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喝一口茶的文化感受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7348/web/ 

◆  論文門 急驚風遇慢郎中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喝一口茶的文化感受
◆  台電軟土深掘 能源轉型不正義
◆  投資自然 加大力道因應極端氣候
◆  帝國黃昏 美對中東戰略收縮
◆  阻海峽論壇 綠反失兩岸話語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喝一口茶的文化感受


2022-07-18 04:19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茶金」劇照。圖/公視提供


休閒活動是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產業,因為休閒活動能帶來觀光產業,觀光產業有產值。或許也是這種利益導向,這種無煙囪的產業,給予台灣東部綠色觀光產業的可能性。大自然給予人們生活消費的龐大資源,對於台灣這塊資源原本不充裕的土地而言,大自然以及背後的人才資源,去年《茶金》透過北埔姜家的茶業興衰,喚起我們茶產業的文明記憶。

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眠,勤奮以及龐大勞動力是戰後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勤勉工作是當時社會的普遍價值,於是水牛就成為台灣人勤奮與任勞任怨的標誌。在此之前,台灣前輩畫家林玉山〈歸途〉,描繪著一位農婦,包裹著頭巾,牽著一頭水牛踏上歸途。牛背上放著一大束甘蔗葉,老牛勤勞一天,背上背著的正是牠豐盛的晚餐。這件作品創作於一九四四年,太平洋戰爭進入尾聲,台灣開始受到轟炸,男性被徵兵入伍,農村剩下女性而成為勞動者。

上個世紀九○年代以前,台灣各地是周休一天半,我在一九九○年代初到日本留學時,當地已經周休二日。農工業時代逐漸發展為農工商業並立的時期,從奢侈的休閒到樂於休閒,台灣的確向前邁前一大步。在這種發展過程中,台灣飲茶風氣一度十分盛行,各地茶館林立,透過飲茶聚會,人聲鼎沸,充滿活力。當時飲料尚未風行,罐裝飲料也不普及,飲茶成為台灣在一九八○年代重要象徵,香氣撲鼻。

日本茶道從戰國時代的村田珠光開始,逐漸成為武士、寺院階層的珍貴活動,傳千利休所作《南方錄》或者寂庵宗澤《禪茶錄》,饒富禪機,成為傳誦一時的茶道聖典。飲茶融入哲理與藝術性,被高度神聖化,成為日本綜合文化表徵。相對於此,台灣飲茶面對日本的哲理性的茶道,禪者林谷芳撫今追昔,創造出〈茶與樂的對話〉,透過音樂、戲曲、繪畫將「遊於藝」的傳統賦予現代詮釋,成為台灣文化輸出的重要契機。兩岸三地華人世界的茶藝由此產生現代詮釋。

「茶」的北京話發音為chai,俄語稱茶為Чай,顯然這是茶經由北陸輸入俄國的痕跡。英語、法語與德語分別稱呼茶為tea、thé、Tee,這些發音其實說明了茶從水路流傳到歐洲的歷程,使用閩南語發音。茶的力量無遠弗屆,令人讚嘆。茶在十六世紀傳到英國,十八世紀開始成為歐洲文化一環,十九世紀紅茶發展為英國「下午茶」(afternoon tea)傳統,不只貴族們盛裝出席下午茶的招待,連平民家中也樂於飲茶,構成low tea、high tea兩種飲茶類別。為此請教留學英國的阿田教授,獲得明確中文翻譯,分別為「貴族茶几下午茶」(low tea)、「平民餐桌下午茶」(high tea)。今日下午茶在歐洲與咖啡文化並行,成為藉由休憩進行交際的珍貴禮儀性活動。

休息一下,飲一口茶,茶在世界各地產生豐富的滲透力。透過飲茶可以聯絡家人情感,也能促進社會交際;或許,更為重要的是,留給自己休憩的片刻,創意或許由此流淌而出。











論文門 急驚風遇慢郎中


2022-07-18 04:19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
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陷入論文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徵召提名參選桃園市長人林智堅,但經爆料涉及其獲得中華大學碩士的「論文抄襲案」,接著又被檢舉其獲得台灣大學國發所碩士的類似情事,現台灣大學與中華大學均已受理正式展開調查,但均以「兩個月」為期,隨後教育部則「加碼」,宣稱最多「四個月」要完成調查。由於十一月二十六日九合一大選在即,事關大眾高度矚目的桃園百里侯之爭,讓人有「急驚風碰到慢郎中」的感覺。

觀諸約兩年前,高雄市長補選,國民黨參選人經爆料碩士論文涉抄襲案,中山大學四天內即召開審定委員會初步認為該參選人論文內容「與他人著作高度相似」,並於一個月內確定結果,此次涉案兩大學審定時程應可大幅加速進行。

另一方面,與林智堅同黨政治人物則迅速出面滅火,口徑一致,聲言是選舉抹黑。但既然國民黨言之鑿鑿,其實要解救「智堅大兵」,只要找同黨多位具有相當學術地位學者,成立調查小組,作公正的內部調查,由於現在市面上有許多論文比對軟體,可迅速判定論文雷同度是否在合理範圍,是否具有相當原創性,再加上當事人能「坦誠以告」,不需一周,應可「水落石出」。假定當事人確實無辜,大可由這些平素「愛惜羽毛」的學者一字排開,一致為其背書,化危機為無形;如果連具「公信力」的自己人都難以認同,則可「快刀斬亂麻」,亡羊補牢,尚未之晚。以民進黨的精於選舉操作,不為此圖只一味喊冤,讓人高度懷疑可能另有內情。

同時,國民黨方雖然一再聲稱雷同度高,但似未見說明以何種比對軟體得到的結論,建議就以台灣大學甫要求「所有碩、博士畢業生經『原創性比對』後,才得以離校」規定要使用的軟體比對,並將結果公布,以昭公信,同時也可順便協助台灣大學加快調查時程。

台灣多個頂尖大學為防止學術抄襲,提升研究生論文品質,幾年前就明文規定碩、博士生都要先完成「論文原創性比對」,通過各系所訂的論文相似度標準比率,才可申請學位考試。要注意的是因領域不同,各系所訂的論文相似度標準比率可能有小幅度的差異,但如果超過合理範圍,也就是「人人心中一把尺」的尺度,無異與常識作對,必定得不償失。畢竟「今日作弊,明日舞弊」,政治人物地位愈高,舞弊對國家社會危害愈大,是人人都懂的道理。有林智堅支持者聲言:「就算林智堅真的抄襲,也不必用大砲打小鳥」,則是荒謬至極。










台電軟土深掘 能源轉型不正義


2022-07-18 04:19  聯合報/   王醒之/基隆護海公投領銜提案人、無黨籍市議員(基隆市)
基隆協和電廠擬填海造地蓋四接,改了3個版本,都擺脫不了基隆水產動植物保育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欣見十七日聯合報專題報導有關台電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錯誤選址於基隆之問題。此案從基隆市民、區域平衡、海洋生態、基隆港發展的觀點來看,幾乎已對基隆人軟土深掘,台電應提出更友善的替代方案。

首先,基隆市在歷史上一直都是火力發電廠盤據的區域,位於中正區八斗子的北部火力發電廠從民國廿六年開始正式商轉,當年甚至是全台灣發電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一直到民國七十年除役;隨後接棒的協和火力發電廠在中山區外木山則從民國六十六年運作至今超過四十年。

這兩個發電廠長期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懸浮微粒等汙染物合計九十年,期間四到五代的基隆人,承受了多少空汙,而這還沒有計入基隆、新北交界深澳火力發電廠的空汙排放。

其次,協和火力發電廠每年的總發電量約五十三億度,但基隆市的民生用電、商業用電、工業用電、機關用電所有的用電加起來也才十四億度上下,其他的電都送往別的縣市了,基隆一直默默地「北電南送」協助其他縣市,但汙染卻留在基隆,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

如今,這座全台灣唯一燒重油的協和火力發電廠要轉型為其他汙染較低的發電方式,基隆人當然不會反對,也舉雙手贊成能源轉型。早期電廠選址的考量或有其特定時空條件,犧牲邊陲成就核心,但時至今日若未同時顧及環境生態、區域平衡、社會衝擊等「能源轉型正義」,那就是延續換湯不換藥的老開發邏輯,是假轉型之名續行區域剝削之實。

身兼台電代理董事長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在記者會中,公開呼籲「給能源開發一點立足之地」,但這樣的政治辭令聽在基隆人耳裡是偽善的,因為基隆人其實早已經退無可退了!

台電提出的四接填海造地方案總共進行了三次的修正,除了面積逐步縮小,位置更大幅度改變,表面上是因為原方案造成海洋生態衝擊過大,各界質疑不斷,但始終沒有改變的核心概念仍是「協和電廠轉型非有四接不可」,彷彿只要基隆人對四接選址有所質疑就是反對協和轉型;要知道,目前全台灣十二座燃氣電廠有十一座都是以管線輸送燃氣,因此,四接並不是非要選址於基隆不可。更何況,協和電廠鄰近有新瀨海底活火山,面對國際二○五○淨零碳排大限將至,這樣的天然條件足以直接轉型為再生能源電廠(如地熱、生質能加上儲能的綜合電廠);若不得已需採高碳排的燃氣火力電廠,亦應提出「不填海」方案。

台灣這個彈丸之島,區域間勢必要相互合作、互有犧牲,才能成就彼此。台灣長期區域發展的病態失衡不應再加劇,縣市區域間的合理協作不應再加深剝削關係,基隆市民已經近一世紀承擔了北部其他縣市的用電,不該在這個時候被粗暴轉型,還要基隆人賠上海洋生態、海洋景觀與基隆港經濟發展的最後機會。











投資自然 加大力道因應極端氣候


2022-07-18 04:19  聯合報/   謝英士、鄭佾展/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副秘書長(台北市)
西歐地區持續遭熱浪侵襲,昨天西班牙及葡萄牙多地氣溫創下超過攝氏40度的新高紀錄。6月底時,義大利多地氣溫飆破攝氏40度。圖為義大利民眾在海邊嬉戲。路透社



今年五月台灣月均溫不到攝氏廿五度,是千禧年以後的新低。最涼爽的一個月,讓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彷彿成為狼來了一般的笑話,但真是如此?

事實上,此刻歐陸各地正遭逢熱浪反覆侵襲。英國氣象局更發布有史以來首次異常高溫「紅色警戒」,預測十八日和十九日英格蘭部分地區將發生攝氏四十度的破紀錄高溫,並宣布為全國緊急事件。

於此同時,英國同步發布第四級高溫警報(最高級),其定義是:「當熱浪太嚴重或持續過久,以致影響超出健康和社會照護系統所能負荷」;英國衛生部更提醒,極端高溫來襲時,不僅高危險族群受威脅,亦會造成健康民眾疾病,甚至死亡。

台灣受益於四面環海,溫度變化較為平緩,感受不似歐陸民眾那麼明顯,但切不可忽視極端氣候此一不可逆之變化趨勢與健康風險。

然而,在「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一○七—一一一)」健康領域裡,衛福部雖規畫「低溫及年節時期加強關懷弱勢民眾專案計畫暨高溫關懷服務」行動計畫,但最新報告揭露,迄今三年,衛福部只發過兩次公文提醒各縣市政府協助遊民等弱勢民眾避暑,統計各縣市提供飲水、防熱宣導、發放扇子與帽子等零星服務,甚至提供緊急收容安置五人次等都列為政績。

從一○九年度衛福部用於本項之補助經費只有九萬元可清楚看出,政府嚴重輕忽氣候調適之態度。

拚減碳之外,政府調適措施更要務實。「班班有冷氣」,夏月天天補助學校電費八小時,與校園減碳工作相悖,慷納稅人之慨;「屏鵝公路種樹百里」,名為種樹,實為電纜線地下化,趕在選舉年發包的高額計畫(四十九億)。

這類政府自創,以氣候為名重新包裝之「新綠色基建設施」,不但對氣候調適幫助極有限,也大幅排擠調適資金使用。

相比之下,近年來國外更重視投資自然,推動城市綠化,以綠地降溫等方式因應極端氣候,並進行市民氣候教育與健康調適。例如,二○一五年起,九百萬人的大都會倫敦發起「讓倫敦成為國家公園城市」的市民運動,在倫敦市長薩迪克.汗支持下,力推超過二百個綠地改善項目和種植十七萬棵樹木;二○一九年倫敦進一步頒布「倫敦國家公園城市憲章」,做為建設基準。

現在大倫敦近半的城市面積為綠地(包括公私有公園、花園與林地)覆蓋,薩迪克.汗市長也因為這些極親民的調適措施而深受市民愛戴,順利連任。

投資自然的氣候時代意義,是在累積自然資本,善用自然提供的各種服務,協助調適。投資自然的當下,新增綠地有益於民眾,樹木所增加之碳吸存,「增匯」也有益於未來世代。投資自然即是二○二一年底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所肯認之「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亟待政府與企業重視。













帝國黃昏 美對中東戰略收縮


2022-07-18 04:19  聯合報/   袁易/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台北市)
美國總統拜登(左)為期四天的中東行,表面上看來此行宣示美國重回中東,背後潛藏著更大的目標。圖為拜登造訪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右)出面迎接,相互擊拳。美聯社



八十歲高齡的美國總統拜登風塵僕僕完成了四天緊湊中東行程,先後走訪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在利雅德並出席「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擴大九國峰會。拜登總統此行展現了美國採取所謂戰略收縮態勢:氣勢上強化針對俄國、中國和伊朗,手段上展示美國高科技優勢,姿態上刻意放緩美國民主價值之推廣,願意和地區非民主國交往。

拜登深知,中東地區乃美國二戰後投入多、困擾大、收益少,為難啃的硬骨頭,迄今衝突頻仍、危機四伏,未來拜登政府將聚焦重點且能力所及的項目大力投入。有別以往過於自信,拜登已學會採取權力平衡和關係平衡兼容策略因應各種挑戰。關係平衡乃為經營良好雙邊關係,強國寧願讓利以爭取弱國信任之作為。

拜登此行的重頭戲,乃與「海合會」六個成員國加上約旦、埃及、伊拉克共聚一堂共商大計。會前,拜登逐一和個別國家領袖進行雙邊會談,聽取意見。他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新任總統Sheikh Mohamed bin Zayed會晤,前兩天拜登已在以色列和他共同參與這個由阿聯倡議的「I2U2」(以色列、印度、美國、阿聯)視訊峰會,共商有關水資源、能源、交通建設、外空、醫療、食物安全等議題,拜登並當面邀請這位新任總統訪問美國。另外,拜登在會晤埃及總統塞西時,特別讚賞埃及對加薩走廊巴勒斯坦難民長期的協助表示由衷感謝,對塞西粗暴鎮壓國內反對人士之事則略過不提。

然而,拜登在會晤東道國沙烏地王儲穆罕默德時,嚴肅「糾正」對方涉及對沙國記者哈紹吉謀殺一案,此舉頗有八十歲祖父「訓斥」卅六歲孫子的味道。拜登冒著被國內批判的政治風險堅持與會,足以證明他已有深刻危機感。有鑒於中國大陸已正式邀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埃及加入「金磚集團」,並已在該地區發展5G藉以和美國互別苗頭。

會中拜登提出經濟發展、軍事安全、民主自由三大領域,他深知在這個威權統治有著深厚歷史的地區,提倡西方式民主肯定效果不彰。他亦深知如果繼續說教,只能暴露自己短處而已。反之,中國大陸展現出「將心比心」的態度,自然較能得到威權國家領袖首肯。加上美國過往使用軍事手段進行政權改造,更增加了此地區領袖們和美國的隔閡。美國慣用民主與獨裁兩分法,只會降低了美國的影響力。

長久以來伊朗為此地區美國的心頭大患,有俄、中撐腰更造成此一地區持續緊張。而以色列經常對伊朗過度反應,也造成美國事倍功半身處困境。為此,美國總體目標是確保在此地區美國之領導地位,時時面臨考驗乃無庸置疑。拜登已開始調整美國戰略思維,通過深化雙邊交流藉以經營所謂的關係平衡乃不二法門,拜登此次與會並啟動美國和非民主國家對話就是具體實踐例證。












阻海峽論壇 綠反失兩岸話語權


2022-07-18 04:19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第十四屆海峽論壇大會13日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記者陳政錄/攝影



第十四屆海峽論壇主題仍為「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這顯示大陸對台政策的戰略定力與自信。大陸對台政策基調主軸是反獨促統、融合漸統及融合和統,兩岸融合途徑成為和平發展到統一之主旋律。

自民進黨執政後因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第一軌道國台辦及陸委會首長熱線及會晤、第二軌道海協會與海基會對話協商都暫停。兩岸交流與對話,剩下民眾黨主政台北市及上海市合辦「滬台雙城論壇」,成為兩岸目前最高級別對話;以及民間性、草根性、經濟性、文化性「海峽論壇」,延續一絲溝通兩岸分歧、交流及合作功能,在敵對僵持態勢下發揮一線和平曙光作用。

反制論壇有「雙面刃效應」,「寒蟬效應」及「孤島效應」具存。在兩岸當局暫停對話協商之際,大陸當局繞過民進黨當局,直接與台灣政黨及民間團體、民眾對話,不僅邊緣化民進黨當局兩岸事務參與權;同時對「綠色中央執政」,形成一種「地方包圍中央」的「孤島效應」,大陸運用台灣社會多元化、民主化從而包圍孤立民進黨的兩岸事務參與。「綠中央」為制止台灣政黨、團體參與論壇,更是祭出「三禁止、一不得」措施,此或將產生「寒蟬效應」,阻礙若干台灣社會力參與,制約兩岸關係發展。

其次,民進黨當局既採取反制性措施,又呼籲進行有意義對話及建設性對話,陷入「進退失據」困境。「三禁止、一不得」的反制政策,將形成一種心理壓力,一旦民間團體參與論壇,恐被標籤化、汙名化為「親中賣台」、成為中共在台協力者,分化台灣社會凝聚與認同,形成「綠中央」禁止參與論壇,「藍地方」包圍「綠中央」並加以邊緣化。「綠中央」抨擊大陸意圖破壞分化台灣民主社會,呼籲社會團體「切勿配合中共對台統戰操弄」,限制兩岸民間團體互動及對話。民進黨當局呼籲兩岸進行有意義對話及建設性對話,更成為「不可能任務」。

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欠缺「兩岸社會本位」思考。民進黨當局未能參與論壇,一方面失去在兩岸青年、基層中話語權;另一方面喪失兩岸經濟及社會文化路線發言權,如此勢將造成「綠中央」及「藍地方」難有兩岸政策共識,從而為對岸所穿破。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並未將大陸民間視為支持台灣的戰略性群體對象;反讓大陸民眾成為大陸當局「大內宣」尋求結盟的對象。

民進黨質疑辦理海峽論壇動機,論壇成為大型對台統戰平台。但民進黨對論壇敵視、封鎖、阻撓,固然產生寒蟬效應,制約泛藍政治聯盟及社會團體與大陸接觸;然這也激發更多台灣民眾對其反感與厭惡,形成一種孤島效應,不僅失去兩岸事務參與權,反恐增強台灣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渴望、認同與支持,一得一失之間,恐難以政治理性權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