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落花有意,湖水留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184/web/ 

◆  火化之亂 有政府沒人性
◆  願景工程回響/無所不為的政府 長照仍是海市蜃樓
◆  競爭政策 台歐關係關鍵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落花有意,湖水留情
◆  俄烏戰 德國「轉折點」仍懸而未決
◆  降低醫療濫訴 應有合宜構思
◆  到底是誰讓我們趕得要死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落花有意,湖水留情


2022-06-07 03:30  聯合報/ 魏國彥(作者為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執行長)
宜蘭冬山鄉梅花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漢人自大陸渡海來台始於明鄭,後因清朝實行海禁,「不許一板入海」,初時來台漢人多屬偷渡,「六死、三留、一回頭」,只有三成的人留了下來。清朝政策反覆,八開八禁,來台漢人從清初的卅萬人到清末有二百五十五萬人。漢人起先於西部屯墾,到了一七八七年(乾隆五十二年),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兩百多人進入宜蘭平原,先在頭城落腳,不斷南拓,大約一世紀後,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漢人播遷到蘇澳,滿布蘭陽平原。

廿年前,我和同仁展開宜蘭冬山鄉梅花湖研究,那是一座三面環山的天然湖泊,設有環湖道路,全長約四公里。中研院史語所林淑芬博士是花粉學家,她細心研究湖底岩芯,建立了梅花湖地區過去五百多年來植被變化史

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該地喬木灌木繁茂,到了一八六○年咸豐十年之後,樹林消退,代之以大量蕨類增生;花粉的組成也出現變化,赤楊、野桐以及山麻黃大量增加,均為生態演替的先鋒物種;另方面,喬灌木紫薇屬快速式微,大型喬木楓香樹幾乎絕跡。植生變化表明梅花湖附近經歷了人為的刀耕火種,森林焚毀,草類繁生,花粉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禾本科(稻、竹之屬)和艾草(芳香,可做藥用)。總體而言,漢人來到之後,當地原始植被狀態就一去不復返了

岩芯中有機碳的濃度從一九○○年(光緒二十六年)起一路上揚,暗示湖邊附近植物茂盛,生產力發達,然而黑色的泥質沉積物突然被一層黃色的粉砂截斷,原來是因為湖泊上方的山坡上從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開始興建「三清宮」,在各岩芯中留下了七到十二公分厚的黃色泥沙,成了破壞生態的鐵證。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重建宜蘭梅花湖周邊人類活動史,可與宜蘭縣誌歷史文獻相互驗證,形同一場科學與人文跨時空對話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這南宋的詩句如今要改一改了:我們十分慶幸當年花謝花飛、花粉滿天,落到了梅花湖裡留下證據,一百五十多年後我們這些現代「漁郎」因而知道了當年漢人遷入宜蘭之前的原始生態

環境需復育,我們雖然無法反璞歸真,回到當年一塵未染,但總有了個參照基線。當年花木無言,花粉入泥,如今我們得以反省與復育,原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火化之亂 有政府沒人性


2022-06-07 03:20  聯合報/ 黃重憲/台灣工商企業經營發展協會祕書長(新北市)
季青漫畫



一位在北部從事殯葬業的友人,日前在群組描述廿四小時內處理染疫者遺體的悲涼場景:

「我公司昨天接辦一老婦人亡故案,是在家確診,病危送醫途中 OHCA,今下午地檢署檢察官相驗後,即安排晚班火爐,大體靈柩要先在荒郊野外車上待命,直到火化時間才能進入殯儀館火葬場,沒有宗教儀式,沒有沐浴更衣,就兩層屍袋裹著入靈柩封棺進爐火化,子女也只能在遠處送行。」

這則分享足以讓不識者也感同悲,何況是當事人的至親,相信更覺淒涼、不捨與至慟。然而兩年多來,近三千位確診亡故者的人生終點,就是被這樣處置。以上所舉,當非個案,可能是全台各地差異不大的通例。

為了防疫的理由,人們不得不接受確診染疫者亡故後,被盡速處理身後事。既然盡速,就要簡單,但簡單必須不失莊嚴,才能夠對逝者以示尊重,並撫慰其至親的傷痛。陳時中說問題的癥結,在於家屬要看最後一面,根本是見樹不見林,亂畫重點。

火化之亂」持續多時,衛福部不管殯葬業務,皮皮的陳時中也許可以推可以賴,但主管全國殯葬業務的內政部,也是中央指揮中心的成員,難道也可以「一皮天下無難事」嗎?

行政院長蘇貞昌喜歡強調「有政府,會做事」的大內宣,但衛福部與內政部在面對「火化之亂」,卻是「有政府,會坐視」。既坐視地方政府與殯葬業者的困擾,坐視確診亡故失去生命的起碼尊嚴,也坐視其至親的無限哀痛。一言以蔽之,都是缺乏人性與溫度的表現。

當一天死亡案例達三位數,已是常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對「火化之亂」的反應卻牛步化,多拖一天,殊不知就要傷多少亡魂?實在愧對國人。因為,確診逝者不是流逝的水,而是一條條寶貴的生命。

究竟這場百年大疫,要掠奪多少台灣人生命?仍是未知數。但累計已達三千確診亡故者,並非小數。因此,筆者建議,在疫情告一段落後,中央與地方應分別辦理例如音樂會的追思哀悼儀式,以慰亡靈,並撫慰數以萬計的家屬。如果政府還知道什麼「超前部署」,就請開始著手規畫。當然,這項業務不勞衛福部操辦,閒了幾年的文化部,則不可旁貸。












願景工程回響/無所不為的政府 長照仍是海市蜃樓


2022-06-07 03:22  聯合報/ 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專訪指出,將了解照顧家庭的期待,以照顧者需求擴大積極輔導。記者/邱德祥攝影



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專題後,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呼籲台灣建立新照護觀念,但他所提出的照護方式,是欲建立一個大有為、無所不能的政府,讓民眾再度看到海市蜃樓,難道要目前身陷長照壓力的家庭繼續等待「明天會更好」?

面對高齡化所帶來壓力的國家,早已放棄福利國家社福觀念,紛紛朝向自由經濟市場模式去建立長照,鼓勵企業投入、民眾自費購買服務,以日本於民國一○九年(二○二○年)立法通過的「介護保險法」,就說明政府不堪財政負荷,分別以調高民眾負擔比重、減少服務項目、鼓勵企業投入、兩次增加消費稅以彌補持續增加的支出。

薛瑞元提出台灣長照需改變的三個觀念:「不要用孝道綁架年輕人!」、「照顧不離職」、「新家人關係」,他強調,花一點錢,多用一點長照2.0的服務,維持照顧者自己的前途及人生,保有自己的生活。他又提到,社會文化的改變,需要時間,「我這輩子是看不到了。」

民眾也希望自費購買服務,減輕照護負荷,維持原有生活,但以目前政府的理念及法規,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有品質的服務。薛次長都承認,機構的照顧品質還有待改進。是否先思考是誰造成的這種結果?長照服務法第卅五條規定,長照機構收費標準必須報地方主管機關,天花板式的行政干預,造成長照機構以移工來照護,無法聘請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

又要馬兒好,又不准馬兒吃草!正是衛福部的心態。長照機構不是慈善事業,也不是政府預算設立的,如果收費被限制,在控制成本之下,自然影響到服務品質與內容,歐美日等國的長照機構在市場競爭及消費者監督下,必然以不斷提升服務品質來面對,這是市場機制,請問政府提供市場機制的環境嗎?

家庭面臨長照需求,也不希望被孝道綁架、為照護而離職,希望建立新家人關係,但長照2.0能夠提供服務來支持家庭嗎?負責長照業務周道君副司長都承認:目前一名照專負責二百五十至三百位個案遑論照服員。日本介護支援專門員平均數是四十位個案台灣是日本的五、六倍,如何談服務品質?要照專做「功德」,犧牲的是長照家庭

長照服務對象是以生活無法自理長達半年以上,失能及認知症的長者為主,失能長者可以與其溝通,還能自理某種程度的生活,但認知功能缺損的長者,如果照護者沒有照護知識、技巧、方法與體力等,假如長者遊走出門,找回可能已天人永隔;誤食,可能出現生命來不及挽回;而暴力行為,也會傷及照護者與無辜的家人,這些都亟需政府提供專業訓練給家庭照護者與移工,試問:政府至今有認知症整合照護知識培訓嗎?

大有為、無所不為的政府只會出現在極權國家,看疫情階段對岸的封城結局,民主國家已走向小而美、尊重市場機制的發展,薛次長的夢是要時間改變民眾文化,重塑台灣高齡、長照文化,但政府更該先改變觀念,眼前急需看到的該是完整落實的系統化長照服務,不再是一個碎片化、表象化、數字化的長照服務,否則長照悲劇依舊會持續出現。











競爭政策 台歐關係關鍵


2022-06-07 03:37  聯合報/ 魏杏芳/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台科大科管所兼任副教授(新北市)
經濟部部長王美花與歐盟執委會貿易總署總署長Sabine Weyand日前共同主持「台歐盟經貿對話會議」。圖/取自經濟部



日前我國與歐盟再次進行雙邊經濟對話,報導稱這是首次提升為部長級的會談,顯示歐盟較過去更重視對台關係。這樣的發展當然是國人所樂見,也是政府部門長期努力的成果。

不過,談對歐盟經貿關係的深化,討論議題的思維不能只著眼於貿易量的增加,還必須有競爭政策的觀點,也就是強調在競爭政策的配合下,雙邊貿易有助於維持各自市場的韌性,有利於不論規模大小的事業及消費者。原因在於從歐盟的觀點,無論是國際貿易或數位時代的電子商務甚至是直接投資,都必須以實現歐盟單一市場為目標,而競爭政策是實現市場整合的重要工具,與貿易政策並存而不偏廢,這是在與歐盟交往時必須具備的理解。

歐盟競爭政策的價值與美國的反托拉斯法不同,後者完全植基於市場經濟與自由競爭原則,允許個別事業追求經濟利益的極大化,前者則在維繫市場自由競爭環境之餘,還被賦予建構歐盟單一市場的任務,這使得歐盟競爭政策有一定的工具性。六十多年前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基礎條約,就有競爭規則章Rules on competition)的規定,除了禁止勾結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傳統競爭相關條文之外就已經將國營事業及受委託公用事業納為競爭規則適用對象。不僅如此,歐盟條約也將國家補助行為當作是競爭議題,在競爭規則章裡加以約束。

因此我國任何以政府直接或間接援助增加我國廠商對歐貿易的行為,除應考慮 WTO 規則的適合性之外,如果傷害了歐盟事業在內部市場的競爭力,這類非市場因素造作的扭曲效果,從歐盟的觀點,就是屬於一國競爭政策的範疇。尤其去年 G7 峰會討論競爭政策與執法的國際趨同倡議,可看出貿易論壇愈來愈重視競爭議題,倘若他日台歐真的進入貿易協定談判,很難想像歐盟不會觸及競爭政策這個區塊。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歐盟執委會隨即發布評估反托拉斯案件的暫行架構,為特殊時期的彈性執法提供指引;即使在烏俄戰爭中俄羅斯石油巨擘 Gazprom 以控制天然氣輸送為要脅,致使歐洲能源價格大漲,歐盟同樣祭出競爭法,調查俄國國營事業是否違法。至於歐盟目前最重要的綠色與數位轉型目標,競爭政策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近期被廣泛討論的歐洲數位市場法,就是以事前管制手段,提升歐盟執委會對守門人事業的規範能力,與一般競爭法的事後執行並駕齊驅。

在歐盟各類目標實現的過程中,競爭政策可說是無役不與,這與行政院智慧國家推動小組委員名冊中甚至找不到公平會的情形相較,競爭政策在雙方決策體系中的定位,其差異可見一斑。理解歐盟政策思維的邏輯與核心價值,並據以設計符合共同利益的議題內涵,相信對解決問題有實質助益,而競爭政策是建構台歐盟實質關係必須堆疊的那一塊磚。











俄烏戰 德國「轉折點」仍懸而未決


2022-06-07 03:38  聯合報/ 吳振逢/退休駐德國公使(台北市)
德國總理蕭茲。 路透社



據德國媒體報導,五月廿八日德國總理蕭茲和法國總統馬克宏一起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進行電話交談,蕭茲和馬克宏再次呼籲結束戰爭,也呼籲俄羅斯總統與烏克蘭總統進行直接談判,並找到解決衝突的外交辦法。電話中還討論糧食安全問題,德法等西方國家呼籲俄羅斯結束對烏克蘭黑海港口的封鎖,以便該國能夠重新出口小麥。普亭則將問題歸咎於「西方國家反俄制裁」。據克里姆林宮的聲明,普亭警告德法不要向烏克蘭運送重型武器,這有可能進一步破壞局勢穩定並加劇人道主義危機。

蕭茲和馬克宏企圖與普亭透過外交解決俄烏戰爭僵局的努力,不僅沒有效果,反遭廣泛批評。傳統上支持蕭茲所屬社民黨的《時代周報》(Die Zeit),五月卅一日刊載「歐洲安全政策關鍵不是莫斯科專文批評德國外交政策該文作者休曼Hans-Dieter Heumann),曾任德國駐美、俄及法國大使,強調歐洲必須認識到,目前安全政策只能針對普亭,而不是與他一起實現。沒有烏克蘭軍事成功,外交就毫無意義。

外交的機會總是取決於戰爭的進程及軍事力量的平衡。這就是為什麼烏克蘭總統在不同時期給出了不同的談判目標。在他的武裝部隊於基輔和哈爾科夫附近取得成功之前,他公開同意談判保證他的國家中立、頓巴斯特殊地位以及推遲克里米亞問題。目前已不再是這種情況。季辛吉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呼籲盡早開始談判,並向烏克蘭總統提出建議,俄羅斯回到戰爭開始前的「原狀」,即放棄頓巴斯和克里米亞的部分地區。不使俄羅斯失敗符合歐洲和平的利益。此外,絕不能將俄羅斯推入中國的懷抱。不過該建議違反了國際法的兩項原則,即領土完整和自衛權。

北約和歐盟對俄羅斯襲擊烏克蘭的堅定反應可能讓普亭感到驚訝,雖然他受到警告,但他也沒有被嚇倒。普亭沒有認真對待這一警告,這種威懾顯然缺乏可信度。德國對此負有部分責任。在支持烏克蘭的聯盟中,德國是一個重要但猶豫不決的盟友。若烏克蘭的軍事失敗是由於缺乏重型武器,對德國而言將是外交的失敗。

針對德國延緩提供重型武器的批評,《德國之聲六月二日報導,幾周前德國承諾提供五十輛獵豹防空坦克和七輛自走榴彈砲。現亦已宣布交付最先進的 IRIS-T 防空系統和跟踪雷達。此外,德國還將提供四支國防軍庫存多管火箭發射器。但培訓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

未來,至少在普亭執政期間,歐洲安全主要威脅來自俄羅斯,軍事威懾必須是有效的。普亭對芬蘭和瑞典即將加入北約的反應相當謹慎,這表明他尊重西方聯盟的力量。新的東進政策必須由歐洲主導。它需要德國和法國的政治領導,理想情況下也需要參考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政策考量,而其前提是德國從東進政策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這包括對國家利益的正確理解。它的主要經濟定義導致德國過度依賴俄羅斯和中國。蕭茲宣布的「轉折點」仍懸而未決。












降低醫療濫訴 應有合宜構思


2022-06-07 03:37  聯合報/ 趙萃文/空大助理教授(台北市)
立法院院會日前三讀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圖/截自立法院議事轉播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建立醫療糾紛非訴訟處理機制。條文明定,地方政府主管機關應組成醫療爭議調解會,不論民、刑事醫療訴訟,均應先經調解程序,調解期間以三個月為限,必要時可延長三個月,經當事人合意得再延長一次。

依衛福部統計,歷年接受委託鑑定之醫療訴訟案件,逾八成為刑事案件,多數鑑定結果並無醫療疏失;但醫師為避免醫療糾紛紛紛採取防禦性醫療措施,造成台灣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醫師缺乏五大皆空局面,令有識者憂心。衛福部此次修法希望改善台灣醫療環境,用心良苦。

惟從刑事制度而言,此次修法想減低全台醫護刑事涉訟風險,成效恐令人懷疑。由於我國刑事訴訟長期採免費主義,與德國、日本刑事訴訟需繳費迥異,實際操作上,本易讓部分民眾產生誘因,藉由免費刑事訴訟「以刑逼民」,期能向醫師索求高額民事賠償。此次修法雖明定刑事、民事醫療訴訟均應先經調解,惟告訴人若始終不到場,致調解不成立,便能提起告訴,即令如論者提議,應再次修法將醫糾案件之調解改為強制到庭,藉此減少濫訴,恐仍是緣木求魚。

從刑法法理言,《刑法第十四條規定「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依客觀歸責理論,從利益衡量觀點,某一行為是否製造不受容許之風險,可從此行為所提供之社會利益大小來判斷,帶有極大社會利益之行為,所容許之風險範圍自然更寬。故警消、醫護值勤或救護帶來之傷亡風險,只要不是出於故意,皆應給予最大限度之寬容,而不應成立刑法之過失犯。此點應從提升司法官基礎法律意識著手,由檢察官逕予不起訴,或最直接可行。

目前疫情嚴峻,醫療量能緊繃,醫護克盡職守、兢業執勤,惟頻現不理性民眾攻擊醫護和警消之新聞,令這群救命天使心寒。為確保醫護值勤時之人身安全,立院前於一○三年修正《醫療法第一○六條刑罰規定,惟該次修法相較普通刑法之刑度,非但未見加重,且很多地方適用範圍較刑法更為限縮,無疑是一次失敗修法。期望立法者在保護醫護、警消初衷下,於立法細節上能有更合宜之構思。











到底是誰讓我們趕得要死


2022-06-07 03:28  聯合報/ 徐正雄/農夫(新北市)
許多染疫亡者後事匆匆完成,讓家屬難以釋懷。記者吳傑沐/翻攝



前年五月,父親因病入院四小時後往生,晚上十點多,儘管我們付了一整天單人房費用,護士卻以疫情為由,要求父親大體立刻送走。

父親才剛往生,雖沒有呼吸,但身體還是溫的。我是佛教徒聽說人往生後八小時都還有意識,我怎麼忍心讓禮儀公司把父親封進屍袋冰起來。那陣子台灣疫情十分穩定,常常加零,是台灣在國際上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使我可以用盡一切方法拖延。

例如擦澡、更衣…但,無論我多麼努力,時間依然過得那麼慢,沒能替父親爭取到八小時停靈,感覺上,被送進冰庫的,還有我那顆已經奔波了好久的心。老天保佑,也該說父親挑的時間很好,使我們能好好替父親送終,不致留下遺憾!但,這一切程序仍讓人覺得趕得要「」。

本以為,自己是最可憐的家屬,誰知後來從新聞上看到許多人無法見親人最後一面,後事更是匆匆完成,讓許多家屬難以釋懷。如今,人們是否從「」看清什麼?而指揮官是否有從「」學習到什麼?還是一直用最初的方法在做事?完全跟不上病毒進化的腳步?

或許很多事,政府無能為力,但至少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能體貼一點,試著站在那些大體的角度感受一下,才剛沒了呼吸,就馬上冷凍或火焚,不管對活著或逝去的人而言,是多麼殘忍的事?

在這個什麼都要排隊的時代,後事卻如此有效率,真教人既錯愕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