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Fed瞻前顧後 升高經濟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303/web/ 

◆  聯合報社論/基層與醫療都崩潰 陳時中別再當印度神童
◆  聯合報黑白集/十四億人或一人
◆  經濟日報社論/Fed瞻前顧後 升高經濟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Fed瞻前顧後 升高經濟風險


2022-05-06 04:38  經濟日報 /   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圖/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Fed)4日會議決定升息2碼,明示6月及7月兩次會議都應該再各升息2碼,並宣布從6月起分階段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流程;升息與縮表雙刃齊出,緊縮動作之大為20多年來僅見。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仔細推敲決策內容,以及主席鮑爾在會後聲明,都不難發現 Fed 的政策立場仍是「老鷹空中叫,鴿子家裡坐」。金融市場眼下雖興高采烈,但這套似緊實鬆的作法恐怕難以有效抑制通膨,而接下來出現停滯膨脹,甚至經濟衰退風險已然升高。

首先,Fed 既然一再強調壓低通膨決心,就應該採取所謂的「前置式front-loaded)」的作法,通俗的說就是「頭重腳輕」,升息先快後慢。以目前通膨率之高,無論升息多少都不可能立竿見影,但加速升息至少能展現決心削弱通膨升高預期心理。然而 Fed 的升息步調,只是勉強達到市場預估最低限。即便6月及7月再各升息二碼,扣除通膨後實質利率仍是負數。現在鮑爾又排除一次升息三碼可能性,這不僅放棄政策彈性,更令各界質疑 Fed 抑制通膨的決心,通膨預期難以明顯下降

至於縮表,6月1日起每月僅縮減475億美元,不僅比當初每月1,2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規模小許多,也遠低於市場預估的每月600億-800億美元。放鬆時一步到位,緊縮時步步為營,再度印證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太猛」這句名言因為現在不願太緊,未來只會過緊

再者,歷史經驗證明通膨糾結難解重要成因之一,就是出現「工資─物價上升漩渦」。觀諸當前美國平均工資年升幅雖超過5%,但實質工資仍是負成長,造成勞工辭職人數迭創新高,目的當然是另謀高就,工資水準可望持續升高。但鮑爾仍堅持他並未看到這道上升漩渦,令人難以理解;究竟是見事不明?還是資訊閉塞?鮑爾去年就曾對通膨升高做出誤判,紀錄已經很差,如今又輕率論斷決策品質何其堪憂

至於政策利率究竟應該升到多高,才可能較有效地抑制通膨?儘管言人人殊,但必須超過中性利率,對經濟成長產生降溫效應,是普遍認同看法。目前 Fed 決策官員認為「中性」利率在2-3%之間,這其實是停留在通膨率仍在2%附近的標準。鮑爾表示,「中性」利率「並非我們能夠準確界定的東西」,堅持必須要有數據證明,Fed 才會「毫不猶豫」地跨過此一門檻。然而3月整體消費者物價年升8.5%Fed 所看重個人消費支出PCE核心平減指數年升率也高達5.2%,這些數據難道還嫌不夠?

其實鮑爾的一貫施政態度,就是貨幣政策只顧經濟成長,股市繁榮;一旦通膨升高,便推給貨幣政策之外的因素。去年強調疫情糾結及供應鏈瓶頸,現在又點名俄烏戰爭,以及中國大陸的封禁措施,他本人與 Fed 從未承認貨幣政策本身也必須負起責。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這套政治文化原來並非只是台灣才有。

目前 Fed 面對兩大威脅。第一,Fed 可能不得不將利率升到遠比目前預期高出甚多的水準,從而導致經濟陷入衰退。第二,則是 Fed 去年對通膨研判大錯特錯信譽已經嚴重受損。如此困境,很大一部分是 Fed 自作自受。根本原因,在於決策官員們仍停留在「金髮姑娘」的童話故事之中,認為經濟仍將「不冷,不熱」。然而如今情勢已經轉變,經濟不是太冷,就是過熱,或者是冷熱快速交替,想要達成「軟著陸益發困難;但鮑爾依然鍥而不捨,表示能達成「不太軟的著陸」也可以接受。說得文雅一些,Fed 是懷抱著「許願式思維wishful thinking)」施政說得殘忍一些則是癡心妄想fond dream)」。正因為 Fed 在全球舉足輕重,各國央行對其施政固然仍須重視,但更須心懷警惕,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聯合報黑白集/十四億人或一人


2022-05-06 04:50  聯合報 /   黑白集
特斯拉計畫在上海投產第二座工廠,將年產能提高至100萬輛。香港中通社圖片



馬斯克拿下推特不到十天,就有驚人之舉。特斯拉證實,它將把上海打造成「世界最大汽車出口樞紐」,在舊廠旁興建年產能四十五萬輛的新廠。這劑強心針,打在上海封城封的人心浮躁之際,助攻中南海精準度,令人讚嘆!

上海是馬斯克由黑暗時刻逆轉勝奇蹟地,能登上全球首富,上海超級工廠居功厥偉。「馬斯克愛中國」,外界早就心照不宣。如今上海落難,經濟受創,中共坐困愁城;馬斯克風雨故人來,一聲擴廠令下,上海陰霾消散大半!

但他收購推特,卻被外媒打上問號,質疑難道想為中共大外宣開綠燈?這想像力未免太過豐富。推特一成交,特斯拉市值就蒸發千億美元,犧牲這麼大,馬斯克犯得著嗎?說穿了,擴廠也非為報恩,其間主導的仍是商業邏輯

擴廠卻無疑為嚴酷封城投下鐵票。封城確實讓超級工廠停工廿天,損失了幾萬輛車利潤;但同樣是如此嚴格的防控,能為他弄出六千名工人率先復工。馬斯克恐是看上這種動員能力選擇上海當他帝國堡壘

但這種毫無止境封控,豈是長久之計?上海還沒解封,鄭州就步其後塵,北京似也為期不遠,五一黃金周無人出遊,變成鐵鏽周日本野村看衰中國第二季增長預測只給了一・八%動態清零究竟是為十四億人還是一個人?人民總會看懂。












聯合報社論/基層與醫療都崩潰 陳時中別再當印度神童


2022-05-06 04:50  聯合報 /   社論
各地衛生單位人力已瀕臨崩潰,快篩試劑更一劑難求,指揮中心的應變政策卻永遠跟不上。記者謝承恩/攝影



隨著確診人數暴增至一日三萬人,基層行政及醫療體系都出現超負荷現象,來到崩潰邊緣。居隔「三+四」方案上路,並未減輕基層負擔,反而使地方疲於奔命的窘狀百出。癥結在,指揮中心只鬆綁居隔天數,卻未簡化行政流程,導致地方作業不及,有些民眾都已解隔仍未收到隔離通知單。醫療分級制更是徹底崩潰,醫院急診室被大量採檢民眾塞爆,有些重症病患甚至在急診室外咫尺之遙去世。這些,全都是指揮中心半套式慣性決策所種下惡果

「三+四」制上路後,居隔人數大減,何以地方和醫療負擔並未減輕?癥結在,新冠肺炎被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確診者須在廿四小時內通報,衛政單位須確認確診者親密接觸者身分,再匡列接觸者,才算完成法定程序開出居隔單。這些繁瑣作業,平均一名確診者要花上三小時,當疫情每日「數以萬計」地暴增,各縣市根本沒有人力應付,許多民眾隔離出關都還未收到居隔單。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坦言,衛生局系統已經癱瘓;若連資源最豐沛的首都都已被壓垮,遑論其他縣市?

說穿了,這些都是先前「清零」時期訂下的規定,迄今要走向「與病毒共存」,但思維和作法卻仍是舊的,才會左支右絀。中央宣布降低居隔天數時,新北市長侯友宜就呼籲必須簡化行政流程,否則地方無法承擔,並提出「○+七」方案供作參考。然而,陳時中以「會漏掉很多確診者」為由打槍,不表同意。事實是,繼續把大量人員綁在效益不高的匡列開單作業上,已經毫無意義,更是白費人力。

正因中央清零心態未改,加上快篩試劑不足,許多診所便出現自己的「應變」之計,對有症狀登門問診的民眾既不快篩也不通報,僅直接針對症狀投藥治療。同時也傳出,有警局或企業不願讓所屬員工快篩,以免大量人力遭隔離使組織無法正常運作。這些,在在顯示中央堅持僵化行政的結果,就是基層人員被迫「應變自救」;這就跟民眾後來常以假名、假電話應付「實聯制」一樣,大家都看出制度的虛假。如此一來,也讓國內的「確診黑數」變得更深不可測

閣揆蘇貞昌日前自得地說,「三+四」實施後,全台居隔人數從四十五萬人降至兩萬人;此話隨即遭侯友宜打臉,說「光新北就有三萬七千多人」。柯文哲也吐槽,那是因為根本做不下去,「數字是假的」。蘇貞昌顯然完全不了解地方和民間疾苦,才會如此脫離現實。

此外,因快篩試劑嚴重不足,讓各大醫院急診室被等候 PCR 採檢的民眾塞爆,乃至有高燒嬰兒在急診室外猝死,有重症病人因無人急救而身亡。北市聯醫人員沉痛發文稱,緊急醫療系統早已崩盤,所有急重症病人都面臨無人可醫的狀況。為紓解急診人潮,台北市率先實施快篩陽性才能做 PCR,陳時中雖不得不跟進,但面對民眾恐慌性湧入大醫院,已經無濟於事。

中央褊狹的決策,也摧毀好不容易建立醫療分級制。指揮中心把防疫專責照護重擔,全都交付給區域及教學中心級醫院;至於基層診所,則除了打疫苗外幾乎無事可做。每一起因緊急醫療崩潰而無辜枉死的案例,都凸顯了中央防疫政策的漏洞。

陳時中曾遭名嘴嘲諷堪比「印度神童」,只會任意臆測疫情,其餘均束手無策,還頻頻校正回歸。台灣民眾不在乎印度神童,在乎的是我們的指揮官能否針對民間和地方的苦情對症下藥,別當耳不聰、目不明的空口預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