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宗慶/燈暗,燈亮
◆ 盛治仁/領導人的視野、勇氣與溝通能力
◆ 薛承泰/人類才是最大的病毒
◆ 方祖涵/量化後不堪的裁判表現
◆ 沈呂巡/也談推銷波音七八七的口譯事件
◆ 王正方/黃鼠狼給雞拜年?
朱宗慶/燈暗,燈亮
2022-05-21 00:42 聯合報/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孽子》舞台劇於高雄衛武營彩排。(圖/許培鴻攝影)
舞台燈光亮起,演出者昂首闊步就定位,樂聲響起,精彩演出揭開序幕!台下觀眾引頸期盼,台上演出者滿懷分享的期待,這是喜歡表演藝術的你我熟悉不過的場景。然而,從燈暗到燈亮過程,幕後到台前,卻總有道不完的甘苦。
回顧民國 109、110、111 年(二○二○、二一到二二年),全球疫情起伏變化,對表演藝術活動衝擊甚巨,所有艱苦更是難以言喻。演出是否如常,防疫措施配套因應,演出動能如何維持…,一道道難題接踵,每一題,都是從未有過的經驗,宛如黑夜中前行。疫情延燒已兩年餘,更讓人感嘆,這一夜,怎麼這麼漫長?
尤其,四月初以來,疫情再次劇烈變化,一方面,確診數攀升,與此同時,整個環境正逐步走向邁入共存常態的路上,雖能理解是必經之路,卻不免讓人緊張與焦慮。
在這關鍵過程中,「謹慎防疫、如常生活」對藝文工作者來說,並不容易,無論如期演出還是延期、取消,都是相當困難的挑戰。但作為一個表演團隊領導人,需帶頭安定同仁心情,因此,我也以演出製作為例,與大家勉勵,這段從黑暗迎向光明之路,就如同演出時燈暗到燈亮的必經過程。
演出者都知道,要成功站上舞台,除必須接受長期訓練和反覆練習,奠定展演能力基礎外,正式演出前的準備與確認,更是不可輕忽的重要工作。
以打擊樂團為例,樂團常到各地場館演出,每回演出前,尤其是首次登台的場館,必定要對舞台特性有所認識,例如,針對舞台大小、前後與左右側台距離的量測與熟悉;再者,我們堅持要有一次以上彩排,從中,根據每一次演出型態及曲目進行試音、走位等細節確認。儘管是同一套演出曲目,因應不同的場地狀況,也要再次做測試,讓團員適應環境、建立臨場相互默契,為的就是減少演出者因為對舞台不熟悉,事前工作做得不夠完備發生的意料之外事情。
印象深刻的是,樂團也曾有因經驗不足失誤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演出,團員因為對舞台的熟悉不夠,上台時一不小心就從舞台邊緣衝出去,掉到舞台前緣;也曾經有過,團員因未掌握好舞台側台距離,撤場時不慎撞上側台牆壁案例。隨著經驗累積,在我看來,這些意外都是可透過演出前更充裕的準備來避免。
放眼當前環境,這場疫情似乎就如同演出前夕的燈暗時刻,只是,這段黑暗實在太長了!然而,我一直相信,「天總是攏會光」,只要挺過黎明前的黑暗,我們定能迎向天光。
因此,我也以燈暗、燈亮之間,與團員及同仁勉勵:在舞台燈尚未亮起前,讓我們更深入瞭解演出的環境,將排練做得更深刻、更徹底,也讓我們一同將舞台的馬克標記好、規劃好演出動線、將樂器調配、各項細節做得更臻完美;並且,在黑暗之中,不驚慌失措、冷靜有條理的應對各項挑戰。我們期待,燈亮之時,再次揭起舞台的簾幕,以更自信的態度與精神,將最好、最精彩的表現帶給觀眾、帶給大家!