聽良久,也沒體會到他以科學觀念和方法研究出什麼真知灼見來。整篇演講只說了四個中文字:「氣韻生動」。劉若愚教授私下告訴我:「那人的中文程度相當於一名白丁。」
台灣的中文文學與國際漢學脫節,研究的方法不具新興科學觀念?百年前胡適之先生倡議「科學方法」,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此地中國文學研究,尚未落實胡先生的科學方法,所以大學必須以英語教授中文文學,以便與國際漢學接軌?
反向思考:若有眾多華人學者,以中文撰寫有關「莎士比亞」的學術論文,研討會上用中文講述;所有歐美莎翁學者會把它當成天大的笑話!國際漢學界獨尊英語,衰敗帝國主義餘溫尚存。奉勸各位洋漢學家、中國通(China Hand)們,往後還想混這碗飯吃,中文至少得有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的水準。
專家又說:很多當代中文作品多是模仿、借鑑歐美作品的思想與技巧;想理解白先勇的《台北人》,不能不讀喬伊斯的《都柏林人》;要讀懂楊牧,也要從葉慈、艾略特等人著手。
非同小可!原來白、楊二大作家的作品,都是模仿英國大師的!所以要以英語教中文文學,講喬伊斯、艾略特的名著?
實際上白老師秉承傳統中國文化,多年不遺餘力推動發展兩岸崑曲,癡迷深入的研究紅樓夢,他與都柏林的關係不深吧!想理解白先生的「台北人」,應當請位教授用英語講紅樓夢、牡丹亭,但是有誰教得了這門課?
執政者宣稱要在二○三○年成為「雙語國家」,卻不作全面提升英語水準的計畫(那是艱鉅、長遠,騙不到選票的傻事),煞有介事的發行政命令;中文系以英語教學。奉行者力圖表現,政治正確,一舉就把白先勇、楊牧去中國化了!混到二○三○年,咱們的英文都自動的溜起來啦!
知識分子的脊梁要挺直,不可卑躬屈膝的巴結執政者,因為政客們總被民眾唾棄,頃刻間隨風逝去。咱們的傳統文化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