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航向驚濤駭浪的未來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303/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航向驚濤駭浪的未來
◆  鴕鳥政府 只求粉飾太平
◆  「超前部署」老招 不管用了?
◆  強迫人民碰運氣 中央防疫如賭徒
◆  美大幅升息 台經濟路不平
◆  質詢互拍桌 模糊焦點
◆  母親節期許 學會自我照顧
◆  不要糾結了 父職和母職同樣重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航向驚濤駭浪的未來


2022-05-06 04:50  聯合報 /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剛剛參加一場畢業論文考試,是實體與線上並行的口頭報告。值此疫情驟變、人心惶惶之際,這種虛實混搭的研討模式比比皆然。雖然當今科技已讓遠距討論不再卡卡,意念傳達也大致精準,但隔空聚焦其實並不容易,交流間總是少了些溫度,不禁令人懷念疫情之前大家華山論劍,共聚一堂的「溫室效應」。

口試結束後,婉謝友人晚宴的邀約,即刻啟程返家。步出戶外,夜幕已低垂,華燈才初上。沿途餐廳人潮不若以往洶湧,內用明顯減少,外帶及外送稍稍增加。

搭上尖峰時段的捷運,車廂內幾乎人人有座位,只有少數人站著。放眼望去,除了有位仁兄戴耳機看書外,其他人的眼球都隨著手機螢幕的影音圖文轉動。記得幾年前,乘客大致分兩類,一類是緊盯手機的族群,另一類是四處觀望的族群。才不過幾年光景,如今竟然清一色為緊盯手機族,筆者亦不例外。

對面兩位大媽一邊滑動手機,一邊呢喃細語,驚嘆「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突破三萬,不明白去年單日數百例大家就嚇得要死,怎麼現在反倒都沒在怕?」令人想起了《西遊記》的一句話:「此一時,彼一時,大不相同也。」這一年來,確診病例死亡率已大幅降低,在過度防疫彈性疲乏基本生活需求壓力下,很多人不再感染風險增高停止活動

然而,與病毒共存處處潛藏危機,大家切莫掉以輕心。近日新增本土病例死亡案例中,有位女性同胞年僅廿四歲,無慢性病史,且曾打過三劑疫苗。難以理解的是;無辜女孩確診前好端端的,確診幾天後就喪命了,這讓摯愛親友情何以堪呀!此外,即使美國疫情看來高峰已過,近月也出現反撲的趨勢。白宮首席防疫專家佛奇稍早曾說,美國已遠離疫情流行,最近不得不補充說明,美國是脫離急迫性及爆發性階段,而非疫情結束。在評估風險和效益後,佛奇選擇不出席上周白宮記者協會晚宴。佛奇果然有先見之明,因為該聚會有兩千多人參加,不到一星期就傳出多起確診案例,包括剛剛確診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捷運列車繼續往前,人人臉上表情似乎隱藏著不安與無奈,讓人聯想到挪威畫家孟克的代表作《吶喊》。不知人民心中無助的吶喊,主其事者能否感受?

到站時,我收起耳機,洛史都華演唱的經典老歌《Sailing》(航行)仍在心頭蕩漾。I am sailing/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










鴕鳥政府 只求粉飾太平


2022-05-06 04:50  聯合報 /   林廣挺/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大多數台灣民眾,應早習慣民進黨政府面對重大問題或治理危機時的標準作業程序了。首先,主事者會表現出胸有成竹樣子,並掩飾對自己不利事實,強勢主導輿論風向。若暫時過關,接著就發動鋪天蓋地政治文宣和造神運動,收割一波政治紅利。但實際上,問題根本沒有解決。

等到哪天出包,或被媒體披露事實,民眾才發現原來政府之前都在掩蓋問題,或是吹牛而已。面對強大質疑聲浪,只好發動網軍側翼壓制異見、扣上「紅帽子」、帶「認知戰」風向。如果還是無法平息,依主事者個性而異,可能演變成惱羞成怒、卸責基層、尋替罪羊、轉移焦點,或乾脆躺平擺爛、或兼有之,直到輿論逐漸疲乏為止。等到下一個問題爆發,又開啟新一輪循環。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已經不斷見證類似過程。例如政府宣稱早針對缺水問題,做出「預先評估和超前部署」,但事到臨頭卻只能以分區限水、揚言「要在竹科鑿井」應對。又比如停電問題,先是信誓旦旦說「台灣不缺電、民國 119 年(二○三○年)前供電穩定」,等到接連出包後先卸責基層、牽拖小動物,進而承認「民國 114 年(二○二五)非核家園可能跳票」。最後行政院主事者被質詢時無言以對,甚至飆罵立委、企圖轉移焦點。

在當前疫情升溫,台灣社會才赫然發現,指揮官陳時中「超前部署」喊得震天價響、「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豪語言猶在耳,且這一兩年來政府不斷成立各種「國家隊」,還有去年疫情慘痛經驗,但各種應該到位的協調整合和物資準備,如今依然缺乏。到頭來只能要人民「自主應變」,甚至脫口而出「要怪,就怪病毒吧」的渾話,形同自暴自棄、放生人民,令人傻眼。

更離譜的是,美國參議員葛理漢率團訪台,順帶施壓蔡政府,要求華航採購波音七八七客機一事,府方先是以現場「超譯」、「中英有別」新聞稿「潤飾處理」;被媒體揭發後,居然還想以「中共認知戰」指控來轉移焦點,繼續粉飾所謂台美關係「史上最佳、堅若磐石」幻象。

讓人無法置信的是,堂堂執政黨,可如此心存僥倖,不只攸關人民生命健康的防疫政策,始終得過且過,就連涉及國安與政府威信的外交工作,都敢形同兒戲,以為台灣媒體和美國參議員都和他們一樣,只做表面功夫。這種只求粉飾太平於一時,全然不顧後果的鴕鳥心態,可謂是膽大妄為、不負責任到了極點。

秦末趙高指鹿為馬南宋則有賈似道欺上瞞下,兩者皆權傾一時,但隻手遮天後果,卻只是加速王朝崩潰和滅亡。如今我們聲稱處在資訊可以自由流通、權力需要被制衡,人民能夠自主監督政府民主社會,理應對政府言行有所警醒。否則,豈不是連封建王朝都不如了?












「超前部署」老招 不管用了?


2022-05-06 04:50  聯合報 /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染疫人數暴增造成醫療量能緊繃,重症及死亡人數也持續增加,一向以「超前部署」自豪的指揮中心依舊慢半拍 。記者謝承恩/攝影



新冠肆虐全球兩年多,政府標榜超前部署的防疫政策,初期似乎見功效,但現在每天上萬確診數看,老招數可能已不管用了。

我們的防疫思維從頭到尾就是:由國家統一監控。口罩、疫苗如此,現在快篩試劑竟也是,缺乏與時俱進思維

口罩本是極廉價物品,疫情忽然爆發,全國民眾每人一天需要一片,量能確實不夠,因此緊急成立口罩國家隊,加開生產線。因擔心有人囤積採實名制購買,雖曾造成不便,但也無可厚非。再加上,入境嚴密控管,我們也確實將疫情擋下來了,但接下來疫苗問題就參雜了太多政治考量了。政府無能力買到足夠疫苗,民間要買卻要政府點頭。政府的說法是,疫苗有風險,必須國家對國家,由國家來幫人民把關。這種說法大家也只好認了。

口罩若有瑕疵品,防護能力不足;疫苗也有相當程度的風險,需要國家來確認品質,或許都說得通。快篩試劑就不然了,其目的是要讓民眾先期自我發現,以免貽誤醫治時間,當然是越快越好。快篩試劑的準確性,當然不能跟 PCR 相比,但卻可避免人人都去做 PCR 影響醫療量能。快篩試劑的供應充足,絕對是必要條件。

因此若政府快篩試劑採購效率不足,就應該放手讓民間採購進口。之前,疫情全球大爆發時,疫苗曾經是有錢也買不到,因此必須靠日本、美國贈送。但現在快篩試劑不會有缺貨問題,可能風險也絕對不能跟疫苗相比。政府何苦還要有監控思維緊抓在手呢?

說實在的快篩試劑要一百元或幾十元,絕大多數的民眾不會很在意,民眾要的是能方便快速買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是衛生機關長期以來對民眾宣傳口號嗎?為什麼現在自己都忘光光了呢?












強迫人民碰運氣 中央防疫如賭徒


2022-05-06 04:50  聯合報 /   林法/公(彰化市)
台北的快篩試劑幾乎秒殺,開賣沒多久藥局就貼出售完告示。記者潘俊宏/攝影



雙北市民買不到快篩試劑,指揮中心卻宣稱全台仍有七成待售;彰化疫情相對輕緩,但問起同住此地的親友,結果和我一樣,都要跑幾次或好幾家藥局,才能到手。

只是買個快篩試劑,就讓人民暈頭轉向,更複雜的關於居家隔離,甚至會要命的染疫,又叫百姓如何相信「有政府好安心」?就像前幾天,和從彰師大退休的朋友聊天,她竟忘了「比例值」,而提出「為什麼不打和打過疫苗的中、重症人數,始終差不多」問題;比起難纏病毒,顢頇無能政府,我想這才是叫人茫然失措的原因。此外,陳時中「要怪就怪病毒」的卸責,和時代雜誌質疑我們之前傲人的防疫,只是因為有最配合的民眾與辛勞的醫護,大概也能說明「不再走運」的台灣,今天的窘境吧?

至於比起許多國家解封時便作好萬全準備,例如美國提供充足試劑,並於各處設置 PCR 檢測站,民眾若為陽性至指定藥局,藥師就會開出五天份輝瑞口服用藥,過程不需隔離,也不用付費全由政府埋單。現在台灣從日常生活、居隔、就醫各類指引,到確診後續處置,中央防疫戰略與戰術自相矛盾或經常改變,以及先前欠缺疫苗、篩劑、藥物和至今仍存在的分配不均,都讓人覺得政府其實跟民眾跑藥房買試劑一樣,是在碰運氣。

四月初,本土每日確診不過百例,現已破三萬,可見情況快速失控,只是按此且走且戰的「新台灣模式」,陳時中說「百分之廿人口約四六○萬人」染疫不是不可能,恐怕就不是危言聳聽。但這又如何,誰叫民主自作自受」,我們選的,是喜歡帶著人民一起「拉霸」、出了問題還不准批評的「鴨霸」賭徒呢?












美大幅升息 台經濟路不平


2022-05-06 04:50  聯合報 /   李同龢/大學教師
Fed開始積極面對數十年來的高通膨。但升息太慢往往產生相應的後果,Fed可能會為落後通膨而付出代價。圖為Fed主席鮑爾4日宣布升息。法新社



為了對抗四十年來最嚴重的百分之八點五通貨膨脹率,美國聯準會日昨決定廿二年來最大幅度百分之零點五升息,同時還決定六月啟動加速縮表政策,以拉抬長期利率行動。

美國聯準會主席說,如此高的通膨已對美國一般老百姓造成很大的痛苦,美國過去一年油價至少漲了百分之五十,城市房租平均漲了百分之四十,電費也翻倍,因此大幅度升息是有其必要性,而且預告根據目前美國經濟狀況,在六月跟七月確定會升息兩碼。因此未來美國通膨的走向,將決定升息的幅度,而美國十年期公債的殖利率,一直都是未來通膨的指標,目前也是疫情爆發後的高點,換句話說就是市場預期,未來通膨不會很快下降,當然兩個主要影響未來通膨走向的不確定因素:俄烏戰爭大陸新一波清零封鎖政策,這兩個因素沒排除,通膨下降就不易。

歐盟也面臨三月份百分之七點五高通膨率,歐盟中央銀行暗示,在七月也可能升息以對抗此不尋常高的通貨膨脹,英國在預期過去三個月的平均通膨率為百分之十的前景下,英格蘭銀行決定升息一碼,大陸由於清零封鎖政策,對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雖然沒有明顯降息,可是藉由調降存款準備率,及逆購回的工具增加貨幣供給達到降息實質目的,日本由於卅年來的不景氣,扣除能源價格外,日本實際上還是處於通貨緊縮狀態,所以日本央行決定不調升利息。

當然美國升息一定會影響其他國家,包括台灣,美國是台灣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國之一,所以我們央行是否會跟進美國升息的步伐?央行的態度是,我們的經濟情況跟美國及主要貿易夥伴國不同,雖然我們最近的通膨率上升很多,可能到百分之三多,可是相對其他國家而言,並不算很高,且不升息,勢必造成台幣進一步貶值,可能會產生輸入型通貨膨脹,所以央行可能不會大幅升息,但還是會到打預防針以免通膨失控,因此央行可能還是會小幅升息

另一方面,大陸為台灣最大貿易順差國,大陸因為清零政策,新出爐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創次新低,代表未來景氣堪憂,勢必會影響台灣出口到大陸,而美國升息抑制經濟擴張,勢必會影響台灣對美出口,且間接影響台灣對大陸的出口。

台灣最近的疫情大爆發,更是對經濟成長產生很大的衝擊,日本日經疫情復原指數,台灣年初曾為第一名,最新的排行則是大幅滑落,因此今年經濟成長要保四應該很拚。

總之,台灣未來經濟成長之路,一定不是很平坦,大家要把安全帶扣好,以減少顛簸之苦。












質詢互拍桌 模糊焦點


2022-05-06 04:50  聯合報 /   張添松/社會志工(台北市)
國防部長邱國正(右圖,季相儒攝影)與立委何志偉(左圖,截取立法院國會頻道)互拍桌嗆聲。



立委何志偉質詢時,對國防部長邱國正拍桌子,而邱部長不甘示弱也拍桌子,這樣的場景,真是令人感嘆

立委質詢政府官員,是代表人民行使職權,官員當然有義務回答,但是民代到底能不能拍桌子?法律沒有規定,而官員能否拍桌回敬,法律當然也不會規範。然而,我們的國會議員與政務官怎麽有話為何就不能心平氣和好好講?難道青年守則禮節為治事之本」都忘了?

事實上,自從行政院長蘇貞昌常與立委對拍桌子及反質詢後,行政官員似乎也學樣,對立委壓根不看在眼裡,拍桌回罵也不足為奇。坦白說,立委問政態度不佳,官員反應失態,並非我們關心的重點;我們更想了解的是,為何參加教召竟會被丟包?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然而,經此拍桌互嗆,不免模糊了焦點,又有誰還在乎教召問題?










母親節期許 學會自我照顧


2022-05-06 04:48  聯合報 /   羅心語/大學副教授(台南市)


每年的母親節我都很忙,忙著上課;這兩年還多了物理治療中心任務,忙著治療病人。因此每周五早上上完課,下午治療完病人,下班只想躺平,但是看到病患從痛不欲生到不痛,從坐輪椅到會走路,心中還是充滿喜悅,有人說我治療病人就像照顧小孩一樣,有媽媽的味道,即使他們年紀比我年長,還是像老媽一樣苦口婆心的叮嚀。

此外,今年除了工作外,家中還有一位考生,平時還要陪公主讀書解惑。因此,今年如往常一樣,我無法回家幫媽媽過母親節。打電話給母親,她總說沒關係,並叮嚀有在醫院兼任的我,要好好保護自己。等小孩考完,疫情稍歇再回家就好。

Omicrom 疫情,從四月開始延燒目前以每天新增兩、三萬以上確診病例大幅展開。我想每個身為母親的女性,不論小孩多大難免都會擔心,也沒什麼心情出外慶祝母親節。

但換個角度想,該慶幸的是,病毒演化至今,百分之九十九點六輕症重症及死亡率已降到萬分之三。因此,很多病患都可在家隔離與照顧。這就和我上課常跟同學們強調,平時要學習健康促進,生病時要學會自我照顧的重要性有關。

台灣健保完善,平時有些人看病像逛街一樣,因此平均每人每年看病次數超過十五次;相反的,醫藥先進的美國卻只有五次。主要是美國疾病輕症,很強調自我照顧,譬如說,若小孩感冒要看醫生是很難馬上約到的,打電話到家庭醫師那裡,接電話的護理師會告訴你,觀察小孩活動,給他喝外面可以買到的水果口味退燒藥水,若是小孩退燒後活動正常,發燒頻率減少,那就不需要來醫院,表示他抵抗力充足,打敗病毒慢慢痊癒了。

所以,面對新冠病毒,主管單位應該要教導大家,學會如何在家自我照顧。譬如說確診後的照護,聯絡方式,防疫關懷包的發送,或如何自我準備,都可在網站上公布 SOP,這樣才不會累壞第一線醫護與政府的基層行政人員。

如果你是身為銀髮族的母親,請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出門戴好口罩,身體狀況許可就去打疫苗,以免你的孩子擔心;如果你是奔波於工作與家庭的中年母親,那麼請增加你的醫學常識。學習在緊急狀況如何照顧孩子。譬如說平時學會準備富含維生素與蛋白質的食物,教導孩子補充足夠的水分,以及抽空陪小孩做運動增加抵抗力發燒時知道如何幫孩子補充電解質,給予適當的冰枕或是鎮痛解熱劑。當然,身為忙碌的母親,千萬不要忘記照顧自己,有空做做有氧運動,買些健康美食慰勞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賴明詔院士在前幾天文章提到,病毒演化至今已無法清零選擇與之共存是正確的方向;雖然目前疫情嚴峻,但似乎已經可以看見曙光,大家要一起努力撐過這段時期。













不要糾結了 父職和母職同樣重要


2022-05-06 04:48  聯合報 /   莊凱全/醫師(嘉義市)


新冠疫情再起,一些學齡前幼兒若被快篩和檢驗出陽性,一般會讓媽媽照顧孩子,但其他孩子也需要媽媽,此時媽媽需隔離照顧生病幼兒,爸爸突然要兼母職照顧孩子,往往不知所措,精疲力竭。

母親節到了,筆者當兒科醫師的幾十年經驗裡,看到很多媽媽為了孩子,幾達忘我境界,甚至成「變形金剛」,但之所以如此,有生物性和文化原因

門診裡碰過父親覺得自己沒有讀書沒關係,也放任孩子玩手機,甚至把去監獄服刑告訴孩子是去進修,他也不認為念書有什麼好處,所以對孩子幾近放任不管。

已知養育子女方式親子經歷一段時間後會影響孩子幸福感,大家都認為這多是媽媽的功勞,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有一位「好爸爸」,孩子未來較不會輟學或犯法,長大後他們可以擁有較高薪工作身心健康穩定關係

甚至,如果當一個好父親,孩子在三歲時會擁有更高智商分數,在其一生中的心理問題,也會比較少,這稱為「父親效應」。

父親對於家庭的重要性,往往被認為是「經濟支柱」,但許多研究數據告訴大家,男性是如何幫助和傷害他們的孩子。

父親和母親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親會想要問自己孩子,每天會從自己學到什麼,孩子會觀察父母行為,譬如一般生活、道德、家庭成員關係、該如何對待彼此,還有人際關係

有些父母以為能夠陪在孩子身邊,就可以了;但這樣子是沒有意義的,一定要有「互動參與」,這才是關鍵。另外,溫暖和安全情緒是根本,如果你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卻不屑一顧或者侮辱他們,這樣的父親只會產生負面影響。

父親常常會認為,只要認真賺錢就夠了,這是「工具型父親思維。如果沒有跟上時代知識,會認為嬰幼兒不會知道爸爸在他們身上投注的感情,和陪伴玩耍產生影響,甚至他們會認為幾年後,孩子根本就不會關心,甚至不記得爸爸過去的付出

父親往往比較會跟孩子運動和玩耍,如果從嬰兒一個月大就能參與他的生活,當嬰兒一歲時他的認知智慧就會比較高,九個月大時就能跟小孩一起玩耍,這些對嬰兒都有好處。

不要糾結了,父職和母職同樣重要,而且還要能夠互助和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