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國安基金護盤 回歸專業與理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348/web/ 

◆  聯合報社論/中東已不同於昔日,拜登勉強主導好尷尬
◆  聯合報黑白集/開口閉口「長官」
◆  經濟日報社論/國安基金護盤 回歸專業與理性





經濟日報社論/國安基金護盤 回歸專業與理性


2022-07-18 03:04  經濟日報/   社論
台股。(本報系資料庫)



國安基金最近股市護盤政策髮夾彎,引發社會熱議。國際股市連動調整原本極為自然,但在台灣卻出現護盤質變。就以美國股市今年1月至護盤啟動前的表現為例,標普500與那斯達克指數分別下跌約20%與28%,而在同期間台股加權指數下跌近23%,剛好介於兩者之間,台股的表現其實並不算太離譜。

或許台股六年的牛市表現讓短線投資客誤解,以為任何時間股價上漲機會皆高於下跌,因此市場出現不利因素造成股價一時的向下調整,部分投資客便振臂疾呼政府護盤。當社會民粹當道之際,國安基金唯有靠專業與理性才能捍衛其決策人格的完整,可惜國安基金突然改弦易轍的作為,大家才恍然大悟,護盤與否的理由是可以隨意倒轉說明,而南轅北轍的決策轉折竟然只是因為台股指數跌破14,000點。

國安基金不按牌理出牌,撼動了政府的決策體制,逼得負責金融市場管理的金管會必須回應,只好搬出提醒上市櫃公司評估實施庫藏股,以及放寬融資、融券追繳差額抵繳擔保品範圍的建議。金管會顯然清楚股市波動尚在可接受範圍,而且若要穩定股市也應循序漸進,但面對國安基金冒進則必須要有動作;金管會若在護盤事件成了路人甲,則不僅凸顯政府政策統合鬆散,未來更會面對立委質詢的尷尬。

無論國安基金或金管會的護盤理由其實都經不起檢驗。這次護盤決策過於倉促,讓人懷疑命令可能來自高層,誤把國安基金視為「預防」股市崩盤工具,而讓專業官員無從置喙。撇開國安基金護盤決議的適法問題,單憑其臆測指數跌破萬四便萬劫不復的想像就讓人驚愕,決策者對台灣股市韌性竟如此沒有信心。

政府護盤股市應該是擔心股價下跌可能引起自發性的惡性螺旋崩潰,但股價若是反映公司營運的預期價值而下跌就不是護盤與否的考量。易言之,國安基金不是維護股價水準,而是在市場恐慌時扮演安定人心的導師。政府因此要判斷台股下跌是否來自恐慌心理,還是與未來企業營運或國際經濟惡化有關。國安基金若過早抗衡國際經濟趨勢對股價負面的衝擊,反而會出現螳臂擋車的後果。

檢視國際與國內經濟環境變化,其實就不會意外這波台股的下跌。新冠疫情、寬鬆貨幣政策、俄烏戰爭、大陸封城以及航運塞港等諸多因素推升全球物價,造成各國央行必須提升利率以為因應,其中美國半年內就拉高利率1.5%,而下半年還可能再加倍。台灣央行雖未若美國央行的激進,但面對物價上漲壓力,調高利率的措施仍不可避免。

除了利率,全球經濟成長也每況愈下。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調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歐盟、美國與中國大陸無一例外。台灣經濟成長率雖僅微幅下修,但工業生產指數和經濟領先指標已經出現下跌趨勢。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高科技產業,恐將因國際經濟衰退帶來反向加速效果而榮景不再。

股價必須要有基本面支撐,而當公司獲利衰退與利率上漲同時發生時,股價下跌是必然的結果。雖然台股指數合理水準沒人知道,股市交易窒息量也無精確數字,但國安基金才決議不必護盤,隔天指數跌2.7%摜破萬四,就馬上髮夾彎,決策反覆讓人感覺只是想扳回被股市打臉的尊嚴。

國安基金護盤操作其實很簡單,多買些市值占台股三成以上的台積電與鴻海股票就足夠,但這樣做的意義何在?除了少數護國神山企業,政府應該更關切許多正陷入物價、利率上漲及國際經濟衰退困局的公司;這些公司投資人若未因政府護盤得利,那麼國安基金的努力豈不是「護到指數、撤退外資卻失去大盤」。










聯合報黑白集/開口閉口「長官」


2022-07-18 04:40  聯合報/   黑白集
薛瑞元(左)升任衛福部長,王必勝(右)接任政務次長並兼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本報資料照片



陳時中轉戰首都市長,衛福部長由次長薛瑞元升任,緋聞案男主角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則榮升政次兼防疫指揮官。如此一來,防疫工作將出現「次長指揮部長」的倒錯現象;但專家一語道破:這是指揮中心「另類降級」之預告。

六月中陳時中已經心不在焉,記者會常由羅一鈞主持,已是指揮中心第一次降級。陳時中走後,「陳家班」子弟全面接手,這是第二次降級。當初,羅一鈞忙到深夜要請假回家洗衣服,指揮中心內部都是誰在做事,也就不難想像。

有人忙做事,有人忙做官,有人忙外遇,這就是衛福部的分工方式,毫不奇怪。如今,做事的人繼續忙,做官的、跑攤的、外遇的都升官,老百姓看了才火大。去年底王必勝外遇生子曝光,其妻稱「他又不是政務官」,幹嘛檢視其私生活?如今,他因陳時中厚愛而升官,是要讓大家盡情檢視了嗎?

王必勝升政次時,對陳時中護航和提拔之情溢於言表,感性地說「陳時中是我永遠的長官」。記者會上開口閉口「長官」,聽來刺耳。作為人民公僕,心裡想的,應該是如何盡一己之力服務百姓吧?但對王必勝而言,再三想到提拔及掩護他過關的「長官」。這種把「公職」當「私恩」的心態,實不足取。

既是陳家班一脈相傳,接下來的防疫成敗,都繼續算在阿中帳上。











聯合報社論/中東已不同於昔日,拜登勉強主導好尷尬


2022-07-18 04:44  聯合報/   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左三)十六日在「吉達安全與發展峰會」上跟與會阿拉伯國家領袖合照,由左至右為埃及總統塞西、巴林國王哈麥德、拜登、沙國王儲穆罕默德、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二世。(法新社)



拜登訪問中東時,兩個數字一直懸在他的頭上:九.一%與卅七%。第一個數字,是美國六月的通膨數字,四十年來的新高。第二個數字,是拜登的支持度,是二戰後美國總統同一任期中表現最差者,比川普還低。民主黨選民中,有六成四希望下屆由新面孔出戰共和黨。

拜登是一名老中東專家,至少去過中東十幾次。此刻,他更重要的議題,是烏克蘭、中國大陸,還有美國期中選舉,出訪中東並非當務之急。但拜登認為高通膨導致他的民調下滑,而油價是推升通膨的主要動力,所以他必須走一趟中東,希望促成波灣國家增產,把油價壓下來。

波灣國家願不願配合,則是另一回事。具體地說,中東已經變了,不再是老拜登所熟悉的老中東。首先,中東國家都看出來美國想從這個地區脫身,只有傻瓜才會相信美國。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也在消退中,無論是波灣國家,還是以色列、埃及或約旦,沒有任何國家願意配合美國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制裁俄羅斯行動,由此可見一斑。面對國際油價飆升和美國汽油大漲,波灣國家仍與俄羅斯在「OPEC+」框架下協調堅不增産,阿聯和沙國領導人甚至拒接拜登來電,意思很明白。

其次,當下的中東議題焦點,已不再是以巴問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壓迫依舊,屯墾區也不斷擴展;但周邊國家不再視以色列為寇讎,彼此關係開始正常化。二○二○年九月在美國見證下,以色列與阿聯、巴林簽署了「亞伯拉罕協議」,相互建交;其後,沙烏地與以色列的關係也在逐步改進。以色列與波灣國家目前的共同焦點,是伊朗及其革命衛隊所支持的顛覆力量—包括真主黨和葉門青年軍。他們也擔心伊朗的核武發展,擔心美國想要與伊朗締結核協議,拋棄對中東的安全義務。

拜登這次的中東行,重新向盟國保證:美國並不會從中東消失,聲稱伊朗絕不能獲得核武。更重要的是,美國要把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北約模式在中東複製,要在中東建立一個共同的彈道防禦系統「中東防空聯盟」,攔截無人機、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等的攻擊。美國也想在此地推動一個「I2U2」的區域組織,涵蓋以色列、印度、美國、阿聯四國。拜登在以色列時即舉行了第一次視訊高峰會,主要議題是糧食安全和清潔能源;阿聯並宣布將對印度農業園區投資廿億美元,以應對糧食危機。這是美國「印太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中東版」。

此行最令拜登尷尬的是沙烏地阿拉伯。拜登競選總統時,曾嚴詞批評沙烏地已淪為「賤民國家」,並批評沙國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MBS)涉及哈紹吉謀殺案及葉門的內戰,舊仇新恨夾纏。如今拜登有求於人,身段必須要放得夠低。但他和王儲以「碰拳」代替握手的打招呼方式,仍遭到《華盛頓郵報》痛批為「可恥」,認為比握手還糟。

拜登稍早已撰文為此打預防針,稱訪問的目的是在重新定位兩國的關係,使關係不致破裂。據了解,美國與沙國已達成增產共識,但明確內容將俟九月的配額協議到期後,沙國才會提高石油產量。屆時,恰在美國期中選舉前,正好有助平抑通膨,又不致因赤裸裸的交易徒招對手譏評。

拜登與沙國王儲碰拳的畫面曝光,確實尷尬至極。儘管白宮事先聲明,拜登是去參加在吉達舉行的海灣理事會與 GCC+3 峰會與對方相遇,並非赴沙國訪問。但這個說詞好弱,誰都看得出來,美國此刻在中東有多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